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有備無患

(漢語成語)

鎖定
有備無患(拼音:yǒu bèi wú huàn)是一則來源於文學作品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尚書·説命》。 [1] 
“有備無患”意思是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患:禍患,災難);在句子中一般充當謂語、定語。 [2] 
中文名
有備無患
外文名
preparedness leaves no calamity [3] 
拼    音
yǒu bèi wú huàn
近義詞
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未寒積薪
反義詞
措手不及臨陣磨槍臨渴掘井
成語出處
《尚書·説命中》
注音字母
ㄧㄡˇ ㄅㄟˋ ㄨˊ ㄏㄨㄢˋ
語法結構
連動式
成文用法
作謂語、定語

有備無患成語出處

  • 最早出處
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尚書·説命中》)
成語“有備無患”最早出自於此。 [1] 
  • 衍生典故
《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4] 

有備無患成語故事

“有備無患”故事配圖 “有備無患”故事配圖
春秋時代,晉悼公做了中原的盟主,有一年,宋、齊、晉、魏等十二個諸侯準備聯合去進攻鄭國。鄭國是個小國,抵禦不了這麼多國家的進攻,便向晉國求和。晉悼公答應了,別的國家也就停止了進攻。
鄭國為了答謝晉國的幫助,送給國許多兵車、樂器、樂師和歌女。晉國國君要把得到的歌女和樂器分一半給他的功臣魏絳,説:“是你教我同戎狄(西北方的少數民族)和好,從而得以安定中原各國,使我做了盟主。我們和各國諸侯的關係也像音樂一樣協調、和諧。現在我得同你共同享受鄭國送來的禮物。”魏絳是晉國大夫,他處理內政外交出了很大的力,使晉國在一段時間裏強盛起來。這次面對國君的賞賜,他並沒有欣然接受,反而規勸國君説:“大王賞賜我,是對我的抬舉,我從內心裏感謝您。可是我倒希望您在享受快樂的時候,要考慮到國家以後的事情。願意奉勸您記住《尚書》上的幾句話:‘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大王在安定快樂的時候,應隨時考慮到將來可能出現的危險和困難。以便事先在行動上做好充分的準備。有充分的準備,就可以免遭禍患啊。”
晉悼公認為魏絳很有政治遠見,稱讚他説得很對,再次要他接受賞賜,説:“獎賞是國家的典章制度,那是不能廢除的,你就接受了吧!”
魏絳再也不好推辭了,只好按禮制的規定要了幾件樂器。 [2] 

有備無患成語寓意

“有備無患”這一思想,對於當今社會的各項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無論是管理工作,還是其他工作,抑或生活、學習等方面,只有計劃制定得詳盡一些,準備工作做得充分一些、紮實一些,才能搶得先機,贏得主動,目標實現才會更加順暢。《禮記》有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在工作、生活中,每一天都發生着有因準備充分而獲益,或因準備不力而受損的事情。這些都進一步證明:有準備才有信心,有準備才有底氣,有準備也才有實力。可以説,準備贏得一切。有準備會讓人們在成功的路上比別人先行一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一份準備,多一份耕耘,就多一份自信,多一次成功。 [4] 

有備無患成語用法

  • 成文用法
“有備無患”意思是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在句中一般充當謂語、賓語;多用於勸勉人的場合。 [2] 
  • 運用示例
唐·李觀《吊韓弁沒胡中文》:“嗚呼!有備無患,軍志也,戎人安所暴其詐?千慮一失,聖人也,韓君是以為之虜。” [2] 
清·曾樸《孽海花》:“經這一番佈置,使西邊有所顧忌,也可有備無患了。” [2] 
梁實秋《商店禮貌》:“給老人家預訂壽材、不失為有備無患之舉,雖然不是愉快的事,交易的氣氛卻是愉快之極。” [2] 
蔡廷錯《蔡廷錯自傳·擢升師長》:“我想我軍入福州,雖不成問題,但孫子兵法有説‘兵不厭詐’,我仍須提防暗算,所謂‘有備無患’。” [2] 
諶容《光明與黑暗》:“‘給!’單有餘晃了晃獵槍説,‘再帶上這傢伙,這兩天山裏正鬧豹子,有備無患。’” [2] 
黎汝清《葉秋紅》:“現在爭論已經沒有意義了,程維利是知道我們的行動計劃的,不管他有無泄密,我們還是有備無患。” [2] 

有備無患成語辨析

有備無患—未雨綢繆
“有備無患”“未雨綢繆”兩者都有事先做準備的意思,但有區別:一是意義不同。“未雨綢繆”強調“綢繆”,即事先做好準備;“有備無患”強調“無患”,即可以避免禍患。二是用法不同。“未雨綢繆”前邊能加否定副詞“不”,助動詞“必須”“應該”“得”等;“有備無患”則一般不能這麼用。“未雨綢繆”是比喻性的;“有備無患”是直陳性的。三是語體色彩不同。“未雨綢繆”多用在書面語裏;“有備無患”在口語裏、書面語裏都常用。 [2] 
有備無患—有恃無恐
“有備無患”和“有恃無恐”都含有“有所倚仗而沒顧慮”的意思。但“有備無患”偏重在“有準備”,是為了避免禍患;“有恃無恐”偏重在“有依靠”便無所畏懼或毫不顧忌,表示“有特殊勢力撐腰而放開膽量行事,近乎囂張”的意思。 [2] 
參考資料
  • 1.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01:914
  • 2.    王俊編著.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進取篇 2[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5.07:97-100
  • 3.    喻家樓編著. 漢語成語英譯詞典[M].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1998.11:664
  • 4.    郭麗著.齊國成語典故今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0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