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域城市化

鎖定
全域城市化是指一個地區依據所承載的使命和責任,對地區的全域進行城市化的整體規劃,準確定位城市的發展目標和功能,探索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和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城市化發展新路徑,通過新城和新市鎮的優化佈局,適應功能區和行政區融合發展的要求,經過一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市場擴張政府推進,在中心和主城區增長極培育的基礎上,在全域逐步形成科學合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功能完善、城鄉對接與協調發展的城鎮網絡體系,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和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的發展結構,加快農村社會向以現代城市社會為主的轉變過程。
中文名
全域城市化
類    型
經濟術語

全域城市化內涵

全域城市化內涵可以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全域謀劃新城建設
我國的城市化僅靠農村人口向城市中心區域轉移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全域城市化的重點應放在新城的開發與建設上。這裏所説的“新城”指的是建立在特定產業空間基礎之上的、相對獨立的(與中心城市相隔離)、具有比較完善的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城市功能的城市區域。新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鄉鎮企業所在地的小城,也不同於行政性的建制鎮或大型社區,它或是圍繞產業集羣建立的“建設項目配套型”新城,如工業新城、科技新城、大學新城等,或是原來的小城鎮突破了傳統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得以轉變,功能定位得以提升,城市設施高標準配套,使城鎮的內涵有了本質性變化的新城。新城作為城鄉一體化的新樞紐,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2.全域城鄉一體化
城市和農村作為不同的空間經濟體,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全域城鄉一體化,就是對一個城市地區的城鄉全域進行整體的、系統的、科學的規劃和設計,結合本地實際狀況,按照城市化的要求和發展進程中的標準進行系統的整體的規劃。
長期以來我國的規劃重點在城市,主城區有詳細的發展規劃,縣市區的發展規劃比較模糊,鄉鎮只有粗線條的發展規劃,農村發展基本是沒有規劃。城市規劃與農村經濟發展相脱節,一方面城市按照自身且缺乏城鄉統籌的規劃發展,另一方面農村城鎮按照所謂的規劃盲目擴張。其結果,城市發展沒有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農村經濟也沒有得到城市集聚經濟的輻射而擴張,城鄉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限制了各自的發展空間和速度。要實現城市化的科學發展,就必須堅持全域一盤棋思想,將城鄉的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到城市化發展體系之中,構建統籌、協調、均衡、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系統,按照城鄉一體化的結構、功能、特點和資源優勢與區域條件來謀劃全域城市化發展的結構和空間佈局,在全域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路徑明晰、凝聚人心和可控可實現的統一的發展藍圖,從而實現城鄉政策上平等、產業發展上互補、國民待遇上一致的新格局。
3.全域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
全域城市化不是放棄傳統農業,而是向工廠農業、生態農業和效益農業的轉型,這種戰略轉型的核心是農業的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其實質就是用管理現代工業的辦法來組織現代農業的生產和經營。它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圍繞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使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通過專業性產業組織分工協作去完成,發揮分工優勢,以提高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能力,形成規模效益。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武裝傳統農業產業,大力增加農業產業的技術含量,重點發展特色農業、精品農業和都市型農業,以適應高端市場需求。這樣的農業,已經不是純農村的農業,而是城市體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4.全域村鎮社區化
全域村鎮社區化就是讓農村的社會意識、社會結構、社會運轉方式逐步城市化,讓城市文明覆蓋農村社會。實現全域村鎮社區化,必須把全域城市化推進過程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全域城市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密不可分,實現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雙輪”驅動,是對城鄉關係的重新認識和重大轉變。但應明確的是,新農村建設只是國家城鎮化戰略的一個重要補充,新農村建設要解決的問題是,現在及將來不可能或者不願意在城鎮中就業和居住的農民在農村的生存及發展問題。
5.農民市民化
現代意義上真正的城市化進程是“讓農民變成市民”,而不是“讓農民變成農民工”。農民市民化,就是農民轉化為市民的過程。在西方發達國家,農民市民化道路通常是通過人口遷移來完成,而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世界人口大國,其中8億農民想通過大量的人口遷移來實現市民化,其過程必將是長期而艱難的,其難度和成本也都會大大高於西方發達國家。因此,西方國家農民市民化的一般規律,並不完全適合我國國情。農民市民化是農民身份的戰略轉型,也是城市化的實質。

