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佩希施泰因

鎖定
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出生於茨維考。1900年在德累斯頓美術工藝學校學習。1902年在德累斯頓美術學院學習。1906年加入“橋社”。1907年至1908年創作的一張作品獲羅馬獎,得以到意大利和巴黎旅遊。1908年移居柏林。1910年成為新分離派的創始人。1923年至1933年間在柏林繪畫美術學院任教授。1933年至1945年間被指責為頹廢藝術家,移居波羅的海的一個島上。1945年在柏林繪畫美術學院重新任教。他的風景畫色彩豔麗優美,構圖簡約新穎
中文名
佩希施泰因
外文名
Max Pechstein
國    籍
德國
出生日期
1881年
逝世日期
1955年
出生地
德國茨維考

佩希施泰因生平

馬克斯·佩希施泰因 Max Pechstein(1881-1955年) [1]  ,德國畫家,出生在德國薩克森的茨維考附近的一個叫埃格斯巴哈的村莊。15歲時入茨維考工藝學校學習裝飾繪畫,19歲進德累斯頓技術學院學習。畢業後參加了《橋社》,爾後他創立“新分離派”。
1914年前往太平洋上的帕勞島旅行,為當地土著藝術所吸引。晚年在柏林美術學院任教,希特勒執政時,他的藝術被宣佈為“頹廢”而被迫辭職,大戰結束後又重返柏林美術學院任教 。他因為善於搞裝飾設計,因此作品具有裝飾風格。

佩希施泰因作品

佩希施泰因卧姿裸女

1911年
99×99釐米 (油畫)
(德)杜倫市利奧波德·霍希博物館藏
畫面上,白、黑、紅三色的巧妙搭配,使這幅畫的主題鮮明突出,富有魅力。白色的卧姿裸女,在黑色牀罩的襯托下,顯得純潔、優美、典雅,而紅色地面又給畫面增添了朝氣蓬勃的氣氛,給黑色和白色增加了色彩的活力。整個裸女形象安詳、沉靜。自然的姿態,優美的曲線,以及冷淡的光線,使整個畫面充滿温和柔順的基調,具有一種沉靜安逸的氣氛。
1910年以後,“橋社”畫家普遍採用單線平塗的表現方法作畫。作為表現主義畫家、“橋社”成員,佩希施泰因喜歡描繪裸體女人形象,構圖簡潔,色彩明快,富於裝飾性 [2] 

佩希施泰因浴女

1911年
99×99釐米 (油畫)
(德)杜倫市利奧波德·霍希博物館藏
此圖的色彩與《舞蹈》一畫的色彩完全相反,不是採用濃重的原色,而是採用調和的淡色調。佩希施泰因在這幅油畫中運用稀釋的油畫顏料作畫,具有水彩畫的藝術效果。橘黃色與白色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淺淡的暖色調,既表現出夏日的炎熱天氣,也表現出沐浴時清涼爽快的情緒。線條淺淡,呈曲線形,但粗獷豪放,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動態姿勢,因此整個畫面顯得生機盎然,富於抒情性。

佩希施泰因林邊女人

1911年
70×79釐米 (油畫)
(德)格爾森基興市立美術館藏
此圖表現兩個浴後在林邊休息的裸女。一個席地而坐,梳理頭髮,一個靠樹站立,稍微休息,表現消閒婦女的安樂生活。整個畫面充滿了明朗熱情的基調,具有一種沉靜安詳的氣氛。
佩希施泰因是“橋社”藝術活動家之一。1906年,他從德累斯頓美術學院畢業,認識了海格爾。1910年當諾爾德、佩希施泰因、奧托·繆勒和其他一些人的作品柏林分離派畫展拒絕後,他們成立了新分離派。佩希施泰因被選為新分離派委員會委員。他早年喜歡創作以風景為背景的裸體女人

佩希施泰因舞蹈

約1910年
95×120釐米 (油畫)
(德)漢堡馬克斯·К·佩希施泰因收藏
畫面上,紅地、綠牆、黃色服飾為主要色調,非常精彩地表現了舞蹈的戲劇性場面。運用未加調和的原色,形成色彩的強烈反差,使畫面鮮明突出,恰到好處地描繪出舞蹈劇烈動感的生動場面,輪舞者和被輪舞者的身姿,形成橫豎姿勢的運動感。被輪舞者旋轉的身姿與地面平行,達到癲狂的程度,而輪舞者的運動比較平穩,採用與立牆面平行的站立姿勢,造成了靜與動相協調的舞蹈效果。
在表現主義繪畫中,佩希施泰因是一位思想大膽、色彩豐富的畫家。他不斷探索、追求,嘗試過用各種表現手法作畫。此圖是採用野獸派表現方法創作出來的,與馬蒂斯作品有些相似

佩希施泰因室內雙人

1921年
80×100釐米 (油畫)
(德)波鴻博物館藏
這幅畫的色彩與《浴女》一畫有些相似,也是採用橘黃色和白色為主,運用淺淡的調和色作畫。灰白色牆面、白色被套、倚卧女子的白色背心、坐勢女子的服飾,與兩位女子的橘黃色膚色諧調一致,融為一體,出色地表現出兩人間的和諧氣氛。施色基本上採用平塗勾線的方法,與東方典雅的藝術風格有些相似。由此看來,佩希施泰因像馬蒂斯一樣,認真研究過東方藝術。簡約的造型、柔和的外輪廓及和諧的色彩,突出了藝術家的主觀表現,能使觀者從中體驗到作者的感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