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兒童發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鎖定
兒童發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兒科學市級重點實驗室/兒科學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兒科學重慶市醫學重點實驗室”依託重慶醫科大學兒科學國家重點學科。現任實驗室主任為李廷玉教授,學術委員主任委員為曾溢滔院士。
中文名
兒童發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依    託
重慶醫科大學兒科學
主    任
李廷玉
成立於
1956年

兒童發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簡介

“兒童發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1]  /兒科學市級重點實驗室/兒科學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兒科學重慶市醫學重點實驗室”依託重慶醫科大學兒科學國家重點學科。現任實驗室主任為李廷玉教授,學術委員主任委員為曾溢滔院士。其支持單位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1956年由原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醫學院)遷至重慶,是全國最早成立的四個兒科系之一。醫院編制牀位1400張,年門診量142萬、住院病人5.2萬,共有37個臨牀和醫技科室。1982年成為衞生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我國最早建立的四個兒童急救中心之一。1981、1990、1995年分別被批准為兒科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先後批准成立兒科研究所(1991年)、四川省重點實驗室(1995年)和重點學科(1992年),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2000年認定)、重點學科(1999年認定)、重慶市醫學重點學科(1999年),2002年成為重慶市醫學重點實驗室和市級重點建設的重點學科,同年與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時成為首批兒科學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通過教育部組織的重點學科複評,繼續保持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成為兒科學國家精品課程,全國兒科學國家級教學團隊,並批准進入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建設,2009年成為重慶市重點實驗室,2010年申報獲准重慶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通過國家藥物臨牀試驗機構GCP資格認證,2011年通過驗收正式授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兒童發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人員構成

實驗室所在學科擁有一支學歷、年齡、職稱、學緣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目前有教授63人、副教授132人、講師303人;博士生導師25人、碩士生導師95人。現有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3名、衞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4名、亞洲最佳兒科醫師1名(全國僅2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13名,重慶市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重慶市兩江學者1名。中青年人才已成為培養高層次人才和科學研究的中堅力量,在國內兒科領域佔有重要學術地位。現擁有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常委、秘書長、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兒保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免疫學組組長、新生兒學組、神經病學組及心血管學組副組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兒保分會環境與健康學組副組長、中華小兒外科學分會腫瘤學組副組長、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委會兒科藥學組副組長、重慶市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及小兒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重慶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主任委員、重慶康復學會主任委員等專業委員會或學組秘書長、主任、副主任、組長、副組長。為《中華兒科雜誌》和《兒科藥學雜誌》的主編單位、有《中華小兒外科雜誌》等4個兒科核心期刊的副主編。為了發展需要,本學科先後引進美國辛辛那提、芝加哥大學和加拿大UBC大學多名教授,成為本學科國際科技合作研究基地的PI。

兒童發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領域

實驗室圍繞兒童發育與疾病預防、發生、診斷和治療研究,各個研究方向均有鮮明的研究主題,並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有突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凝練有4個研究方向:(1)免疫系統發育與感染性疾病;(2)神經心理發育與認知障礙研究;(3)先天缺陷發生機制與組織工程;(4)兒童腫瘤發生機制研究與臨牀個體化治療基礎和應用研究。
本實驗室科學研究在國內兒科界處於領先水平。已連續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數居全國兒童醫院首位。近5年獲得外向科研項目425項,合計經費5800萬元。SCI論文共206篇。專利授權18項,有項目正進入市場應用轉化階段。科技成果35項。主辦的《兒科藥學雜誌》公開發行並於2008年成為科技統計源核心期刊。
在為國家培養兒科高級人才方面,本實驗室一直處於全國的前列。每年有100多名七年制本碩連讀和碩士研究生、20~30名博士畢業。培養的人才遍佈全國各地,許多已成為當地學術骨幹或學術帶頭人、國家傑出青年、海外知名學者。
實驗室目前有8箇中心技術和服務平台、8方向研究室和2個PI工作室。擁有科研專門用房7500平方米,價值超過3000萬元的儀器設備。已建立了完整的細胞培養、核酸及蛋白質分析、組織病理學及圖像分析等基礎技術平台以及流式細胞工作站、膜片鉗、激光共聚焦檢測系統等特色設備平台。建立了電子化、網絡化的圖書、網絡資源系統。實現多媒體教學和“摸擬人模具”技能訓練。國內首個“兒童臨牀分子醫學中心”,着重推進現代生物學技術和科研成果在臨牀實踐中的應用和轉化。
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是本實驗室的重要特色之一。先後與國外16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包括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美國ADVOCATEHOPE兒童醫院、芝加哥大學、加拿大UBC大學、英國倫敦大學、日本富山大學等。近5年本學科主辦或承辦國際會議6次、全國學術會議16次,派出300餘人次出國研修、學術會議、考察交流;邀請246人次國內外專家來訪講學、學術交流。
實驗室遵從“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管理原則,最大限度合理利用(開放)實驗室的技術平台。結合實驗室的發展現狀,建立了與學科人才能力、水平和貢獻相適應的激勵機制,採取訪問研修、短期學習、合作研究、開放課題等多種形式吸引國內外行業高端人才,同時大力培養和選拔中青年人才,以實現擁有一支面向地方、服務行業的高水平應用和應用基礎研究隊伍,為實現打造國內一流,國際接軌的科技平台和培育行業高端人才的目標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