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信息化裝備

鎖定
信息化裝備,軍事術語,出自《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它是信息化戰爭的物質基礎,是贏得信息化戰爭的重要因素。
中文名
信息化裝備
定    義
是信息化戰爭的物質基礎,是贏得信息化戰爭的重要因素
出    處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
術語介紹
信息化裝備是信息化戰爭的物質基礎,是贏得信息化戰爭的重要因素。伴隨着信息化裝備的發展,出現了信息優勢戰略、信息威懾戰略、非線式作戰、網絡中心戰超視距作戰一體化聯合作戰等一系列新軍事理論。各主要軍事大國陸續組建了數字化部隊、電子戰部隊、網絡戰部隊、聯合作戰部隊等新型部隊。信息化裝備和新的作戰理論,導致新軍事革命,推動着戰爭形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演變。按功能分為:①信息化作戰平台。裝有多種偵察和信息傳感設備,與綜合電子信息系統聯網,及時而有效地獲得敵方目標信息,控制各種武器系統實施快速、精確火力打擊。如裝有先進電子信息系統和數據鏈的飛機、艦艇等。②信息化彈藥。能夠獲取和利用所提供的目標位置信息,修正自己的彈道,準確命中目標。如制導炸彈、制導炮彈、巡航導彈等。③單兵數字化裝備。士兵在信息化戰場上使用的個人裝備。主要由一體化頭盔分系統、單兵通信分系統、士兵定位系統、武器接口分系統、防護分系統和敵友識別系統等幾部分組成。信息化裝備是信息時代裝備現代化的顯著標志。它以信息技術為基本手段,以實現武器裝備互聯、互通、互操作為基本途徑,以提高裝備之間的信息融合能力為基本目標,追求武器裝備的信息力,提高火力、機動力和防護能力。信息化裝備是在機械化裝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方面用信息技術對機械化裝備進行信息化改造,另一方面發展開放性的(可隨時增添新型電子信息系統)新型信息化裝備。19世紀,人類相繼發明了有線電報、電話和無線電報,實現了信息的遠距離快速傳遞,改變了軍隊指揮方式,擴展了指揮作戰的規模。20世紀30年代,英國發明雷達並應用於偵察、警戒、跟蹤和導航,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作戰效能。50年代,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以後,軍用通信衞星、氣象衞星、偵察衞星、預警衞星相繼問世,廣泛執行偵察、通信、導航、定位、預警、監視、測繪和氣象預報等軍事任務。從6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先後建立多層次指揮所,採用衞星、偵察飛機、偵察艦船、偵察車等多種偵察平台以及電子、光學等多種傳感器,構成多層次立體偵察系統。電子信息系統的發展,為武器裝備信息化奠定了基礎。80年代以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並廣泛應用於武器裝備,給武器裝備帶來革命性變化。特別是進入90年代,先進的信息技術應用於偵察探測系統,使得對目標監視探測和定位識別的距離、範圍、精度、分辨率等提高了幾個數量級;先進的信息技術應用於信息傳輸系統,使得傳輸速度、綜合傳輸業務能力、抗毀傷能力、抗干擾能力以及一體化水平空前提高;先進信息技術應用於指揮控制系統,形成指揮、控制、計算機、通信、情報、監視、偵察綜合一體化信息系統,將整個作戰範圍內的諸軍種、兵種、各種作戰平台、通信系統、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保障系統等集成為一個信息共享的有機整體,使戰場指揮控制能力得到突破性提高。武器系統和作戰平台廣泛利用偵察探測系統、信息系統、指揮控制系統,提高了奪取信息優勢的能力,進而提高了武器系統打擊精度和毀傷能力,使武器裝備體系整體作戰效能顯著提高。信息化裝備發展趨勢是:通過增強火力投入效率和加速作戰進程,提高武器裝備的整體作戰效能。信息化作戰平台向高機動、隱身化、多功能方向發展;信息化彈藥向低成本、智能化、高精度和多功能方向發展。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