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兄百川墓誌銘

鎖定
《兄百川墓誌銘》是方苞題寫的墓誌銘
靈皋,鳳九
望溪
出生日期
1668年
逝世日期
1749年
本    名
方苞

目錄

兄百川墓誌銘作者簡介

方苞(1668——1749),字靈皋,一字鳳九,晚年號望溪,漢族,安徽桐城人,生於江蘇六合之留稼村。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
論文提倡“義法”,為桐城派散文理論奠定了基礎。後來桐城派文章的理論,即以方苞所提倡的“義法”為綱領,繼續發展完善,於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壇的桐城派,影響深遠,至今仍為全國學術界重視,方苞也因此被稱為桐城派的鼻祖。

兄百川墓誌銘原文

兄諱舟,字百川,性倜儻,好讀書而不樂為章句文字之業。八九歲誦左氏、太史公書,遇兵事,輒集錄,置袷衣中。避人呼苞,語以所由勝敗。時吾父寓居棠邑留稼村。兄暇,則之大澤中,召羣兒,布勒左右為陣。
年十四,侍王父於蕪湖。逾歲歸,曰:“吾鄉所學,無所施用。家貧,二大人冬無絮衣。當求為邑諸生,課蒙童,以贍朝夕耳。”逾歲,入邑庠,遂以制舉之文名天下。慕廬韓公見之嘆曰:“二百年無此也。”自以時文設科,用此名家者僅十數人,皆舉甲乙科者。以諸生之文而橫被六合,自兄始。一時名輩皆願從兄遊,而兄遇之落落然。江西梁質人、宿松朱字綠以經世之學,自負其議論,證曏經、史,橫從穿貫,聞者莫不屈服。而兄常默默,退而發其覆,鮮不窒礙者。苞謂兄:“盍譬曉之?”曰:“諸君子口談最賢,非以憂天下也。”
兄長餘二歲。兒時,家無僕婢,五六歲即依兄卧起。兄赴蕪湖之歲,將行,伏餘背而流涕。其後少長,即各奔走四方。餘歸,兄常在外;兄歸,餘常在外。計日月得與兄相依,較之友朋之暱好者,有不及焉。兄常曰:“吾與汝得常家居,俾二大人無離憂。春秋佳日,與二三同好步北山,徘徊墟莽間,候暝色而歸,吾願足矣。”及庚辰四月,餘歸自京師。七月,兄歸自皖江而疾遂篤,未得一試斯言也。
弟林先兄十歲卒。兄欲於近郊平疇買小丘自為生壙,而葬弟於其側。辛巳四月,餘為弟卜地於泉井,夢土人云:“伯夷今葬是。”餘不忍廢兄之命,遂以次年三月十六日遷弟柩與兄並葬其村之北原。兄歿於康熙辛巳年十月二十一日,年三十有七。娶張氏,子道希、道永。銘曰:
不若於道者,天絕之。胡體其所受而至於斯?矧材與志,古固有不遂而又何悕!

兄百川墓誌銘翻譯

自己翻譯,水平有限,必有錯漏。 來自 跳躍全壘打 複製者望表明出處
哥哥的名諱是周,字是百川。性格爽朗,喜歡讀書但不想以寫文章寫詩為事業。八九歲就學習左氏春秋和史記,每次遇到戰事,便將書收集好,放在衣服中。為了躲避對外人説自己叫苞。還猜測勝負,幾乎都能應驗。。那時我的父親居住在棠邑留稼村。哥哥有空的時候,則在大河裏面,召集族裏的孩子,訓練戰陣。
十四歲的時候,在蕪湖侍奉王叔叔(資料不足,人不詳),一年後回家,説:我在鄉學裏面學的東西得不到施展。家裏貧困,兩位長輩冬天沒有沒有棉衣穿。便打算進入城邑去學習,因此來謀求一個老師的職位,給小孩子啓蒙,以此來贍養老人。一年後,進入了縣學,馬上就因為文章名聞天下。慕廬韓公見到他後感嘆説:二百年都沒有這樣的人才了。以一個學生的身份而文滿天下,就是從哥哥開始的。當時有名的人都願意跟着哥哥討論學習,而哥哥表現落落大方,不拘不傲。江西梁質人、宿松朱,字綠,憑藉他熟識經世之學和良好的口才,説得大家啞口無言。哥哥經聽而不語,默默退到一邊,不影響他人。苞問哥哥説,你都知道?哥哥回答説,這些人只會清談誤國,沒有面對事實。
哥哥比我大兩歲。小的時候,家裏沒有下人,五六歲的時候便跟着哥哥睡。哥哥去蕪湖的時候,趴在我背上痛哭流涕。等我們都大了一點,便各奔他方。我回來的時候,哥哥經常在外。哥哥回來的時候,我經常在外。天天計算能夠和兄長相互依靠一起生活的時間,與親朋好友相處的時間相比較還遠遠比不上呢。哥哥經常説,你和我經常在家裏住的話,與兩位老人不分離。過節的時候,跟兩三好友一同在北山散步,在廢墟與山林裏徘徊,天完了才回家,我的心願就滿足了。等到庚辰年四月,我從京城回家,七月,哥哥從皖江回來,卻馬上病死了,未能實現哥哥的話。
我有個弟弟叫林,比哥哥先死十年。哥哥打算在近郊平疇買個小山坡為了自己的生墓,將弟弟埋在一旁。辛巳四月,我為弟弟占卜,夢見土地神説,伯夷葬在這裏(就是別人不能葬在這裏),我不忍心違背哥哥的遺命,便將哥哥和弟弟一起遷到了村北邊的平原。哥哥死在了康熙辛巳年十月二十一日,三十七歲。娶了個媳婦姓張,子有兩個,叫道希、道永。墓誌上寫着,違背道的人,天都要收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