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俞包象

鎖定
俞包象(1938-),畫家、書法家。一名天龍,字丙乾。浙江諸暨市人。農工民主黨派。世界書畫藝術家聯合會副會長、國際美術家聯合會會員、紹興市二屆人大代表、浙江省書協會員、暨陽畫院院長。早年師從沈尹默陸儼少,詩書畫印皆精,擅鑑賞。山水、人物、花鳥、水族等諸畫種皆所擅長,書法篆刻亦有所造詣。
出版專著有《俞包象書畫集》(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俞包象法書彚集》(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5)、《書畫巨匠—俞包象(上下冊全)》(西泠印社,2009)等多種。被中國文聯授予“海峽兩岸德藝雙馨藝術家”、“中國百傑書畫家”等榮譽稱號和證書。1990年2月,應香港藝術中心之邀,攜《洛神賦》親赴香港參加香港“中國藝術大展”,同年9月,同作品於台北展出。此後二十餘年間,相繼多次應邀舉辦個展、大型聯展於加、日、韓、澳等多國及京津、滬杭、蜀漢、港澳台等地區。俞包象在道學方面亦有研究造詣,撰寫有《道儒異同説》(另捐贈國畫《老子出關圖》及大篆書法《道》與第二屆世界道學會議,1990年),老莊協會授予感謝狀(楊汝舟題),以資其對於“第二屆世界道學會議”所作的貢獻。
啓功先生曾贈書聯曰:“才華舒展臨風錦,意氣昂藏出岫雲”。陳立夫先生曾為之題:“藝道造詣—包象大師正”。
中文名
俞包象
別    名
天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浙江諸暨
出生日期
1938年
職    業
畫家、書法家
代表作品
《俞包象書畫集》
榮    譽
中國百傑書畫家

俞包象個人經歷

人物.花鳥
人物.花鳥(22張)
俞包象早年曾戎事於上海四載,期間與海派名家多有接觸。書畫造詣親得沈尹默、陸儼少指授,轉益多師,無門户之見。五十年代末在“反右運動”中蒙冤,迫返回浙,後困居於鄉間達二十載,期間家居務農,幾與翰墨隔絕。直至七十年代末幸得昭雪平反,復員,故重結翰緣,此後則傾心專業從事書畫藝術創作,可謂浸潤筆墨丹青已數十載矣。
俞包象擅山水、人物、花鳥各畫體。其風格遠承先賢陳老蓮(洪綬)筆法,創作力求神形兼備,博採眾長,得古人之心,進而師造化,風格清麗高華,筆墨凝練含蓄,融詩書畫為一爐,寫意畫筆墨淋漓奔放,氣勢磅礴。
其所作山水,涉今古,筆力雄壯,體魄雄峻,水雲氤氲,章法奇峭,猶有雄博之勢,氣象萬千,深得陸師(儼少)蒼渾奧博之致。人物作品精麗豔逸,體態俊美,神秀出塵表。善體花鳥、游魚物情,各盡振翮沉浮之態,間作動物走獸,亦頗饒生趣。
書法篆刻作品
書法篆刻作品(26張)
俞先生追求內美,強調本色,少時之孤索與學行砥礪之自覺追求,無疑為其後之精進昇華作下質的鋪墊。由此亦表現在其不屑於浮躁矯飾之作風,故清醒把握傳承與創變之辨證關係值專著價值取向上。其常謂:“繪畫需尊重傳統,尤於技巧法度等基本功,應力求紮實嫺熟,舉一反三。寫生臨摹,必得精準。如此方能與運用時得心應手,遊刃有餘耶。”今觀其作品,但見性情交臻,靈機應變,而機杼隨出,作品之思想與藝術性均達到完美之統一。
山水集
山水集(11張)
俞包象先生在書法領域亦有深刻造詣,其自幼勤習書法,曾先後潛心習作唐楷、秦篆,而以“二王”為宗,信奉“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楷書森然峻整,燮祀魏晉,行書以“二王”為指歸,筆勢遒勁蒼老,跌宕騰驤而藴籍絕俗,清整而不驕怒;所作榜書雄強瑰偉,雍容簡穆而不恣肆霸悍,風規斯遠,卓爾絕塵;篆隸諸體,亦自朴茂淹潤,獨饒神韻。
俞先生之篆刻早師“浙派”, 窺及“皖派”,以書入印,用筆勁健,氣質渾樸,不染刁敝奇詭習尚,風格峻邁雄健,佈局安然,寓有錯落之趣。
古人有語云:“夫書畫之格高意遠者,如其人品也,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慮,二曰善讀書以明理鏡,三曰卻早譽以期遠到,四曰清風雅以正體裁。”具此四者,格不求高而自高矣。此俞先生之蘄向也。

俞包象成就榮譽

俞包象
俞包象(8張)
代表作品:山水《山高水長》、《斜日羣山秀》、《日色咽危石》、《松風鐘聲》、《曲水流觴》;人物《西施浣紗》、《題詩圖》、《荷花玉顏》、《王羲之揮毫圖》;動物花鳥《雄風》、《耄耋牡丹》、《永錫爾類》、《富貴長春》、《御龍》;蠅頭小楷《道德經》(冊頁,五千字全)、《金剛經》(冊頁,五千字全);刻石有《絕頂》(泰山)、《文勳垂贊》(開封碑林)、《紫山苑》等。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為歷史名人蔣介石所題《蔣介石故居》匾額 [1]  ,為紀念革命先哲孫中山先生所題《國魂》。巨書有《龍》、《壽》,國畫《西施浣紗》、《黑貓白貓圖》、《雄鷹圖》、《牛氣沖天·天下太平》為聯合國和中外國家領導人收藏。論文有《道儒異同説》、《論王冕及其詩評》、《趙孟頫論》、《陳洪綬簡論》、《竹刻藝術》等多篇發表。千言長詩《龍之頌》。
作品及其傳略收入《國際臨書大展作品選》、《香港中國藝術大展作品選》、《當代著名書法家精品集》、《中國藝術收藏年鑑》、《中國當代名人錄》、《世界名人錄》等多種典籍及辭書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