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偏城村

(邯鄲涉縣偏城鎮偏城村)

鎖定
偏城村,所屬邯鄲涉縣,佔地16600平方米。偏城村歷史悠久,保存有不少古蹟。偏城劉家寨建築十分精美,代表着一個時代地區的風格。
2019年12月31日,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1] 
中文名
偏城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邯鄲涉縣
面    積
16600 m²
景    點
劉家寨

偏城村來歷

從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授牌儀式暨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研討會上獲悉,邯鄲涉縣偏城鎮偏城村被評為第四批全國曆史文化名村。 據涉縣相關史料記載,舊時的偏城村分為東崗、西崗和土寨子三片,是舊時山西省黎城縣的區署。

偏城村雕樑畫棟

劉家寨 劉家寨
劉家寨位於偏城村中心,始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宋末元初。寨子四周是用石頭築起的10米寨牆,僅有東南北三個門樓。寨內分為7門圪廊、47個分院,佔地面積16600平方米,現存80%以上多為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建築羣,全部是磚石土木結構,是北方少有的寨子式建築。
整個寨子呈長方形,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築,彙集了建築學、繪畫、文學、書法、雕刻、工藝美術等藝術,據有關專家考證,具有較高的科學和藝術觀賞價值。
寨子內院落相互對稱,豎向設計隨地形依山就勢,佈局結構緊湊,主房、陪房等級明顯,主次分明。街道呈“丁”字形,為石階鋪就。沿街門樓,飛檐斗拱,大門兩側的門楣多為青石,並雕刻楹聯。
高大的門樓,高高的台階,台階多為青石鋪就,且底層台階下設排水道,門前有上馬石、拴馬石,屋頂為坡屋頂。
出飛檐,圓椽,方磚蓋瓦,屋頂壓背,兩端出獸。建築裝飾以雕刻、彩繪為主。木雕、彩繪多用於室內裝飾,磚雕、石雕多用於室外裝飾,雲線雕刻柔和優美,雕樑畫棟異彩紛呈。
劉家寨內的“將軍第”最為威嚴,它是串聯式的一進三院,依山而建,前後落差有9米之高,可以從一條50米長的甬道走向二門。
路兩側各有兩層配房,進二門是一座左右對稱的廳堂,堂內套間,約50米深,木雕窗欞,石刻柱頂。穿過廳堂,上三階,又進一四合庭院,正中是正堂大廳。

偏城村舊貌新顏

據《涉縣地名志》記載,偏城村原分為三片,東、西兩片稱東崗、西崗,中間為寨子,有牛、馬、王、陳和羅姓家族居住,約在宋末元初,劉姓從山西遼州(今左權縣)遷來,漸成旺族。
劉家世代為官,羅、劉兩姓均居於寨上,當時有“羅半寨,劉滿寨”之稱,後羅姓絕嗣,劉姓便將寨子四周築牆以石築城,並設東、南、北三門,儼然一處小山城,故改名曰“永安寨”,因地處偏僻,故又曰“偏城”,其原主人姓劉,人們又常稱其為“劉家寨”。
劉家寨 劉家寨
在的劉家寨,老屋新房混現,留存下來的石碑磚刻、雕樑畫棟、字聯書畫,既留有明、清之古韻,亦有民國、文革和現代的氣息。這些過往和現代的氣韻無一不見證了劉家寨的繁華、衰落和變遷。
據劉氏第十九代傳人60多歲的劉森林介紹,劉氏的發展到第十五代劉道泰時,不僅誥封武德都尉,還育有七男九女。在十六代的七個男子中,其中老五和老六分別考取了武舉人和武進士,劉姓家族就此達到鼎盛。
隨着清王朝的衰敗,中國陷入危難,劉家寨也隨之進入風雨飄搖之際。到革命戰爭時期,劉家寨這裏也燃起了革命的烽火。從1938年到1946年,偏城縣委、縣政府駐紮於此,八路軍129師先遣團也在這裏秘密駐紮了7年之久。之後,偏城縣建制,偏城村成為“偏城縣”的首府。
新中國成立後,劉家寨的一些院落分封給了偏城村缺屋少房的羣眾,不再是劉姓人氏獨居。由於經歷了戰亂,劉家寨的許多房屋漸呈破敗之勢。一些住户,雖然仍是十分珍惜這個古山寨,卻也不得不忍痛對原有房屋進行翻建。

偏城村遺蹟訴説

偏城劉家寨為什麼只有南、北、東三個門,卻沒有西門站立在劉家寨的北門樓前,面對北門樓上所書“偏城”二字,劉森林説道,關於劉家寨只有三個門樓曾有幾種説法:一説“城”應該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劉家寨只是一個家族的居住地,不能稱之為“城”,所以只建了三個門;二説偏城劉家寨只是一個“寨”,而非一座“城”,故只能有三個門;三説按五行八卦,北門屬水,水生木,南門屬火,木生火,東門屬木,木木相幫,西門屬金,金克木,故而不留西門。
劉家寨的北門樓是整個寨子的主門,曾翻修過幾次,現存的門闋上,還有石刻的蓮花、犀牛望月等圖案。劉森林説,蓮花是道教的象徵,明朝時盛行道教,所以證明劉家寨至少在明朝時期已經存在。 劉家寨內院落的門有廣亮門和掃地門兩種,廣亮門寬闊,門上雕刻繁複,門檻高,門兩側有上馬石、拴馬石,炫耀着主人曾經的顯赫。掃地門較窄,無門檻,門上雕刻簡單。每個院落的門楣上,通常書有“敦本”、“慶(用的是繁體字)有餘”等橫幅,展現了劉家寨對子孫的期望和對美好生活的願望:敦厚誠實本分,遵紀守法;年年有豐收等意。
劉家寨院落的名字根據院內建築的格局,有明樓院和石柱院之分。明樓院主房為明樓樣式,明樓外皆是精美的雕刻和書畫。石柱院主房的柱子皆為筆直的石頭,石柱下壓着刻有各種圖案的柱頂石。在寨子西側現存完好的一個明樓院內,西房是海青房,即:房屋的後牆既屬這個屋子,也是寨子的寨牆,在建設時所以屋頂臨院的一面房檐是瓦房,臨寨外的一面房檐是平房,這樣下雨雪時,屋頂上的水就會全部流到院裏,寓意為“肥水不留外人田”,行走在劉家寨的各條街道和各個院落內,隨處可見捶布石、志石(練武用的石頭)、上馬石、拴馬石、磨盤、石獅子等石刻,這些缺角少腳的石刻見證了劉氏一族曾經通過勤奮練習、勤勞耕作來實現自己的希望。

偏城村革命歷史

涉縣赤岸村已立村五百多年,有着光輝的革命歷史。村內有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是國家4A級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