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儋耳

(古代地名)

鎖定
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內。《呂氏春秋》《漢書》《山海經》均對其進行過引用。蘇軾著有同名詩歌《儋耳》。
作品名稱
儋耳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宋代
作品出處
《東坡七集》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儋耳基本信息

儋的讀音:Dān。漢置儋耳郡,唐改為儋州。民國設縣。舊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今天的儋州市在海南省的西北部,人口71萬(1991年)。
“儋耳”得名由來:據《漢書》記載:“儋耳者,大耳種也。”《山海經·海內南經》注:“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正德瓊台志》引《異物志》説:“儋耳之曰,鏤其皮,上連耳匡,分為數支,狀似雞腸,累耳下垂。”《儋縣考》説:“其人耳長及肩。”這種説法有誇張之嫌。
現代大詩人、歷史學家郭沫若考證説:“儋耳之名初見《呂氏春秋》。”那時還沒有行政建制。郭沫若在《説儋耳》一文中説:“儋耳可省言為儋,則耳殆助語,有音無義,故儋耳並非垂大之耳。”
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任數》載:“儋耳:古代北方國名,《山海經·大荒北經》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即此國也。又按:‘儋耳’有南北之分,上注為北‘儋耳’;南‘儋耳’又名離耳,漢元鼎六年(指前111年)內屬,稱儋耳郡。”

儋耳自然環境

儋州市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構成。丘陵佔76.5%,濱海平原佔23.13%,山地佔0.37%。南部屬山地和丘陵地帶,西南屬平原階地地及火山熔岩台地,東南部為沙壤土,海拔多在100—200米之間,中部為河流衝擊平原,北部主要為玄武岩和第四紀的海相沉積層,海拔在5—10米之間,境內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
儋州市境內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西南部的紗帽嶺海拔752米,為境內最高點。境內大小山巒160座,多在東南部。
儋州市全境大小河流36條。其中發源於境外流經境內的有:南渡江珠碧江文瀾河;發源於境內的有:北門江、春江、光村江、排浦江和山雞江等5條。地表年徑流量達189億立方米。全境海岸線長225公里,且曲折多海灣。
主要海灣有:洋浦灣、儋州灣和後水灣。主要海岸港口有:洋浦、 幹衝、白馬井、新英、海頭、排浦、峨蔓、英沙、頓積、神充等。其中洋埔港灣闊水深,建有萬噸級深水碼頭,是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

儋耳由來

儋州早期的土著居民是四千年以前至六千年間從內地東南及西部沿海百越地區渡海過來的“駱越之人”。據《太平御覽》、《異域志》、《博物志》、《淮南子》等古籍記載,當時儋州土著縫製的衣服,“縫布二尺,幅合二頭,開中央,以頭貫穿胸不突穿”。有點像單被,著時從頭而貫之。以此特點,時人把儋州稱“貫胸國”,因內地當時(春秋時期)稱為“國”的區域有一百多個,這是儋州的第一個古名稱。
到了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長時期作為貨幣交換的貝殼不再使用。而海岸線長達六百多公里的古儋州,貝殼堆積如山,人們用作裝飾品,尤作耳墜、耳環為多,垂及雙肩,成為特色,又稱為“離耳國”。
故《山海經》雲:“南荒之外,有離耳國,其人耳長及肩,每逆風走,則將耳反搭。”到了漢武帝元鼎五年,也就是公元112年,以路博德為伏波將軍,楊僕為樓船將軍平南越之亂,追南越丞相呂嘉及太子趙建德“亡入海”。見離耳國是塊寶地,人煙密集;東部海岸又多珍珠,奏請漢武大帝立郡管理。
郡治設瓊山和儋州的三都。以海南多產珍珠為由,以及儋州人的耳長量貌之説,從《國語·齊語》“負任儋何”中,取名珠崖郡、儋耳郡,寓言“珍珠任儋耳”。 此即儋耳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