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備(拼音:bèi)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備的古文寫作“𤰇(𤰈)”,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箭袋。“備”本義指箭袋,後來,這個字的“箭袋”義假借作“”,又作“”。而“備”被用來指具備、完備。在使動用法中,引申為使具備,即預備、準備。又特指軍事上的裝備、防禦等。
中文名
拼    音
bèi
繁    體
部    首
[4] 
五    筆
TLF [13] 
倉    頡
HEW [13] 
鄭    碼
RSKI [13] 
筆    順
撇、橫撇、捺、豎、橫折、橫、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1200) [1] 
平水韻
去聲四寘 [5] 
異    體
俻*、偹、僃、𤰇、𤰈(其餘見擴展圖冊)
統一碼
5907 [13] 
四角碼
2760₄
筆畫數
3+5
注音字母
ㄅㄟˋ
造字法
象形字或會意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6]
備的古文寫作“𤰈”或“𤰇”,這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圖A)的下方是一個方形的箭袋,上方是一支箭頭朝下的箭,箭頭伸入到了袋中。兩相會意,表示箭插於箭袋之中。它的本義是裝箭的工具。還有一種字形在右邊加上了“人”,像人揹着箭袋,成為會意兼形聲字。備的繁體字“備”由此發展而來。金文基本上同與甲骨文(圖1、2),只是箭與袋略有變化,但意思未變。小篆中裝箭的箭袋沒變(圖5),而箭變得根本不像箭了。 [18-19] 
從甲骨文中可以看出,“𤰈(箙)”這種盛箭器具是開口的,箭尾和部分箭桿露在外面,可以隨時抽取。把箭裝入箭匣或箭袋,正是出獵或打仗的一種準備,因此“備”可表示“預備”“具備”“武備”之類意思。引申開去,則又可以表示“齊備”,即“一個不缺”。如成語“德才兼備”,謂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能力才幹兩者都具備;“求全責備”,指對人對事要求完美無缺。後來,這個字的“箭袋”義假借作“”,又作“”。而“完備”之義繼續由“備”承擔。
到楷書繁體,由“𤰈”又訛作“𤰇”;形符“人”旁穩定。一直保持形聲結構。楷書簡體則取自草書簡化體“俻”,“俻”去掉“亻”之後就成為“備”。聲旁將整個字定型為“備”,遂使形聲之旨全失,成了結構上不可分析的記號。 [6]  [17] 
做好準備以應付攻擊或避免受害,叫防備。防備用的設施,叫設備。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中比較常見,如配備的武器、器材、技術力量等叫“裝備”,軍事編制和軍事裝備叫“軍備”等。
備還可以作副詞,是完全、十分、非常的意思,這也是從“齊備”義引申來的。如“關懷備至”“備受歡迎”中的備就是非常的意思。 [20] 

詳細字義

“備”的詳細字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文言〉慎。
cautious
漢書·史丹傳》:貌若儻蕩不備,然心甚謹密。

完備;齊全。
complete
《詩經·小雅·楚茨》:禮儀既備,鐘鼓既戒。
齊備;求全責備
〈文言〉滿;滿足。

《國語·楚語上》: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備一同。

〈文言〉富足。

荀子·禮論》:故雖備家,必逾日然後能殯,三日而成服。

〈文言〉美好。

《荀子·解蔽》:故目視備色,耳聽備聲,口食備味,形居備宮,名受備號。

動詞
具備;具有。
store
備足原料。
墨子·七患》: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飢;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徵無義。
儲備;配備;德才兼備
事先籌劃。
prepare
《尚書·説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備用;準備;預備;備課;有備無患;備孕
為應付突發事變或災害做出的安排。
guard against
《左傳·昭公三年》:君若不棄敝邑,而辱使董振擇之,以備嬪嬙,寡人之望也。
《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防備;戒備
〈文言〉充任;充當。常用作謙詞。

《左傳‧昭公三年》:“君若不棄敝邑,而辱使董振擇之,以備嬪嬙,寡人之望也。”

〈文言〉周遍;周至。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六》:桓公義高諸侯,德備百姓。

〈文言〉賠償。

《後漢書·班超傳》:北虜遂遣責諸國,備其逋租。

〈文言〉調度。

《漢書·終軍傳》:今魯國之鼓,當先具其備。

〈文言〉用。

《淮南子.惰務》:貴其所欲達,遂為天下備。

名詞
設備(包括人力物力)。
equipment
《國語·吳語》:審備則可以戰乎?韋昭注:“備,守禦之備。”
裝備;軍備
〈文言〉長兵器。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用少莫如齊致死,齊致死莫如去備。杜預注:“備,長兵也。”

〈文言〉後牆。

《淮南子·齊俗訓》:抽箕逾備之奸。高誘注:“備,後垣。”

