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信都縣

(民國置信都縣(舊治今廣西賀州市信都鎮))

鎖定
信都縣,民國置縣級行政區名稱。 [1] 
信都歷史悠久,據記載,西漢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屬封陽縣;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廢縣為鄉,稱信都鄉;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鄉為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縣;1951年,信都縣併入賀縣後設立信都鎮 [2] 
信都縣建置共歷時39年,其轄境大致在今賀州市八步區東南部一帶。信都縣治所原在鋪門鎮石城(今鋪門鎮中華村);民國八年,信都縣治遷官潭圩,即今廣西賀州市八步區信都鎮 [2] 
中文名
信都縣
政區類別
縣級行政區
始置年代
民國元年(1912年)
政府駐地
官潭圩(信都鎮
所屬地區
廣西蒼梧
下轄地區
九鄉一鎮
户數人口
9929户 53273人(民國)
古蹟名勝
信都八景(獅嶺回瀾等)
地理位置
今廣西賀州市八步區
存在時間
39年

信都縣置縣歷程

信都,居賀縣之南,古號封陽,漢置宋廢,屬賀州,更名信都鄉。明初,賀州改賀縣,信都仍屬焉。至清光緒三十二年,信都改為廳。民國元年,改為縣。其分治之始,因夏匪麻生聚徒深衝擾亂,賀江實受其害。經平樂府知府王人文、賀縣知縣誌琮、督兵平定與鄉前輩議,將麥嶺督捕同知移駐官潭,便於治理,後改撫民同知。地方紳士見信都壤地偏小,分之則諸多未變,合之則罄無不宜,聯呈請照原議仍設督捕之官,未允。所請而分治定矣。 [1]  由粵督桂扶奏準分治,經平樂府知府王人文、梧州府知府譚囗、賀縣知縣誌琮、信都廳陳東秀暨懷集紳士林錫熙、賀縣梁培英、信都羅美奎、陳明乾等會堪劃定境界,東西南北以山川形勢、天然分水為界,守斯土者可按圖而管轄焉。 [1] 

信都縣歷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六年置南海郡 [1] 
秦末趙佗南越地。
漢平南越置蒼梧郡,即臨賀縣地,吳稱臨賀郡,至隋不改,大業三年屬零陵郡
漢置蒼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平南越,其地仍為南海郡,屬交州刺史部,領縣六一。四會:四會西北為銀屯鄉,即今懷集南疆。又北為封陽地,即今懷集北疆。 [1] 
漢置封陽縣屬蒼梧郡。以地在封水之陽,故名。隋屬桂州
南漢賀州、臨賀、桂嶺、蕩山、封陽仍舊名。
唐武德四年置賀州封陽縣屬焉。 [1] 
唐武德四年置洊水縣在懷集境內,本漢封陽地。
唐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囗川縣、熙平郡之桂嶺、零陵郡之馮乘、蒼梧郡之封陽,置賀州,即今賀縣 [1] 
吳黃武五年以蒼梧封陽置臨賀屬始安郡,隸荊州 [1] 
晉懷集為懷遠縣,南四會地、北封陽地、臨賀郡屬廣州。
晉孝武帝太元五年析封陽地置開建縣,屬臨賀郡,改臨賀縣為郡。 [1] 
劉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分四會銀屯鄉為懷集縣,屬綏越郡,縣北封陽縣地。
宋開寶四年廢蕩山、封陽、馮乘三縣,本屬東路,大觀二年割屬西南渡,後屬廣西路。按《太平寰宇記》:省封陽、蕩山二縣,寶城場入臨賀、馮乘入富川。又按,封陽廢入臨賀郡為信都郡。 [1] 
明洪武十年,賀州賀縣,並桂嶺、封陽、蕩山地屬平樂府 [1] 
清仍屬平樂府
清光緒三十二年改信都鄉為信都廳。懷集舊管境內松柏營及金鵝、龍塘、藍山、大竹埇一帶改隸信都,未有衙署,暫借端南三里義塾為廳。 [1] 
民國元年該廳為縣,仍屬平樂府。修葺鋪門石城北門外舊司署,合文武二衙為一,遷縣治於司署。 [1] 
民國二年裁平樂府缺,直割於省政府。
民國八年創建縣署,縣治復移駐官潭(今信都鎮)。將石城外舊署改為初級小學校。 [1] 
1949年11月,信都縣解放,仍治信都鎮,屬廣西平樂專區(第一區)。
1951年8月,信都縣併入賀縣信都鎮為賀縣第十二區。 [2] 
1958年9月,為信都人民公社。
1980年10月,分設信都鎮人民公社和信都人民公社。
1984年8月,改稱信都鎮和信都鄉。 [2] 
1987年1月,信都鎮和信都鄉合併,沿稱信都鎮
1997年2月,撤銷賀縣,設立賀州市,信都鎮改屬賀州市。 [2] 
2002年6月,賀州地區撤地設市,原縣級賀州市改稱為八步區。信都鎮隸屬廣西省賀州市八步區管轄。 [3] 

