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入山虎

鎖定
入山虎為芸香科飛龍掌血屬的木質藤本植物。 [3]  老莖幹有較厚的木栓層及黃灰色皮孔;莖枝有甚多向下彎鈎的鋭刺;小葉可見密生透明油點,有類似柑橘葉的香氣,為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葉緣有細裂齒;花淡黃白色,萼片邊緣被短毛;果橙紅或硃紅色;種子皮為褐黑色;花期幾乎全年;果期多在秋冬季。 [4]  入山虎別名兩面針,因其葉柄及葉的中脈兩面均有鈎狀刺如針故而得名“兩面針”。 [5] 
入山虎在中國主要分佈於陝西、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6]  其性喜陰濕,忌高温高寒,耐旱耐瘠,對氣温要求較高,對土壤要求不高,在砂質土、土層淺薄瘦瘠的山腰或山頂均能正常生長,但以土層深厚的酸性赤紅壤土生長為佳, [7]  常見於山林、路旁、灌叢或疏林中。 [8]  繁殖方式一般為播種繁殖。 [9] 
入山虎根或根皮可入藥,其味辛、微苦,性温,小毒,歸肝經,具有祛風止痛,散瘀止血,解毒消腫等功效,可用來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瘡癰腫毒等症,《貴陽民間藥草》中也記載其可:“行血,活血,止血,生肌。” [10] 
中文名
入山虎
拉丁學名
Toddalia asiatica
別    名
入地金牛
金牛公
兩邊針
上山虎
花椒刺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薔薇亞綱
無患子目
芸香科
亞    科
芸香亞科
花椒屬
入山虎

入山虎植物學史

飛龍掌血
飛龍掌血(34張)
入山虎(學名:Toddalia asiatica,英文名稱:Asian Toddalia、Asiatic toddalia root、Lopez Root、Orange climber ),別稱飛龍斬血、爬山虎、下山虎、入山虎、蛇退步、猴子香櫞、雞爪簕、狗欄子、狗柑子、貓爪簕、牛丹子、牛麻簕、牛麻簕藤、八百棒 、八大王、白見血飛、白三百棒、黃大金根、黃椒、黃椒根、黃樹根藤、黃肉樹、細葉黃肉刺、小葉黃肉樹、紅三百棒、三百棒、三叉藤、三文藤、大架歸、大救駕、小格藤、小格藤、小金藤、溪椒、抽皮簕、刺枇杷、刺米通、迷通果、鈎藤子、簕鈎、勒鈎、油婆簕、畫眉跳、血棒頭、血淋甲、血見愁、血見飛、血蓮腸、見血而亡、見血飛、見血亡、見血散、見而散、散血丹、散血飛、破皮見血、嘛磚藤、野花椒、冬花椒、山胡椒、山橘、土冰粉子、温答、燒酒鈎、鐵掌米樹、亦雷、硬諾實者實剛、烏面刺及萱子刺等,為芸香科飛龍掌血屬植物。英文俗名Orange climber 意為“會攀爬的橘樹 ”。本種因幹上滿布倒生狀皮刺,若不小心誤觸定必鮮血淋漓,兼攀緣的生長習性侊如龍騰飛翔一樣,故而得名飛龍掌血。

入山虎形態特徵

芸香科飛龍掌血屬的木質藤本植物。 [3]  成齡植株攀援於它樹上的木質藤本。老莖幹有較厚的翼狀蜿蜒而上的木栓層及黃灰色、縱向細裂且凸起的皮孔,三、四年生枝上的皮孔圓形而細小,莖枝及葉軸有甚多向下彎鈎的鋭刺,粗大莖幹上部的皮刺其基部呈長橢圓形枕狀凸起,位於中央的針刺短且纖細,當年生嫩枝的頂部有褐或紅鏽色甚短的細毛,或密被灰白色短毛。小葉無柄,對光透視可見密生的透明油點,揉之有類似柑橘葉的香氣,卵形,倒卵形,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葉有小葉(3)5-11片,萌生枝或苗期的葉其小葉片長可達16-27釐米,長5-9釐米,寬2-4釐米,頂部尾狀長尖或急尖而鈍頭,小葉對生,成長葉硬革質,闊卵形或近圓形,或狹長橢圓形,長3-12釐米,寬1.5-6釐米,有時微凹缺,葉緣有細裂齒,側脈甚多而纖細。頂部長或短尾狀,頂端有明顯凹口,凹口處有油點,邊緣有疏淺裂齒,齒縫處有油點,有時全緣。側脈及支脈在兩面幹後均明顯且常微凸起,中脈在葉面稍凸起或平坦;小葉柄長2-5毫米,稀近於無柄,花序腋生。花4基數,花梗甚短,基部有極小的鱗片狀苞片,花淡黃白色;萼片上部紫綠色長不及1毫米,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邊緣被短毛,花瓣長2-3.5毫米,雄花序為傘房狀圓錐花序;雌花序呈聚傘圓錐花序。雄蕊長5-6毫米,花葯在授粉期為闊橢圓形至近圓球形,退化雌蕊半球形,墊狀,頂部4淺裂;雌花的花瓣較寬,無退化雄蕊或為極細小的鱗片狀體;子房圓球形,花柱粗而短,柱頭頭狀。果梗長2-5毫米,稀較長或較短。果橙紅或硃紅色,單個分果瓣徑5.5-7毫米,頂端有短芒尖;種子圓珠狀,腹面稍平坦,橫徑5-6毫米。有4-8條縱向淺溝紋,幹後甚明顯;種子長5-6毫米,厚約4毫米,種皮褐黑色,有極細小的窩點。花期幾乎全年,在五嶺以南各地,多於春季開花,沿長江兩岸各地,多於夏季開花。果期多在秋冬季。 [1]  花期幾乎全年;花期3-5月,果期9-11月。 [2]  [4]  入山虎別名兩面針,因其葉柄及葉的中脈兩面均有鈎狀刺如針故而得名“兩面針”。 [5] 

