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免疫耐受性

鎖定
免疫耐受性指對特定抗原免疫反應受到抑制的狀態。動物對自身成分是處在耐受性狀態,而狹義的免疫耐受性是指與這自身耐受性相同的狀態。
中文名
免疫耐受性
外文名
immune tolerance
狹    義
與這自身耐受性相同的狀態
表現特徵
後天形成

免疫耐受性機制

機體免疫系統在接觸某種抗原後,對該抗原產生的特異性無應答狀態。對某一抗原已形成免疫耐受的個體,再次接觸同一抗原時,不能產生常規可檢測的免疫應答或免疫反應,但對其他抗原仍具有免疫應答能力。免疫耐受性從屬於特異性免疫耐受性範疇,可由於單獨T細胞耐受、單獨B淋巴細胞耐受,或二者同時耐受而表現為不能產生特異性遲髮型變態反應,或血流中不出現特異性抗體,或兩種情況並存。特異性無應答性可以天然獲得,也可模擬天然獲得方式人工誘導產生。前者稱為自身免疫耐受性或天然耐受性;後者稱為獲得性免疫耐受性。自身免疫耐受性表現為機體本身對自己的組織不產生免疫應答。大量的實驗結果證明,免疫耐受性可在胚胎期、新生期或成年期誘導產生。其規律是,個體的發育期越早,誘導的成功率越高。給成年動物注入抗原不易造成免疫耐受性。但在注射抗原的同時注入免疫抑制劑,可誘導產生對該抗原的免疫耐受性。即使以後沒有藥物作用時,再注射同種抗原也可產生免疫耐受。雖然注射抗原後,T細胞和B細胞都產生免疫耐受性,但T細胞和B細胞對誘導產生免疫耐受性所需抗原的劑量,以及耐受性維持時間的長短有很大差異。T細胞所需劑量少,維持時間長。另外,抗原性質、動物品系、個體免疫狀態和注射途徑對誘導產生免疫耐受性都有直接影響。免疫耐受發生的機制很複雜。在臨牀上,誘導免疫耐受性可有利於治療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病和阻止移植排斥反應。有人應用載體耐受誘導實驗來降低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的產生,以治療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已取得令人鼓舞的進展。

免疫耐受性表現特徵

(1)對自身成分的免疫無應答性不決定於遺傳,而是後天形成的。
(2)自身耐受性形成的原因是自身抗原。
(3)淋巴系細胞的抗原反應性無論自身抗原及非自身抗原均無定向表達,若將其中對自身的反應性細胞除去,結果可形成僅對非自身的免疫機制。不僅對自身成分,而且對外來抗原的免疫耐受性也可在後天形成。

免疫耐受性誘發條件

免疫耐受性機體方面因素

①動物的年齡:在胚胎期建立免疫耐受性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比較困難。這可能與機體在各時期的免疫系統成熟程度有關;
②免疫反應性的強弱:免疫反應性強的個體不易產生免疫耐受性,有免疫缺陷的動物,不管是自發的還是使用免疫抑制劑,都很容易誘發免疫耐受性;
③動物的種屬:腸鼠和綿羊難以誘發免疫耐受性,兔和猴只有在胚胎期才能誘發免疫耐受性,小鼠、大鼠和地鼠比較容易誘發;
④免疫抑制劑的影響:這是一種外源性非特異性抑制免疫功能的因素。用大劑量X射線照射和用各種免疫抑制劑,可抑制全部免疫應答,而在給予適當劑量藥物的同時給予抗原,可誘發對該抗原的免疫耐受性。

免疫耐受性抗原方面因素

①抗原的性質:能誘發免疫耐受性的抗原物質稱為耐受原。主要耐受原有蛋白質、細菌或病毒抗原、半抗原和合成多肽。不易從體內清除的抗原比易被清除的抗原容易誘發免疫耐受性。在體內不易被代謝的耐受原可比易被代謝的耐受原維持免疫耐受性的時間長;
②抗原注入的途徑和方式;皮內注射和皮下注射免疫途徑易誘導免疫應答,肌內注射次之,而靜脈注射效果較差,口服和消化道攝入抗原易誘導免疫耐受。如在注射抗原時使用免疫佐劑,也不易引起免疫耐受性;弗氏佐劑主要誘導IgG類抗體產生,明礬主要誘導IgE類抗體產生。
③抗原的劑量:影響誘發免疫耐受性的因素很多,難以定出固定的誘發量。一般認為中等劑量容易誘發免疫應答,而不易誘發免疫耐受性。非胸腺依賴性抗原大劑量時比較容易誘發免疫耐受性;胸腺依賴性抗原用小劑量或大劑量均可誘發免疫耐受性。用大劑量抗原誘發的免疫耐受性稱為高量免疫耐受性,用低劑量誘發的免疫耐受性稱為低量免疫耐受性;
④決定簇的密度:決定簇的密度愈大,愈容易誘發免疫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