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假公濟私

鎖定
假公濟私(拼音:jiǎ gōng jì sī)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東漢·班固《漢書·杜業傳》。 [1] 
“假公濟私”指假借公家的名義來謀取私人的利益;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1] 
中文名
假公濟私
拼    音
jiǎ gōng jì sī
近義詞
營私舞弊損公肥私
反義詞
大公無私廉潔奉公公事公辦毀家紓難
注音字母
ㄐㄧㄚˇ ㄍㄨㄥ ㄐㄧˋ ㄙ
成語出處
《漢書·杜業傳》
語法結構
連動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狀語

假公濟私成語出處

方進終不舉白,專作威福,阿黨所厚,排擠英俊,託公報私,橫厲無所畏忌。(東漢·班固《漢書·杜業傳》) [1]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假公濟私”。 [2] 

假公濟私成語故事

西漢成帝時期的宰相翟方進,為人剛正,治國有方,得到朝野的一致稱頌。但由於當時朝廷勢力之間相互傾軋,鈎心鬥角,使其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2] 
西漢初期,國家權力分別掌握在皇帝、功臣和外戚手中。他們之間勢力的此消彼長,推動着歷史的前進,促使朝中風雲變幻。到了成帝時期,外戚專權的現象日益嚴重,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外戚王莽。王莽雖然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他的一些善行和孝義使得朝中人士對他評價頗高,所以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他已經位極人臣。所謂權力越高,野心越大,王莽的最終目的是坐上皇帝的寶座,而在他實現野心的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就是翟方進。於是王莽收買翟方進身邊的好友和侍臣,密謀尋找合適的時機將其除掉。 [2] 
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春,天象有變,火星與心宿相遇。被王莽威逼利誘的翟方進的好友李尋上奏皇上:“臣夜觀天象,發現了一個不祥的徵兆——熒惑守心。” 在當時科學文化落後的情況下,人們把這種現象理解為天下將出現大的災難,即朝廷換代。而李尋把導致這種凶兆的出現歸罪於丞相的失職,用三寸不爛之舌極盡煽動之能事,讓皇帝將翟方進查辦。 [2] 
漢成帝召見翟方進説:“由於你的不盡職,所以出現了熒惑守心的天象,你要擔當起責任。”昏庸的漢成帝在沒弄清真相的情況下,就把一切責任都推到了丞相翟方進的身上。翟方進迫於無奈,引咎自殺。就這樣,大權就落到了王莽的手中,漢成帝此時並不知道他的噩運即將到來。 [2] 
後來,成帝思前想後,覺得自己太草率了,深知有愧,便下令對翟方進厚加撫卹。但這引起王氏集團成員的不滿,杜業上書進諫皇上:“翟方進為官期間,結黨營私,作威作福,排擠賢良之人,假借公家的財產滿足自己的私慾。這樣的人應該嚴懲,不宜賞賜厚葬。” [2] 
翟方進死後不久,漢成帝便暴斃,不久之後王莽稱帝。 [2] 

假公濟私成語寓意

杜業的諫言是為了維護王氏集團的利益,宰相翟方進的下場是政權更替的犧牲品。如今的時代,坦蕩的人是不會假借他人的名義謀取自己的利益,因為成就非凡的人生取決於自己的努力付出。 [4] 

假公濟私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假公濟私”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借公家的名義或力量謀取私人的利益。 [1] 
  • 運用示例
宋·朱熹《朱子語錄·卷一三六》:“太宗誅建成,比於周公誅管、蔡。只消以公私斷之。周公全是以周家天下為心,太宗則假公以濟私慾者也。” [3]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他假公濟私,我怎肯和他幹罷了也呵!” [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一:“你把我看做施恩望報的小輩,假公濟私的好人,是何道理?” [3] 
現代作家歐陽山《三家巷》二六:“現在那些招搖撞騙,假公濟私的玩意兒太多了。” [1] 

假公濟私成語辨析

假公濟私—損公肥私
“損公肥私”的意思是損害公家的利益而使私人獲利。“ “假公濟私”與“損公肥私”雖然都有借公家名義謀取私利的意思,但有區別:“假公濟私”強調以為公的名義來謀私利;“損公肥私”強調以損害公益的做法來中飽私囊,語意較前者重。 [2] 
參考資料
  • 1.    假公濟私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1]
  • 2.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名利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6:49-52
  • 3.    王大倫,景在峯著. 《毛澤東選集》中的成語典故[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9.05:821-822
  • 4.    墨人主編. 影響孩子一生的600個成語故事 夏 最新修訂圖文天下中華成語故事[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1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