全域城市化推進方略

城市規劃的角度出發,全域城市化是一項由地方政府提出的具體城市發展規劃和目標。其目的可以理解為通過向全域空間的城市化延展,以中心城市帶動邊緣區域,通過城鄉間資源、技術資金勞動力的交流,實現城鄉統籌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並促進全區域居民城市生活水平的提升。具體來講,全域城市化的主要內容包括區域內地方政府的行政體系改革、城市空間結構和功能的重組、發展都市農業以及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變遷。
1.全域空間的行政管理體系的調整
區域內地方政府的行政體系改革指的是,出於產業空間結構重組和社會功能轉變以及區域間資源整合的需要,將原本行政體系的空間區劃和行政管理體系進行調整,在我國傳統的城鄉二元制體系下,將原本行政規劃中的城郊結合部以及農村地區劃人到城鎮內部的行政體系中,對務農人口進行城市化的行政管理並提供相關服務,整合行政資源,進行區域間合併,改革縣域,調整行政體系。因此,全域城市化的表象不僅是空間的擴張,更重要的是行政區域的擴展合併和行政體系的城市化管理架構。
2.全域空間的“去鄉村化”重組
伴隨着行政區域的擴展合併,城市空間結構和功能重組是全域城市化過程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城市空間結構和功能重組指的是,區域內的居住空間商業空間、工業空間等社會活動空間的重組以及產業空間的重新佈局。功能空間的“去鄉村化”包括:將農村地區的公共設施建設提升到城市水準,提升農村人口的居住密集度,發展農村公共空間的多樣化。在整體規劃中設計開發多個次中心,使城市發展為具有多功能的多核心體。在功能空間上實現“去鄉村化”還要充分利用城郊土地資源,開發建設各類新功能空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農業用地的流失、城鄉結合部功能空間和居住空間的規劃、高檔商品住房和一般住房的按比例建設等問題。
3.農村地區公共管理和服務的城市化
在鄉村公共事業發展和公共事務管理中,逐步向城市水平靠近,實現在全域城市化區域內的統籌管理。尤其強調在公共衞生、教育、福利服務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實現全區域的統籌規劃、均衡的資本運營和均質的服務管理,提升農村居民對公共服務的利用率。
4.大力發展都市農業進行各產業的全域性規劃
全域城市化在產業領域的發展理念為,保持並加強都市農業的發展,促進邊緣區域及城郊部地區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雖然,農民賴以維持生計的社會生產方式還保持為農業生產,但其勞作方式在現代化的基礎上,應更緊密地和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相結合,為城市居民提供即產即銷的農副作物產品。均衡城市空間的投資和產業發展,設置不同區域中的龍頭產業,有計劃有策略地將城市產業的發展均衡分佈在不同城市功能區位中,發揮地區特色,加大科技園建設和創新投資,從而帶動整體城市的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雖然在產業結構上,都市農業仍然屬於第一產業,但其直接服務於城市的功能、密切結合市場需求的特性被加以強調。
5.全域居民的生活方式城市化
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變遷指的是城市居民的消費休閒娛樂文化等生活方式被農村居民逐步接受。通過改善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村居民的社會生活方式向城市居民靠近。一方面,在公共事業和福利服務中,農村居民可以享受和城鎮居民同樣的待遇,主要包括醫療、教育養老保險和其他各類公共服務。另一方面,農民的日常生活方式發生“去鄉村化”的轉變,尤其是在文化娛樂和休閒方式上逐步向城市居民靠近,最終引導農村居民的消費觀等價值觀發生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域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創新型地方政府的建設、功能空間的重點規劃和建設、農村公共事業和服務的完善、都市農業的大力發展以及城市文化的普及五大要素。

全域城市化注意問題

1.合理的全域空間佈局規劃和重組
在全域城市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之一便是產業結構的空間佈局及調整問題。作為地方政府必須掌握全區域資源和地理條件,以長遠的眼光對城市區域的產業空間佈局進行整體規劃、合理設計,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整體規劃,集聚效益”的原則進行全方位的方向性規劃。在具體項目的審批和實施過程中,要嚴格把關,防止出現重複建設等問題。在土地徵用過程中,要運用合理的方式方法,避免發生社會衝突和矛盾。
2.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
全域城市化在要求政府行政職能轉變的同時,對行政單位的結構體系重組也提出要求。例如,在大連市的全域城市化過程中,將原本獨立的兩個區——金州區和開發區合併成為金州新區。其本意是將土地資源少而投資力度大的開發區和土地資源大而投資力度小的金州區合併,形成優勢互補。而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行政體制間的相互融合問題,即開發區的管委會制度和金州區的傳統區政府制度之間的差異,從而產生工作效率降低等一系列問題。在整體空間的城市化過程中,諸如此類的行政體系調整問題還需要實踐檢驗。應當説,全域城市化的具體內容在實施過程中尚屬於摸着石頭過河的階段,需要持續和及時地總結歸納、經驗交流。
3.有限的農用地流轉
在全域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工業和房地產業的發展使得市郊農村的土地已經捉襟見肘。例如,在大連的全域城市化發展規劃中,在農村規劃建設了14個重點工業園區,原來地處中心城區的大化集團、東北特鋼集團等200多家大中型企業向農村轉移。雖然增加了縣域中心城鎮的吸引力,逐步實現農民向城鎮集中、工業園區集中的態勢,但事實上也反映了農業用地的工業化流轉。另外,在城郊建設住宅區已經成為全域城市化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因此,特別需要注意在此過程中,防止出現農業用地的大規模流失,確保都市農業發展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同時,嚴格防止地方政府個別部門圈地圈錢。
4.促進資本的雙向互補流轉,加大社會資本的投入
全域城市化過程中的資本流轉問題相當重要。隨着政府財政預算和規劃的出台,以及空間開發和投資項目的引進,勢必帶來大量資本的流轉。由於目前城鄉間資本的互補流轉嚴重不足,導致資本往往是從城市向農村、從地方向基層的單方向流轉。而在這個過程中容易出現資本引發的開發權和主導權等問題。建議加大城鄉間資本互補流轉的力度,開放一些領域允許私人和社會資本進入,同時,兼顧全域空間中的資金流向比例,以及投入和產出效益的關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要保證資本在各個環節的正常合理流轉,防止出現基層政權層面的腐敗問題。
5.新城鎮文化建設
農村生活方式轉變過程中,強調逐步滲透、文化傳播。在引導現代生活方式的過程中,注意不能流於表面。應通過加強地區內的各級教育,提升文化知識水平,改變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使得農村居民能夠快速跟上社會科技發展步伐,在居住、教育、就業、醫療、文體、社會保障等各方面享有和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