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借古諷今

鎖定
借古諷今,漢語成語,拼音是jiè gǔ fěng jīn,意思是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評論現實。出自張抗抗《國魂》。 [1] 
中文名
借古諷今
近義詞
指雞罵狗、指桑罵槐、含沙射影 [1] 
注    音
jiè gǔ fěng jīn
釋    義
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評論現實

借古諷今成語解釋

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現實。 [1] 

借古諷今成語示例

借古諷今,針砭時弊,是雜文的主要特點。 [1] 

借古諷今成語語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表示對現實不滿

借古諷今成語典故

六國論》文中最後一句“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堪稱是全文點睛之筆。
江南春絕句
千里鶯啼綠映江,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書《洛陽明園記》後(作者:李格非
古代封建社會中許多有識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對現實有較多深刻的體察,而他們大多數又仕途坎坷,懷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時。心中鬱積不滿,但又不可明説,特別是揭露時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説,於是他們往往從歷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尋求載體,以便委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心曲。借古諷今之詩,乃是借鑑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方面的經驗教訓,作為現實社會某些方面的鑑戒。借古是為了諷今,鑑古觀今,兩相對照,或頌古非今,或貶古刺今,以表達詩的題旨。理解鑑賞這類詩詞,必須時刻結合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和創作時的心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