信都縣疆界轄域

自懷集舊管之松柏營起,及金鵝、龍塘、藍山、大竹埇一帶改隸信都,東至龍光祠為界,水路上游北以五斗廟嶺脊為界、馬練嶺脊為界;陸路以大塘嶺脊為界,水流歸馬練,屬賀縣,水流下山心屬信都,由大塘嶺脊西去山脈貫接,絡繹不斷,約百餘里,均以嶺脊為界,沖水流上者屬賀縣,流下者為信都。西至簕竹坪分界,溝為界;南至扶隆分界,凹為界。 [1] 
縣境北枕賀縣,東連懷集,南界開建,西接蒼梧。東西北三面環山,重巒疊嶂,賀江(古封水)流貫其間,支流旁趨,稍資灌溉。南北一百里,東西七十里。北廣南狹,形如三角,面積三千五百方里。山居十之七,田地居十之三。
縣在(治)
東至龍光祠懷集縣界七十里,至懷集縣城一百四十里。
西至簕竹坪蒼梧界三十五里,至蒼梧城二百四十里。
南至扶隆開建界五十里,至開建城七十里。
北至馬練嶺賀縣界五十里,至賀縣城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牛欄山賀縣、懷集界七十里。
西南至圓珠山蒼梧、開建六十里。
東南至譚霜嶺開建、懷集界六十里。
西北至竹英嶺賀縣、蒼梧界七十里。 [1] 

信都縣行政區劃

全縣共分九鄉一鎮八街八十四村。端南區四鄉,鋪門區三鄉,扶隆區一鄉,端南市一鎮,深衝特別區一鄉。 [1] 
端南區
端南鎮,八街。
雲津鄉公所在古云津觀,今改九姓祠,縣北五里,九村。
聚福鄉公所在聚福觀,縣西三十里,八村。
回龍鄉公所在回龍祠,縣西十五里,八村 [1] 
興安鄉公所,八村。
鋪門區
萬安鄉公所,十村。
鋪門鄉公所在臨陽義塾,縣南二十五里,八村。 [1] 
中華鄉公所,九村。
扶隆區
扶隆鄉公所在扶隆區局,縣南四十五里,十村。
深埇特別區
靈豐鄉公所在李樹寨靈豐祠,縣東三十里,八村。 [1] 

信都縣户數人口

信都舊隸賀縣,考今昔户口消長,因分治未久,前代户口悉載賀縣。雖歷代有增加,亦與全縣綜其數,是信都以前之户口,難以稽考也。民國二十二年,陳縣長貞瓘調查户口,共分九鄉一鎮。端南區四鄉,鋪門區三鄉,扶隆區一鄉,端南市一鎮,深衝特別區一鄉,備列於下: [1] 
端南區
城廂端南鎮 629户 2721口
雲津鄉1086户 5914口
回龍鄉 808户 5682口
聚福鄉 861户 6445口
興安鄉 979户 5413口 [1] 
鋪門區
鋪門鄉 1243户 6070口
中華鄉 1135户 7140口
萬安鄉 1296户 5606口 [1] 
扶隆區
扶隆鄉 1282户 5690口
深埇特別區
靈豐鄉 610户 2646口
總計:合邑九鄉一鎮八街八十四村
户口 9929户
男女 53273人 [1] 
內分壯丁 8522人
男學童 4458人
女學童 2532人
男識字者 5515人
女識字者62人
有職業者 33461人 [1] 
無職業者 3230人
廢疾者 627人
現住者 52846人
他住者 427人
曾受刑事處分者 12人 [1] 

