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語言意識

鎖定
元語言所描述的語言學概念的識別和監控。元語言是用來分析和描寫某種語言的語言或符號體系。描述一種語言時一定要有一套專用語言和特殊符號,如:詞、句子、元音、輔音等都是用來描述語言概念的語言;又如用來解釋一個詞的詞義的詞語也是元語言。
元語言意識就是指人是否知道怎樣用元語言去解釋語言概念,並且對自己的語言活動進行監控。這種對元語言的使用能力是以語言為思考對象的自我反省的能力,它不像對母語的獲得那樣容易。在兒童語言獲得過程中,元語言意識出現較晚,他們在能夠聽、説母語之後的很長時間內仍不知道詞是由分離的聲音組成的,也不知道什麼是詞,什麼是正確的句子。一旦元語言意識形成,就會對語言獲得產生強烈的促進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現於覺察和補救言語的缺陷與錯誤,這是對語言的監控能力。監控能力使得人能夠對自己言語活動中的語音、句法、語義等方面的可能錯誤進行辨別,並以適當的方式加以預防。 [1] 
中文名
元語言意識
外文名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3]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4] 

元語言意識簡介

元語言意識是指對語言規則的有意識理解和操作能力。在有關語言的一章中我們已經瞭解到語言系統是一個規則化的系統,其中包含了諸如音位學、詞法學、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等規則系統。個體以語言作為認知加工的對象時,從形式的角度對語言中所包含的這些規則系統的理解和掌握即為元語言意識。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講,元語言意識並非元認知的組成部分,但由於語言是人類高級認知活動的對象和產物,而元語言意識正是對該對象或產物在規則層面上的認知加工過程,因此在這裏對元語言意識加以介紹也很有必要。 [2] 

元語言意識包含內容

具體來講,元語言意識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對語言本身有更深入的理解,即明白語言並不只是一種表達意義的符號或工具,也就是説對語言的一種最基本的“元”的意識,能夠將語言作為一個客體加以觀察和注意。2.能夠將語言及其指代物加以區分。比如,個體需要能夠意識到名字與人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對應。“即便別人喊我其他的名字(綽號或小名),我也還是我,而不會因為對應的詞語的改變而改變。”3.能夠意識到語言存在一定的結構,並且個體可以對這些結構加以有意識的操控。可見,元語言意識實際上存在着這樣一些不同的水平。而我們一般理解的元語言意識大都集中在第三個水平的理解上。 [2] 

元語言意識與母語學習的關係

在母語學習和使用過程中,由於身處語言環境的問題,可能對語言規則的意識並不是那麼明顯,感覺語言就是自然而然學會的,不需要對內在的各種規則進行有意識的學習、歸納或者操作。然而,一方面,實際的研究發現,在進行母語學習的過程中,兒童根據逐漸掌握和豐富的語言知識發展出來的元語言意識對於兒童的語言發展乃至後期的語文能力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兒童的元語言意識發展出現問題,則其語言和語文能力發展就很可能會出現問題。另一方面,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對語言規則的有意識學習和操作會對該語言的學習產生明顯的作用。因此,有研究者曾經指出,對語言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元語言意識的加工過程。也就是説,元語言意識無論對兒童的母語學習還是對第二語言學習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元語言意識主要方面

根據一些研究者的觀點,元語言意識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大的方面,分別為音位意識、正字法意識以及語義意識。這三個主要的元語言意識之間彼此交叉就會產生其他幾種元語言意識,包括字形一語義意識、字形一詞法意識、字形音位意識以及詞法意識、音位意識和正字法意識指的是個體對某一特定語言中的語音和正字法信息的意識和操作能力。

元語言意識正字法意識

漢字存在着一定的正字法規則,可以簡單理解為左右結構、上(中)下結構、半包圍結構等。比如“規”字中的“見”部必須寫在右側。如果寫在左側則違背了漢字的正字法規則。兒童在加工漢字的時候,對正字法信息是非常敏感的。在一個判斷真假漢字的任務中,我們發現香港兒童判斷違背正字法規則的目標為假字的反應時間明顯短於判斷正字法正確的目標刺激為假字的反應時,甚至比判斷目標刺激為真字的反應時間還要短。這説明,兒童在對漢字進行加工時,對正字法信息的加工處於相對比較優先的位置。有若干研究者發現正字法意識對中文兒童的閲讀發展具有重要的預測作用。也有研究者發現中文閲讀障礙兒童在正字法意識方面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問題。當然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正字法意識不應被看做是元語言意識的一種,因為正字法並非在語言層面上的概念,而是在字層面上的概念。然而,如果從將書面文字也看做語言的一部分(或語言的延伸)這個角度來看,正字法中也同樣包含着語言規則的信息,因此將正字法意識作為元語言意識的一部分也有其合理之處。 [2] 

元語言意識詞法意識

語義意識與音位意識的交叉即為詞法意識。這可以從語素被定義為最小的音義結合體這一方面加以考慮。也就是説,詞法意識代表了個體對語言中的語音信息和語義信息的同時考慮。比如,在我們聽到“信息”這個詞的時候,我們會首先對語音信息進行加工和操作,然後兩個音節的語音分別激活相應的語素,通達到語素的含義,進而幫助我們獲得這個詞語的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就涉及到對這個詞語中的語音信息和語義信息的整合。字形一語音意識涉及到對書面文字單位與語音之間對應關係與轉換規則的理解。這一意識在西方字母文字中體現得較為明顯。在漢語中,由於漢字與語音之間並不存在可拆分的對應關係,因此在漢語中談及字形一語音意識更多的就只是在漢字的層面上對字形與其讀音聯結關係的意識。當然,漢語中存在着大量的形聲字,即由聲旁和形旁組成的漢字。在中文環境中字形一語音意識也可以被理解為對形聲字中的聲旁的理解和意識。比如,在“清”這個字中,將聲旁的音與整個漢字的讀音聯繫起來就是一種字形一語音意識。但是,形聲字中大部分為不規則形聲字,即聲旁讀音與整字讀音並不相同(如“江”、“漢”等),這種字形一語音意識在中文環境中的體現也不是很明顯。 [2] 

元語言意識字形一語義意識

字形一語義意識涉及到對字形信息與語義信息之間關係的理解和操作能力。對這種元語言意識的理解主要就是從漢字的特點來考慮的。與西方字母文字的表音性不同,漢字為表義文字。也就是説,漢字與語義之間存在着更為直接的聯結。漢字的構字法包括象形、指示、會意和形聲。這四種構字法中均涉及到字形與語義之間的聯繫。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對形聲字中義旁的理解。比如,理解帶有“尋”的字一定與水有關,而帶有“石”的字大都表示某種動物。這種對義旁的理解與操作被一些研究者稱為部首意識。曾經有學者將這種部首意識也認為是詞法意識的一種。但很顯然部首與語素並非同樣的概念(回憶一下語素的概念即可理解)。因此,雖然部首與語義也存在一定的關係(只是對整字語義的指示,並非像語素那樣與語義存在明確具體的聯繫),但並不能將對部首的理解和操作認為是詞法意識的一個部分。儘管如此,有研究發現部首意識對於兒童的字詞閲讀發展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在實際語文教學活動中,增加對漢字中部首意義與作用的理解和操作訓練對於兒童的漢字學習將起到積極的作用。最後一種字形一詞法意識所指的是個體在實際閲讀過程中對音、形、義三者彼此關係的綜合理解。可以簡單地將這種元語言意識理解為對正字法意識、語音意識和語義意識的整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