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國表現主義

鎖定
德國表現主義是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的,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的。
中文名
德國表現主義
外文名
(Expressionismus)
專用語
藝術史與批評
目    的
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

德國表現主義含義

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佈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

德國表現主義發源

表現主義電影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

德國表現主義代表電影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蓋努茵》,《三生計》,《泥人哥連》。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表現主義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柯克與奧遜·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德國表現主義代表人物

伊門多夫
1945年生於德國布勒克得,1964年就讀於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是大師瑟夫·博伊斯的門生。60年代,伊門多夫參加了博伊斯倡導的“行為藝術運動”,然而很快發現自己的才能和興趣在別的地方,於1977年開始架上繪畫的創作。七十年代末開始,與巴塞利茲、呂佩爾茲、裏希特、基弗、波爾克、彭克等人,共同創造了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潮流。伊門多夫繼承了德國表現主義的一些形式技巧,不同的是,在內容上更加關注德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氛圍。

德國表現主義總體特點

很深的哲學內涵;第一次把電影對社會的影響表現出來;扭曲、瘋狂的影像;自由意識的迷茫;權威意識的反抗;造型尖鋭、情感豐富;悲觀主義;很高的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