副詞
表示完全。皆;盡。
completely;
entirely
戰國·屈原《離騷》: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
備至
〈文言〉更加。

唐·王昌齡《宴南亭》:城樓空杳靄,猿鳥備清切。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近義辨析

備—倍
“備”與“倍”是兩個同音不同義的字,一般是容易區別的。可是在組成某種特定詞語時卻有用錯的情形,如“倍受歡迎、倍受青睞、關懷倍至,艱苦倍嘗”等,其中“倍”應為“備”。“備”是完全的意思,而不是加倍的意思。只是“幹勁倍增、勇氣倍增、事半功倍”等,其中的“倍”才是加倍的意思。二者的區別在於“備”強調範圍、方面的廣泛與全面,“倍”強調數量、程度的成倍增加。 [21]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八】【人部】平秘切(bèi)
慎也。從人𤰈聲。
𠈍,古文備。 [9] 

説文解字注

“慎也”注:心部曰:慎者,謹也。言部曰:謹者,慎也。得僃而三字同訓,或疑僃訓慎未盡其義。不知用部曰𤰈,具也。此今之僃字,僃行而𤰈廢矣。𤰈廢而僃訓具。尟知其古訓慎者。今義行而古義廢矣。凡許之書所以存古形古音古義也。方言曰。僃,鹹也。此具之義也。又曰。藏,敕,戒,僃也。此慎之義也。
“從人,𤰈聲”注:平秘切。古音在一部。 [10]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備;部外筆畫:10
古文:𠈍
《唐韻》《集韻》《韻會》並平秘切,音避。成也。《周禮·春官·樂師》:凡樂成則告備。
又鹹也,副也。《書·周官》:官不必備惟其人。
又先具以待用也。《書·説命》: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左傳·僖五年》: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
又足也。《易·繫辭》: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
又《禮·祭統》: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
又盡也。《禮·月令》:季秋之月,乃命冢宰,農事備收。
又長兵曰備。《左傳·昭二十一年》:用少莫如齊致死,齊致死莫如去備。
又搔也。《周禮·秋官》:冥氏若得其獸,則獻其皮革齒須備。注:須直謂頤下須,備謂搔也。搔音爪。
又姓。
又葉蒲必切,音弼。《詩·小雅》:禮儀既備,鐘鼓既戒。戒音吉。 [11] 

廣韻

平秘切,去至並 ‖ 備聲代部(bèi)
備,具也。防也。鹹也。皆也。副也。慎也。成也。又姓,《風俗通》雲:“宋封人備之後。”平秘切。十七。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907;下:U+5099) 字形對比(上:U+5907;下:U+5099) [1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①“攵”大“田”小,“夂”罩住“田”。②“攵”,丿和捺相交於豎中線。③“田”,上寬下窄,框內短豎在豎中線左側。 [14]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5]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əɡ
先秦
王力系統
b
ǐə
先秦
董同龢系統
ju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b
iw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b
jiəgh
西漢



東漢




之/脂

jiəї/jiəd

之/脂

jiəї/jiəd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iwəd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iwed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iwed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j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b
i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jĕ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b
ie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b
ji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e
(參考資料:漢典 [3] 

韻書集成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六至

開口呼
全濁
平秘切
bʰjĕi
集韻
𤰈
去聲
六至

開口呼
全濁
乎(平)秘切
biɪ
去聲
十六怪

開口呼
全濁
步拜切
bɐi
禮部韻略

去聲





平秘切

增韻

去聲





平秘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合口呼

全清

pui
洪武正韻

去聲
二寘


全濁
毗意切
b‘ie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三幾紀記
(參考資料:漢典 [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e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e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i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e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ei
13
去聲
文讀
pi
13
去聲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e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əi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pei
35
去聲
文讀
pi
35
去聲
白讀
吳語
蘇州
bᴇ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bei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pei
45
陰去

pei
21
陽去

湘語
雙峯
bi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pʰi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pʰ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pei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pei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pi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i
35
陽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pei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i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12-07]
  • 2.    北京文化硅谷編.808中日韓通用漢字字理讀本 1[M]: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06:37
  • 3.    音韻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25]
  • 4.      .百度漢語[引用日期2018-09-18]
  • 5.    四寘 備  .搜韻[引用日期2018-12-07]
  • 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70;705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商務印書館,2012.06:56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38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81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8
  • 12.    辭書搜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8-12-22]
  • 1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07]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1:15
  • 15.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07]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58
  • 17.    劉志基,鵬宇著.字辨百題[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08:12-13
  • 18.    沈文倬.説箙[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第3期).:176
  • 19.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03:388-389
  • 20.    楊琳編.漢字形義與文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08:28-29
  • 21.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