信都縣歷任縣長

區家達,蒼梧人,民國元年任。 [1] 
王麟祥,江西人,民國三年任。
韋啓瑞,藤縣人,民國四年任。
區景榮,龍州人,民國五年任。
陳國琛,岑溪人,民國六年任。 [1] 
秦維綱,靈川人,民國七年任。
鄔士華,龍州人,民國九年任。
羅彩林,本邑歲貢,民國十年任。
朱光傑,博白人,民國十二年任。
陳文華,賀縣人,民國十三年任。 [1] 
羅孝蘭,本邑人,民國十三年任,十六、十九年復任。
黃瓚,本邑貢生,民國十四年任,十八年復任。
林錫熙,懷集人,舉人,民國十六年任。
陽永暉,民國十七年任。
梁瓊,民國十八年任。
龐大屏,興業人,民國十八年任。 [1] 
劉樹勳,民國十八年任。
周炳幹,興安人,民國二十一年任。
陳貞瓘,本邑人,民國二十一年任。
王國柱,興安人,民國二十二年任。
劉玉懷,貴縣人,上海法科大學畢業,民國二十三年任。
郭建勳,靈川人,上海法科政學院政治學士,民國二十四年任。
温懷存,荔浦人,民國二十五年任。 [1] 
白濟懷,榴江人,民國二十六年任。 [2] 
李志,民國二十六年任。
羅春芳,信都人,民國二十七年任。
丘維邦,陸川人,民國二十八年任。
莫超人,恭城人,民國二十九年任。
丁鐸華,湖南人,民國三十年任。 [2] 
黃贊明,南寧人,民國三十三年任。
黃炎燊,賀縣人,民國三十四年任。
蘇錦元,蒼梧人,民國三十七年任。
嚴海燕,蒼梧人,民國三十八年任。 [2] 

信都縣信都八景

一、獅嶺回瀾
獅山在縣治,下關鎖鑰半山建有文塔,乾隆間賀縣知縣楊風勝記,“道旁巉巖峻壁,林木奇花,風光滿目。” [1] 
二、龍門夜月
縣治上游六里,灘中兩巨石,對峙如門,水勢喘急,魚遊至此,爭躍登者化龍(見《一統志》龍門灘越即此)。 [1] 
三、龍巖崛古
縣南十五里寺坪村石山,該山極峭拔,山頂平坦如交椅,林木秀盛,內有巖洞,名曰龍巖,頗高廣,中有人物。龍獅、水田、坡塘、深池,奇形異色,不可勝數,亦奇觀也。 [1] 
四、魚影江村
縣南十五里大鳳石山壁上,天然生有石魚三尾,山腳之屋每值春雨,小溪澎漲,有魚跟水溝入屋,其形氣感召如此,聶峯黎兆書“魚影江村”四字於石壁上,自明開始,墨跡朗然,山腳之屋早已遷居矣。 [1] 
五、石城天險
周圍石山環繞,分南北二門,縣南二十三里,城內地場頗闊,居民數姓,北隅有巨石托出一坪。康熙間舉人陳騰駒,在此坪四圍修築高約二丈,創建正廳一座、兩旁房屋。廳後半山有石巖,頗寬廣,就其巖之形勢亦建有屋宇,惟巖內有石蛇一條,約有丈餘,長從地昂頭而起南望,形如吐氣。南門城腳大石一磚,其形如蛤,俗人云“蛇出吃蛤,城基即崩”,南門城基間有崩塌。惟北門自創建以來,堅固無恙。而南門或因蛇蛤之感觸,有以致之,未可知也。 [1] 
六、風草長春
縣南二十三里石城北門外,梵安古寺內天井,有鳳尾草一株,橫生數尺,蜿蜒如龍睡地,復起直至檐口,分作五枝,共有二丈餘長,相傳宋代建寺時種,其青葱可愛。 [1] 
七、台閣雲蒸
縣南三十五里庵後,樹木頗盛,有水透入廚房,雖處高山,儼如平地,誠謂臨陽勝景。 [1] 
八、鳳崗文塔
縣南四十五里,道光間建,光緒八年重修,賀縣知縣黃玉柱記,為臨江鎖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