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六子·如花貌

鎖定
《八六子·如花貌》是北宋詞人柳永的一首詞。詞的上片寫詞人與妻子本來相近如賓,時間久了發生矛盾的過程;下片寫詞人與妻子分開之後,漸漸感覺後悔。整首詞一步一進,一步一轉,在記寫這段愛情經歷的同時,又抒發着內心的惋惜與自責。
作品名稱
八六子·如花貌
作    者
柳永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樂章集
文學體裁
詞    牌
八六子

八六子·如花貌作品原文

八六子
如花貌。當來便約,永結同心偕老。為妙年、俊格聰明,凌厲多方憐愛,何期養成心性近,元來都不相表。漸作分飛計料
稍覺因情難供,恁殛惱。爭克罷同歡笑。已是斷絃尤續,覆水難收,常向人前誦談,空遺時傳音耗。漫悔懊。此事何時壞了。 [1] 

八六子·如花貌註釋譯文

八六子·如花貌詞句註釋

⑴八六子:詞牌名,又名《感黃鸝》,《樂章集》注“平調”。此調有數體,九十字至九十三字不等。然常體為平韻,此詞為仄韻,其為柳永依舊曲而自制新聲。
⑵當來:原來,起初。
⑶妙年:青春年少。俊格:俊俏,漂亮。格,語助詞,無實意。
⑷凌厲:本指勇往直前,氣勢猛烈,這裏是爽朗無拘的意思。
⑸何期:哪裏料到。心性近:心思性情不涵厚。近,淺陋。
⑹元來:同“原來”,表示發現原先不知道的情況。相表:即“相表裏”的簡寫。
⑺分飛:分別,分離。計料:打算。
⑻稍:漸漸。供:維持。
⑼恁(nèn):如此。殛(jí)惱:急躁煩惱。殛,通“急”。急躁。
⑽爭克:怎能。罷:停止,這裏是忘記的意思。
⑾斷絃尤續:古以琴瑟喻夫妻,故男子喪妻成為斷絃,此處指情愛斷絕。尤,錯,過失。
⑿覆水難收:比喻事成定居,無法挽回。多用於比喻夫妻離異難以複合。
⒀誦談:訴説。
⒁音耗:音信。《周書·晉蕩公護傳》:“既許歸吾於汝,又聽先致音耗。”
⒂漫悔懊:空悔恨懊惱。 [2]  [3] 

八六子·如花貌白話譯文

像花兒一般的容貌。當初我就和你約定,願意和你白頭偕老。你當時正處於美妙年華而且長的俊俏人又聰明,爽朗無拘的性格讓我在方方面面對你關懷備至,哪裏料到你養成了狹小的心思性情,原來你竟表裏不一。漸產生了與你分手的想法。
漸漸覺得難以維持我們的感情,變得如此急躁煩惱。怎能忘記我們之間一起有過的歡笑。如果我再與你同拾舊好,就好比是琴瑟之弦已經斷了,再接續之時又接錯了一樣,夫妻離異,猶如潑水於地,不能再複合。你常常向別人述説這些事,又時常寄些書信過來。讀過之後,只能白白地悔恨懊惱。想起往事,我們到底哪裏出錯了。 [2] 

八六子·如花貌創作背景

此詞應為柳永第一次離京不久之後創作的。觀詞中內容,應為柳永憶妻之妻,而他的妻子似乎是一位非凡的美女,但是卻不夠“賢惠”,兩人之間曾有過矛盾,以至於“漸作分飛計料”,然而鬧過之後,妻子“時傳音耗”,柳永自己也“悔懊”,反問自己“此事何時壞了”。 [2] 

八六子·如花貌作品鑑賞

八六子·如花貌文學賞析

此詞詠懷一段失敗的感情經歷,也可以説是感情失敗後的回思和反省。聯繫到柳永的生平經歷,詞的主人公應為他自己和他的妻子。
詞的上片寫詞人與妻子發生矛盾的過程。“如花貌”,寫妻子的美貌,看來詞人的妻子是位非常漂亮的女子。“當來便約,永結同心偕老”,這是當初見面定情的誓言,兩人曾約定,要永結同心,白頭偕老。接下來,詞寫詞人的重情,妻子“為妙年”,“俊格聰明”,柳永對她“多方憐愛”。詞寫到這裏,柳永夫妻之間的恩愛生活便寫完了,這本是神仙眷侶般的生活,然而卻藏有隱患。詞以“何期”來轉筆,寫妻子心性淺薄,不重誓約。妻子“心性近”,這裏卻用了“養成”一詞,也就是説妻子的這種心性是婚後養成的,這説明柳永在責怪妻子的同時也在責怪自己,因為自己的“多方憐愛”,才導致妻子的“心性近”。儘管如此,兩人的矛盾似乎已不可調和,“漸作分飛計料”,已經有了分手的打算了。
詞的下片寫詞人與妻子分開之後,漸漸感覺後悔。“稍覺因情難供”二句接上片寫其發生矛盾之後的心態,詞人因為愛情難以維持而急惱。然而接下來,“爭克罷同歡笑”詞筆一轉,以反問的語氣説自己怎能忘記之前一起有過的歡笑,這段感情自己雖然使自己急惱卻是難以中止。“已是斷絃尤續”二句又進一步,以“斷絃”和“覆水”兩句俗語寫兩人的愛情已無法挽回。如此反覆,生動地寫出了詞人心理的曲折心路。“常向人前誦談”二句轉而寫妻子,妻子常常向別人述説兩人曾經的往事,又時常寄信過來。兩人似乎都有悔意,所謂打不散的夫妻,於此可見一斑。“漫悔懊”二句又折回來,思索這段感情究竟因何步入了這般不可收拾的地步。
整首詞一步一進,一步一轉,在記寫這段愛情經歷的同時,又抒發着內心的惋惜與自責。這樣一首詞,雖沒多大意義,也算不上什麼好詞,但寫的真實、自然,平常人的情感,平民化的內容,世俗化的語言,富有生活氣息。 [3] 

八六子·如花貌名家點評

西北大學中文系教授薛瑞生柳永詞選》:詞全用鋪敍,感情亦在其中。 [2] 

八六子·如花貌作者簡介

柳永(984?一1053?),宋代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省崇安縣)人。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善為樂章,長於慢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風婉約,詞作甚豐,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創作慢詞獨多,發展了鋪敍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説。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4] 
參考資料
  • 1.    (宋)柳永 著,薛瑞生校注.樂章集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1月第1版:166
  • 2.    薛瑞生.柳永詞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1月第1版:32-34
  • 3.    葉嘉瑩 等.柳永詞新釋輯評.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1月第1版:373-375
  • 4.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