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俯仰無愧

鎖定
俯仰無愧(拼音:fǔ yǎng wú ku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盡心上》。 [1] 
俯仰無愧(俯:低頭;仰:抬頭)指為人正直、坦蕩,對上對下都問心無愧。偏正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6] 
中文名
俯仰無愧
拼    音
fǔ yǎng wú kuì
近義詞
問心無愧
反義詞
問心有愧
出    處
《孟子·盡心上》
注音字母
ㄈㄨˇ ㄧㄤˇ ㄨˊ ㄎㄨㄟˋ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俯仰無愧成語出處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俯仰無愧”。 [1] 

俯仰無愧成語故事

孟子(前372~前289年),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其言行以及政治主張集中於《孟子》一書。 [2] 
孟子説,一個君子,有三樣事情是他人生真正的快樂,就算拿皇帝之位來交換這三種快樂,他也不幹。 [3] 
學生問孟子君子之樂是那三件快樂,孟子回答説:“第一是有圓滿的家庭,父母都快樂安詳健在,兄弟姊妹之間和睦,沒有人當太保,也不會出意外,無災無病。第二是,隨時隨地,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一切,到城隍廟燒香,面對閻羅王都不怕,因為沒有犯過罪,沒有做過虧心事,所以看見人,心不跳,臉不紅。‘怍’就是在測謊機上顯示的不正常跳動頻率,一個人光明磊落,沒有任何事對不起天地鬼神及人類的,這是第二件快樂事。第三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第三件大快樂,但它的構成條件是要有‘英才’,如果‘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就‘苦’也。當然‘英才’是很難得的,有些人教也教不好,説他好並不好,説他壞又並不頂壞,而是一種‘陰’才,這就在不苦不樂之間了。” [3] 
學生聽完皆大笑,而“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則被人們簡化為“俯仰無愧”。 [3] 

俯仰無愧成語寓意

孟子把“仰不愧於天,俯不作於人”看作是君子的幸福所在,是君子三樂中的第二樂,“誠不愧天”“存誠於己”,按照這種理解,“君子之樂”就是所謂的“心性幸福”,是屬於心理上的一種快樂。耕雲先生説:“內心安適,俯仰無愧,從一天到一年,從一年到一生,都能夠俯仰無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實,秒秒感受安詳,活在至真、至善、至美當中,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4]  [5]  [7] 
“仰不愧於天,俯不作於人”是一種偉大人格,胸懷坦滿,俯仰無愧。不做任何對不起人的事,也沒有任何地方對不起國家民族,心地光明磊落、不忮不求、公正無私、潔身自愛,無愧於父母之生養,師長之教育,國家之培植,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堂堂正正地做一個國民,就是一種永遠的快樂。 [4]  [5]  [7] 

俯仰無愧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俯仰無愧”指為人正直、坦蕩,對上對下都問心無愧。偏正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6] 
  • 運用示例
宋·陸游《賀辛給事啓》:“洗鄙夫患失之風.增善類敢言之氣.俯仰無愧,進退兩高。” [1] 
宋·鄒極《晦堂歌為邑令朱天經作》:“出處各一時,俯仰無愧色。作詩見情性,擬古麗以則。” [8] 
宋·鄒浩《元魯侍親還以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賦詩送之·其五》:“至遠挽不來,庭竹屢隕籜。剖魚得素書,頗説甘寂寞。矯枉勿過正,執中思子莫。他年同我心,俯仰無愧怍。” [9] 
清·李汝珍《鏡花緣》七一回:“無論大小事,只憑了這個理字做去,對得天地君親,就可俯仰無愧了。” [1] 
張平《抉擇》二三:李高成神色自若,俯仰無愧,一副頂天立地的氣概。”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