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莫邪

鎖定
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德國人,1946年出生於德國哥廷根,現居挪威奧斯陸,世界著名漢學家,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1] 
中文名
何莫邪
外文名
Christoph Harbsmeier
國    籍
德國
出生日期
1946年
出生地
德國哥廷根

目錄

何莫邪簡介

何莫邪 何莫邪
1966—1973年,在牛津大學默頓學院攻讀漢學,獲碩士學位;
1973—1976年,在馬來西亞檳榔大學東方哲學系任講師;
1980—1985年,在奧斯陸大學漢學系任高級講師;
1981年,在哥本哈根獲得中國古典語法方向的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同年出版於倫敦);
1985年起,任奧斯陸大學漢學系教授;
1981—1986年,任挪威東方協會會長;
1986—1991年,任挪威東方協會副會長;
1985年起,在劍橋協助李約瑟從事“中國科學與文明”的研究,負責中國傳統語言與邏輯部分。
1985年6—12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哲學研究所任研究員(與倫敦的格雷漢姆合作);
1986年3月,在香港大學任客座教授;
1988年5月1—31日,在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任客座教授;
1988年,因在人文學方面的突出研究,被挪威研究理事會授予學術研究獎(獲得二百五十萬挪威克郎的東亞研究資金);
1989年,加入挪威科學院;
1989年,任哥本哈根大學漢學校外評審員;
1990年8月—1991年6月,任柏林高級研究院研究員;
1990年11月,被意大利都靈東方研究中心授予學術研究獎,並獲得一千萬里拉獎金(主要獲獎者:雅克?謝和耐);
1990—1993年,任奧斯陸大學東歐與東方研究系主席;
1993年10月—1994年2月,任德國海德堡大學客座教授;
1996年2—6月,在普林斯頓大學人文學會作人文演講;
1996年起,在上海復旦大學任顧問教授;
1997年起,在上海師範大學任顧問教授;
1997年起,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任終身客座教授;
1998年起,在北京大學語言研究中心任終身研究員;
1998年起,任成都四川大學《歷史語言學研究》編輯委員會成員;
1999年8月—2000年7月,任奧斯陸高級科學研究院中國語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心的研究成員包括北京大學的邱熹貴、蔣紹愚,普林斯頓大學的普拉克斯,哈佛大學的米切爾?普特,伯克萊大學的戴維?肯特勒等);
2001年起,在杭州浙江大學中文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任顧問教授;
2001年起,任北京大學《語言學研究》、浙江大學《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編輯委員會成員;
2001年9月7日—10月5日,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2002年起,任武漢大學《長江學術》編輯委員會成員;
2002年8月—12月,任加州大學(伯克萊)哲學系客座教授;
2005年,牛津大學漢學系教授職位推選人;
2008年因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成就被授予南森獎;
2009年1月—5月,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何莫邪著 作

《威廉?馮?洪堡的語言哲學研究》,(《普通語法》第17卷),斯圖加特出版社,1979年,297頁。
《中國古典語法研究》,倫敦柯曾出版社,1981年,303頁。
《中國傳統語言與邏輯》,(《中國科學技術史》第7卷),劍橋大學出版社,1998年,480頁。
《社會主義與佛教徒的相遇:漫畫家豐子愷》,奧斯陸:斯堪的納維亞大學出版社,1985年。(該書有兩個中文譯本,一個出版於2001年,另一個出版於2004年,並於2005年再版。)
學術論文:
《古漢語語法新議》,見《東方學報》,1980年第41期,第126—148頁。
《論古漢語語氣助詞“咦”》,宣讀於國際漢學界“第二次國際漢學會議”,台北:1989年6月,第471—503頁。
《“白馬之爭”中的不可數名詞及部分與整體的解析》,見《給格雷漢姆的短信》,1991年,第49—66頁。
《中國邏輯學的“旁註”》,見《理解中國的思想:哲學之根》,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59—83頁。
《中國古代的知識觀》,見《中國古典哲學的認識論問題》,紐約: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1—31頁。
《古代漢語中的“佛”—從古典的“佛”到三英尺高的“佛”》,見《許理和漢學研究紀念文集》,魯汶和安普敦:格蘭特出版社,1993年,第1—60頁。
《西方約翰?韋伯研究中國古代漢語的早期歷史》,宣讀於“漢學歷史國際學術會議”,台北1992年4月17—22日。
《中西方有關時間和歷史的概念辨析》,見《中國文化中的時間與空間》,黃俊杰、許理和主編,萊頓:布瑞爾出版社,1995年,第49—72頁。
《中國古代的哭與悲》,見《中國傳統文學的思想與精神》,艾伏仁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第317—422頁。
《荀子與第一人稱代詞的問題》,見《古代中國》,1997年第2期,第181—220頁。
《孔子的樂—<論語>中的幽默》,見《哈佛亞洲研究》,1990年第50期,第131—161頁。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幽默》,見《東西方哲學》,1989年第39卷第3期,第289—310頁。
《前現代散文風格中的修辭》,見《中國文學中的哥倫比亞歷史》,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881—908頁。
《漫畫家豐子愷:具有佛教色彩的社會現實主義》,陳軍譯,杭州:西泠印社,2001年,175頁。
《“清”的語義》,見《中國文化中的情感》,艾伏仁編,萊頓:布瑞爾出版社,2003年,第32—108頁。
《名詞“者”後的哲學》,見《龐樸教授八十壽辰紀念文集》,王守常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紀念廖冰兄》,見《遠東文學問題》,聖彼得堡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19—136頁。
非正式出版物:
《剖析中國的笑——中國文學中的無禮、傲慢與輕浮走向文化的歷史》,奧斯陸大學東歐與東方研究系,1984年(再版於1993年)。
《莊子註釋選集》(漢至清),第一章:逍遙遊,116頁,奧斯陸大學東歐與東方研究系,1991年;第二章:齊物論,242頁,奧斯陸大學東歐與東方研究系,1992年。
《現代漢語的分析性句法》,第一章:246頁,奧斯陸大學東歐與東方研究系,1991年(與北京大學陸建明、馬真合作);第二章:160頁,奧斯陸大學東歐與東方研究系,1992年(與北京大學陸建明、馬真合作)。
《古漢語中語法與修辭與拉丁文的比較研究》,奧斯陸大學東歐與東方研究系,1993年。
參考資料
  • 1.    成員  .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官網[引用日期2018-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