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克什米爾馬鹿

鎖定
克什米爾馬鹿(Cervus elaphus hanglu)身體呈褐色,有一些小斑點。它們的臀部較淺色,內側呈灰白色。每隻鹿角有五杈,茸角的第二叉緊靠於眉叉。它的夏毛較短,沒有絨毛,一般為赤褐色,背面較深,腹面較淺。馬鹿生活於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區。喜歡羣居。夏季多在夜間和清晨活動,冬季多在白天活動。善於奔跑和游泳。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和果實等為食,喜歡舔食鹽鹼。9-10月份發情交配,孕期8個多月,每胎1仔。鹿茸產量很高,是名貴中藥村,鹿胎鹿鞭鹿尾鹿筋也是名貴的滋補品。分佈於印度及巴基斯坦北部。
外文名
Hangul
別    名
馬鹿克什米爾亞種
中文學名
克什米爾馬鹿
拉丁學名
Cervus elaphus hanglu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鹿科
鹿屬
馬鹿
亞    種
克什米爾馬鹿
命名者及年代
Wagner, 1844

克什米爾馬鹿外形特徵

克什米爾馬鹿
克什米爾馬鹿(9張)
克什米爾馬鹿身高120-140釐米,體重150-180千克。毛髮棕色,有斑點。臀部白色較淺,身體內側灰白色延下腹至大腿和黑色的尾巴。主幹強烈向內彎曲,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與主幹幾乎成直角;主幹較長,向後傾斜,每個鹿茸由五個杈齒。 [1] 

克什米爾馬鹿棲息環境

活動於印度克什米爾山谷和昌巴北部喜馬偕爾邦山區的河流附近的茂密的森林,高山谷,在丹希岡國家公園(Dachigam)甚至到達海拔3035米的林地。

克什米爾馬鹿生活習性

克什米爾馬鹿以2-18頭的羣族聚居,是母系社會。鹿羣在夏季遷移到來的較高的區域。主要食物包括樹葉,樹枝和草。在白天活動,特別是黎明前後的活動更為頻繁,以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為食,種類多達數百種,也常飲礦泉水,在多鹽的低濕地上舔食,甚至還吃其中的爛泥,夏天有時也到沼澤和淺水中進行水浴。壽命高達15-18歲的生活。 [1] 

克什米爾馬鹿分佈範圍

分佈於在克什米爾喜馬偕爾邦的河邊密林、山谷及山區。在克什米爾,它們主要分佈在丹希岡國家公園。 [1] 

克什米爾馬鹿繁殖方式

發情期在秋天,從9月中旬到10月中旬。它們下來到丹希岡區域,在這段時間內保持到冬季,直到小牛出生。發情期的到來,預示着在其建立的領地上面對任何其他雄鹿的挑戰,直到雌鹿的發情期結束。春天,5月下旬或6月初小牛犢出生。三歲的牛犢達到成熟期。 [1] 

克什米爾馬鹿種羣現狀

20世紀初時約有5000頭克什米爾馬鹿。但因失去棲息地、過度放牧及被烹吃,其生存受到威脅,1970年前就只餘下150頭。在查謨-克什米爾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及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努力下,它們的數量於1980年回升至340頭。已經有計劃進行飼養來確保其生存。 [1] 

克什米爾馬鹿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ver 3.1——極危(CR)。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