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二語言

鎖定
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指人們在獲得第一語言以後再學習和使用的另一種語言。經常作為輔助性語言以及通用語。此外,第二語言亦可與第一語言並列為個人母語。第二語言的學習,往往可能是由於第一語言不再具有優勢(社會變遷、政治目的等)。例如,加拿大普查即定義第一語言為“幼時初學之語言且持續使用”,人類最早學習的語言有可能丟失,是為一種語言替換,這種情形可能發生在孩童隨着家庭徙居(因移民或國際認養)而進入一個全新的語言環境
中文名
第二語言
外文名
Second Language
作    用
輔助性語言以及通用語
我國情況
據地區不同
定    義
人們在獲得第一語言以後再學習和使用的另一種語言
原    因
往往可能是由於第一語言不再具有優勢(社會變遷、政治目的等)

第二語言術語定義

這是按照時間先後定義的兩個術語。“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L1)是我們從小學會的語言,簡稱“一語”,也叫“母語”(mother tongue)。在掌握第一語言 之後,人們還可以繼續學習並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第二語言”(簡稱“二語”,second language,L2),甚至第三、第四語言。“目的語”(target language),指人們正在學習的語言。“外語”(foreign language)也是一個常用術語,指的是外國語。

第二語言定義標準

作為術語,外語是從國家角度定義的,第一、第二語言則是從個人角度定義的。比如,阿拉伯語在英國是外語,但對阿拉伯裔英國人來説,則可能是他們的第一語言。更多的時候,外語和第二語言相連。比如,英語在中國是外語,也是大部分中國人的第二語言。如果一個人學習了好幾種外語,則可以有第一外語(一外)、第二外語(二外)等。這裏的“一”和“二”也是從個人角度進行的區分。有時也可以看到“英語是中國的第一外語”這樣的説法。這是説,在中國,把英語當成外語來學習的人是最多的 [1] 
一般情況下,第一語言是個人身份的標誌,總體水平也高於第二語言。特別的情況也有。比如在美國,很多移民子女的第一語言不是英語,而是西班牙語、漢語、阿拉伯語等。但是,上學之後,英語是主要的教學和交際語言,這些孩子的英語水平也與日俱進。他們的第一語言往往只在有限的範圍內使用,與英語的差距越來越大。對於這些人來説,是第二語言(英語),而不是第一語言,標誌了他們美國公民的身份(Scovel,2001)。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人會説兩種或多種語言,幾乎同樣熟練,但這些語言是同時學會的,很難從時間上分出先後。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兩個概念不能涵蓋這種現象。
第二語言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獲得。以漢語為例,如果一個人是在課堂上學習,他的環境就是“課堂環境”,也稱“正式環境”;如果他不參加正式的課堂學習,而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在與中國人的交往中學習漢語,他的環境就是“自然環境”。與環境有關的另一對術語是“外語環境”和“二語環境”,它們的區分主要取決於課堂之外目的語是否常用。如果目的語在社團中不常用,學習者在課堂之外很少有機會接觸,即為外語環境。相反,如果目的語在社團中很常用,學習者在課堂之外經常有機會接觸,即為二語環境。這裏有必要指出三點。第一、二語環境和外語環境的對立,取決於目的語在社區中是否常用。問題是,在外語環境中,學習者往往也是社區的成員,稱外語環境名副其實。而在二語環境中,學習者一般不是社區的成員,稱二語環境是隻考慮學習者的結果。因此,如果要保持一致,就應該只從社區的角度來定義,所謂的二語環境稱為母語環境也許更合適(參見1.4)。第二、外語環境和二語環境的區分,有時並不像一般認為的那麼簡單。比如,通常情況下,加拿大被看成是一個雙語(英語和法語)國家。不過,根據加拿大1996年人口普查的結果,在10個省中(加拿大共有12個省),會説兩種語言的人少於12%,只會説法語的人少於0.5%。對於法語學習而言,這10個省可以看成是外語環境。另外兩個省,即魁北克(Quebec)和新伯倫瑞克(New Brunswick),可以看成是二語環境(Masgoret & Garder,2003)。第三、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因特網的普及,二語環境和外語環境的區別可能會變得不那麼重要。在傳統的外語環境中,通過因特網,學習者也可以聽到數量巨大的、真實的外語有聲材料。儘管這並不意味着和母語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有聽有説),但已經是很大的改善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