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免疫複合物病

鎖定
免疫複合物在體內存在有兩種方式,一是血液中的的循環免疫複合物(CIC),二是組織中固定的免疫複合物。免疫複合物的檢測技術可分為抗原特異性方法和非抗原特異性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免疫複合物中的抗原性質不太清楚或非常複雜,所以抗原特異性方法並不常用。
中文名
免疫複合物病
外文名
immune complex
別    名
循環免疫複合物,CIC
存在方式
一是存在於血液中

目錄

免疫複合物病簡介

別名
免疫複合物病
循環免疫複合物是體內抗原和抗體反應形成的,多數情況下對機體有利,只有少數情況下免疫複合物沉澱下來,引起組織損傷,造成疾病.
形成免疫複合物的抗原可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按此類不同,可將CIC疾病分類如下:
(1)與內源性抗原有關者: ①IgG抗原:類風濕性關節炎、混合性冷球蛋白病、高丙種球蛋白血癥性紫癜。 ②核抗原:系統性紅斑狼瘡。 ③特發的細胞抗原: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
(2)與外源性抗原有關者: ①醫源性抗原:血清病、藥物變態反應。 ②環境中抗原:吸入性抗原(外源性變態反應性肺泡炎)、攝入性抗原(皰疹樣皮炎)。 ③傳染性生物性抗原: A.病毒性抗原:肝炎、登革出血熱。 B.細菌性抗原: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麻風。 C.原蟲性抗原:瘧疾、錐蟲病。 D.蠕蟲性抗原:血吸蟲病盤尾絲蟲病
(3)抗原性質不明者:慢性免疫複合物性腎小球腎炎,伴有或不伴有嗜酸性白細胞增多症性脈管炎。
全身免疫複合物病
1.血清病:通常在初次接受大劑量抗毒素(馬血清)1~2周後,出現發熱、皮疹、關節腫痛,全身淋巴結腫大、蕁麻疹等症狀。主要是體內馬血清尚未清除就產生了相應抗體,兩者結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循環免疫複合物所致。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停用抗毒素後可自然恢復。
2.鏈球菌感染腎小球腎炎:一般發生於A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2~3周,由體內產生的相應抗體與鏈球菌可溶性抗原如M蛋白結合後沉積在腎小球基底膜所致。其他病原體如乙肝病毒、瘧原蟲等感染也可引起免疫複合物型腎炎。
3.慢性免疫複合物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是由於患者體內持續存在變性DNA及抗DNA抗體形成的免疫複合物,沉積在腎小球、肝臟、關節、皮膚等部位血管壁,激活補體和中性粒細胞引起的多臟器損傷。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自身變性的IgG分子作為自身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變性IgG的自身抗體(IgM類為主,臨牀上稱類風濕因子),兩者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反覆沉積在小關節滑膜,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4.過敏性休克樣反應:見於臨牀上用大劑量青黴素治療梅毒、鈎端螺旋體病時出現的與過敏性休克相同的臨牀表現。但兩者發生機制不同。過敏性休克樣反應無IgE參與,是由於梅毒螺旋體和鈎端螺旋體被大量殺死後,其可溶性抗原與抗體形成大量的循環免疫複合物激活補體,產生大量過敏毒素,激發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脱顆粒,釋放血管活性胺類物質,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血壓下降,導致過敏性休克。
確診免疫複合物病的指徵
免疫複合物的形成是正常免疫功能之一,循環免疫複合物的出現不一定意味着致病,只有符合免疫複合物病的確診指徵,才可考慮患此類疾病。這些確診指徵為:
(l)血流中出現的免疫複合物必須能確認其中的抗原和抗體。
(2)組織中應有抗原和抗體沉積。
(3)免疫複合物水平與疾病須有某種程度的相關性。

免疫複合物病檢測

根據免疫複合物的物理學、免疫學和生物學特性,已經設計出很多檢測CIC的方法(表24-4),本章只述及常用的代表性方法。
表24-4 循環免疫複合物的常用檢測方法
類別
原理
方法
敏感性
備註
物理法
分子大小
1.超速離心
適於研究
2.分子超濾
適於研究
-
3.凝膠過濾
30μg
適於研究
溶解度
1.PEG沉澱
20μg
粗定量,易推廣
2.冷沉澱
定性,臨牀應用
-
補體法
固定補體,結合C1q
抗補體試驗
0.1μg
常用,特異性差
1.C1q凝膠沉澱試驗
100μg
定性,不易普及
-
2.C1q偏離試驗
4μg
不易普及
3.液相法
10μg
不易普及
4.固相法
1μg
不易普及
膠固素
膠固素結合試驗
3μg
敏感,穩定
抗Ig法
結合RF
1.RF凝膠沉澱試驗
100G
定性,不敏感
2.mRF固相抑制試驗
1~20μg
不易普及
-
3.PRF凝集抑制試驗
1~10μg
不易普及
結合Ig
抗抗體法
2~3μg
不易普及
細胞法
Fc受體
1.血小板凝集試驗
1~4μg
需新鮮製備
2.ADCC抑制試驗
5~10μg
細胞活性質控難
-
3.Mφ吞噬抑制試驗
0.03μg
細胞活性質控難
補體受體
1.Raji細胞法
6μg
需維持細胞株
2.花環抑制試驗
10μg
影響因素多
-
組織固定免疫複合物的檢測
確定免疫複合物病的直接證據不是檢出CIC,而是在病變部位查到固定的IC沉積。在一些自身免疫病和免疫複合物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部分腎小球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結節性多動脈炎和尋常型天皰瘡等,組織沉積免疫複合物的檢出對疾病的診斷和發病機制的研究都比CIC的檢出更有意義。
檢測組織沉澱免疫複合物常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首先從適當的病理部位採取組織標本做冰凍切片,用熒光標記物的抗人IgG或抗人C3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見到相應部位顯示熒光為陽性反應(詳見第十七章);也可用酶標抗人IgG或抗人C3與標本切片反應,再用酶的底物溶液顯色,用普通生物顯微鏡即可觀察到相應部位被染色.
免疫複合物檢測的意義及應用
判定免疫複合物為發病機制的證據有三:①病變局部有IC沉積;②CIC水平顯着升高;③明確IC中的抗原性質。第三條證據有時很難查到,但至少要具備前兩條,單獨CIC的測定不足為憑。人體在健康狀態下也存在少量的CIC(大約10~20μg/ml),其生理與病理的界限不易區分。另外,CIC檢測的方法太多,其原理各不相同,用一種方法測定為陽性,另一種方法檢測可能為陰性;但與免疫組化法一起檢測,其意義就大得多。
目前已經明確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部分腎小球腎炎和血管炎等疾病為免疫複合物病,CIC檢測對這些疾病仍是一種輔助診斷指標,對判斷疾病活動和治療效果也有一定意義。在發現紫癜、關節痛、蛋白尿、血管炎和漿膜炎等情況時,可考慮免疫複合物病的可能性,進行CIC和組織沉積IC的檢測。另外,患有惡性腫瘤時CIC檢出率也增高,但不出現Ⅲ型變態反應的損傷症狀,稱之為臨牀隱匿的IC病,然而這種狀態常與腫瘤的病情和預後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