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債務美國

鎖定
《債務美國》是由美國道旁吸引力發行的85分鐘財經紀錄片。該片由帕特里克·克里頓執導,沃倫·巴菲特等出演,於2008年8月21日在美國上映 [1] 
該片圍繞美國快速增加的國債和不斷飆升的財政赤字展開調查,深刻思考現實對於美國和美國公民的影響 [2] 
中文名
債務美國
外文名
I.O.U.S.A.
其他譯名
巴菲特報告
我欠政府錢
類    型
財經、紀錄片
製片地區
美國
發行公司
道旁吸引力
導    演
帕特里克·克里頓
編    劇
帕特里克·克里頓
主    演
沃倫·巴菲特
片    長
85 分鐘
上映時間
2008年8月21日
對白語言
英語
色    彩
彩色
電影分級
PG
imdb編碼
tt0963807
出品時間
2008年8月21日

債務美國劇情簡介

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經濟都出現了衰退的跡象,對於未來的悲觀預期瀰漫全球。而人們漸漸發現,山姆大叔“沒打噴嚏”的時候,那是靠舉債來硬撐。
二戰之後,美國出現了一次嬰兒潮,21世紀初,這些嬰孩已變成老人,當他們準備好享受自己退休生活的時候,美國政府卻未能在經濟上做好充分的準備。“9·11事件”以後,美國政府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政府預算空前膨脹,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的投入幾乎成為慾壑難填的無底洞,並且隨着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幻,美國政府欠下了越來越多的外債。顯然,負債累累不能讓這個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強的國家。美國政府和人民必須改變以往花錢無度的做派,認真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經濟危機 [2] 

債務美國幕後製作

次貸危機發生後的美國經濟:宏觀層面,次貸危機引發信用緊縮,使得美國金融市場陷於困境,打亂了原有的借貸關係,就業市場進入疲軟狀態,個人消費開支持續減弱,美國金融機構損失超過1500億美元。2008年8月12日,美國財政部公佈數據,2008年7月份美國政府財政赤字上升到1028億美元,遠超上財年同期的364億美元,也高於分析人士原來預計的970億美元,而早有經濟學家指出“政府財政預算處於不可持續狀態,如果不改變這種趨勢,從某個角度説,財政赤字將使經濟陷入停滯甚至更糟。”美國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大受影響,收入減少、房價下跌、生活質量下降、無力還貸債台高築的現象比比皆是 [3] 
美國商務部前部長、獨立另類資產管理機構黑石集團創始人之一彼得·彼得森的基金會參與投資拍攝了該片,他是受到艾伯特·戈爾的影響才決定拍攝這部紀錄片。為了拍攝影片的片段,彼得森和攝製組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在全美各地,採訪各式各樣的美國人,向各地不同的論壇遊説,要求他們談論債務問題。美國眾多政商界要人接受了訪談,包括“股神”沃倫·巴菲特 [4]  、美國前總統威廉·傑斐遜·克林頓、參議員鮑勃·多爾,《Daily Show》的主編喬恩斯·圖爾特等人 [3]  。巴菲特在片中表示,“美國的支出已經大大超過了生產。”巴菲特和拍攝團隊表達了——從美國總統、美聯儲、美國國會到美國大眾,都要看清現實,深刻檢討,找出自救方案 [5]  。被稱為克林頓時期經濟決策“三駕馬車”之一的前美國財政部部長羅伯特·愛德華·魯賓在影片中表達了“車到山前必有路的政治策略”——直到問題嚴重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出手——是精神勝利法,是對美國政治體系運行方式的不切實際的想法 [6]  。美國中央銀行家的權力甚至高於美國總統,他們成為了國家經濟命運最後的主宰者。當艾倫·格林斯潘面對主持人質疑時也不得不承認,在中央銀行家們控制貨幣發行的情況下,不存在所謂的純粹自由市場經濟,經濟實質上處在被貨幣“管制”的狀態之下 [7] 
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攝製人員跟隨美國國會下屬政府問責局前局長戴維·沃克跑遍全美,與高校學者、媒體編輯、政商界要人等探討美國金融問題。大部分訪談在沃克擔任政府問責局局長期間錄製 [5] 
影片片名由I.O.U.和U.S.A.兩節疊加而成,前一節I.O.U.為英文“我欠你”發音簡寫,意為“借據”;後一節U.S.A.是“美利堅合眾國”縮寫,特指美國聯邦政府 [8] 

債務美國主創團隊

債務美國演員表

債務美國職員表

製作人 喬恩·卡尼斯、克里斯托弗·杜迪、Glenn Garland、Sarah Gibson、Kate Incontrera、Theodore James、Christine O'Malley、Addison Wiggin
導演 帕特里克·克里頓
編劇 帕特里克·克里頓、Christine O'Malley、艾迪生·威金、威廉·波納
配樂 Peter Golub
剪輯 Douglas Blush
展開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9] 

債務美國主創單位

製作單位
O'Malley Creadon製作、Open Sky娛樂、Agora娛樂、彼得·彼得森基金會
發行單位
IPA(中國台灣)、Mercury傳媒(英國)、道旁吸引力(美國) [10] 

債務美國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方
獲獎情況
2008年1月27日
2008年聖丹斯電影節
評審團大獎-紀錄片
《債務美國》
提名 [5] 
2008年12月18日
第21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紀錄片
提名 [11] 
2009年1月9日
第14屆北美廣播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紀錄片
提名 [12] 
2009年1月20日
第12屆在線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紀錄片
提名 [13] 

債務美國發行信息

影片上映
上映國家、地區
上映時間、細節
上映國家、地區
上映時間、細節
美國
2008年1月19日(聖丹斯電影節)
美國
2008年4月1日(AFI達拉斯電影節)
美國
2008年4月3日(阿什蘭獨立電影節)
美國
2008年4月7日(費城電影節)
美國
2008年4月24日(裏弗林國際電影節)
美國
2008年5月2日(馬里蘭電影節)
美國
2008年5月18日(傑克遜維爾電影節)
美國
2008年8月22日(限定)
巴西
2008年9月25日(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節)
英國
2008年11月14日
捷克
2009年3月13日(一個世界電影節)
芬蘭
2009年3月25日(電視播映)
中國台灣
2009年4月17日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10] 

債務美國作品評價

劇照
劇照(3張)
《債務美國》出現得再及時不過了。如果影片警示的災難性風暴還未開始,美國人也該準備好進入雨天了,它帶給美國人一個“不可忽視的真相”。它聰明地敲響了美國國民開銷的警鐘,顯得格外的勇氣可嘉。電影的每個部分都具有啓蒙和警示的意義,尤其突顯了美國人對短期回報不明智的偏好 [5] (《洛杉磯時報》《好萊塢報道》《紐約時報》綜合評價)
《債務美國》中引述歷史的方式和技巧很討喜,先後幾位總統的亮相證明了美國一貫的欠錢作風:不同的人,面對差不多的問題,提出差不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空洞的鼓勵,結果,赤字越來越嚴重。以史為鑑,突出了改變的必要性。而且,片子在訪談處理上也很有技巧,避免了晦澀的原理,可以當作一部瞭解美國經濟、深入淺出的教學片。
該片的缺憾在於還是以美國和美國的價值觀為中心,説的就是美國政府的那些事,就沒考慮一下憑什麼其他國家人們要把自己的勞動成果供美國揮霍,讓美國賒賬,替美國買單。所以,縱然帕特里克·克里頓是個理性的美國人,但距離有責任感的大國國民還有距離,不過,片子中不斷強調的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是挺好的,全世界人民都要科學發展 [14] (新浪娛樂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