入山虎生長環境

入山虎從平地至海拔800-2000米山地的温熱地方,較常見於灌木、小喬木的次生林中,攀援於它樹上,山林、路旁、灌叢、丘陵、平地或疏林中,荒山草坡的有刺灌叢和石灰岩山地中較常見。 [1]  [8]  入山虎生於土壤瘦瘠的乾燥環境時,它的小葉甚細小。 [2] 

入山虎分佈範圍

入山虎產秦嶺南坡以南各地,最北限見於陝西西鄉縣,主要分佈於台灣、陝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雲南等地。 [1]  [6] 

入山虎繁殖方法

兩面針繁殖方式一般為播種繁殖。 [9] 

入山虎主要價值

入山虎藥用價值

入山虎根、莖、葉、果皮均用作草藥,通常用根。根性涼,果性温。有祛風活血、麻醉止痛、清熱解毒、消腫、止血等功效。用於治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腹痛、瘡癰腫毒、牙痛、咽喉腫痛、感冒頭痛、胃十二指腸潰瘍、膽道蛔蟲、跌打損傷、外傷出血、毒蛇咬傷等症狀。民間用於跌打扭傷藥,亦作驅蛔蟲藥。局部應用時,對神經末梢有麻醉作用,對胃痛或關節肌肉痛有緩解作用。根的水提液和酒精浸析液對溶血性鏈球菌和黃金色葡萄球菌均有顯著抑制作用。根的提取液用作針劑注射,對坐骨神經痛也有明顯療效。因含有麻醉成分,可與其他藥物配伍,用作粘膜麻醉劑。有認為它含有一木脂類lignan化合物C20H18O6有較好的解痙鎮痛作用。做動物試驗時,前者以直接作用於腸平滑肌,其鎮痛作用則直達中樞。但也有認為與其所含生物鹼有關。 [2]  [10] 
兩面針有小毒,有服用後中毒死亡事件。中毒後引致腹痛、嘔吐、頭暈、小腸及脾臟收縮等症狀。 [2] 
兩面針根皮和莖皮含生物鹼:nitidine, oxynitidine, dihydronitidine, hydroxynitidine, skim-mianine, 6-ethoxychelerythrine, α-allocryptopine, N-demethoxychelerythrine等。又含黃酮類化合物vitexin、diosmin及香豆素、氨基酸等。鮮葉含單萜類揮發油:limonene, furfuraldehyde。 [2] 貴陽民間藥草》中也記載其可:“行血,活血,止血,生肌。” [10] 

入山虎藥理價值

入山虎用法用量 3~9克,水煎或浸酒服(蛇傷可用率30克);外用藥酒搽或鮮根適量搗敷。
兩面針應用,牙痛,入山虎(兩面針)、扁化別(細辛)、金線風(粉葉輪環藤)根各等量,研細末,取適量放人牙痛處。麻醉止痛,入山虎(兩面針)、扁化別(細辛)、羅雷朗(九里香)根各適量,用米三花酒浸泡過藥面,15天后可用,取藥酒外搽局部,用於骨折復位止痛。毒蛇咬傷,入山虎(兩面針)根30克,水煎服或研末,每次用9克,開水沖服,另用藥粉適量調洗米水外敷傷口周圍。

入山虎生長習性

入山虎性喜陰濕,忌高温高寒,耐旱耐瘠,對氣温要求較高,對土壤要求不高,在砂質土、土層淺薄瘦瘠的山腰或山頂均能正常生長,但以土層深厚的酸性赤紅壤土生長為佳。 [7] 

入山虎本種提示

入山虎模式標本的原採集地在廣州市郊,1812年被引種至印度加爾各答植物園,次年自該植株採下標本,後由Roxburgh首先發表。 [2] 
入山虎有三個類型:與模式標本一致的一類見於福建西南部、廣東及廣西東南部北緯約24°以南地區。它的植株各部無毛,枝及葉軸有刺甚多,葉有小葉3-7片,小葉革質,通常全緣,兩面中脈常有鋭刺,幹後葉面有光澤;分果瓣徑達7毫米。第二類見於廣西、雲南和貴州南部,它的嫩枝、花序軸及花梗均被短柔毛,枝及葉有稀疏短刺或無刺,小葉片較大,紙質或稍厚,全緣,幹後暗黑色;分果瓣徑5.5-6.5毫米。第三類的嫩枝、葉軸腹面及花序軸均被短柔毛,小葉紙質,葉緣有淺裂齒,幹後蒼綠或淡棕色;分果瓣徑5-6毫米,此類多見於廣西西南部及海南。上述三個類型之間,在地理分佈上彼此滲透。 [2] 
入山虎主根粗壯,支根多,根外皮泥黃色,內皮硫黃色,鬆軟,味甚苦,麻舌。 [2] 
參考資料
  • 1.    飛龍掌血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3-10-02]
  • 2.    兩面針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入山虎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12]
  • 4.    入山虎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12]
  • 5.    冉先德主編,冉氏釋名本草,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04,第454頁
  • 6.    入山虎  .科普中國[引用日期2023-04-12]
  • 7.    邱德文,杜江編著,貴州十大苗藥研究,中醫古籍出版社,2008.08,第470頁
  • 8.    入山虎  .科普中國[引用日期2023-04-12]
  • 9.    黃璐琦,詹亞華,張代貴主編,神農架中藥資源圖志,第1卷,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1,第205頁
  • 10.    入山虎  .科普中國[引用日期202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