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文淵

(明朝中期官員)

鎖定
何文淵(1385年—1457年5月7日),字巨川,號東園,又號鈍庵,江西建昌府廣昌縣(今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旴江鎮)人,祖籍江西吉安府永豐縣(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 [50]  ,明朝中期官員。 [1] 
永樂十六年(1418年)進士,授湖廣道監察御史,頗有時名。宣德五年(1430年),升温州府知府,因治理地方很有辦法,郡中百姓高興地稱讚他是賢能的父母官。正統年間,起為刑部右侍郎。過了很久之後,何文淵因為身體疾病而請求退休。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大學士陳循推薦下,擔任吏部左侍郎。景泰初,升吏部尚書,接着加太子太保。當時宦官興安掌權,何文淵因為和他過去很熟,所以常常炫耀他們的關係,又因為辦事陰險,於是被都給事中林聰等人彈劾,命令他退休。明英宗復位後,革去了他的加官。 [43] 
天順元年(1457年)四月,何文淵上吊自殺,終年七十三歲。 [42-44] 
全    名
何文淵
巨川
東園、鈍庵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西建昌府廣昌縣(今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旴江鎮)
出生日期
1385年
逝世日期
1457年5月7日
最高官職
太子太保、吏部尚書

何文淵人物生平

何文淵幼而勤學

洪武十八年(1385年),何文淵出生於江西建昌府廣昌縣(今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他從小就才智出眾,七歲時讀書就能過目成誦。有時候別的小孩子偷偷摘果子分給他吃,何文淵卻拒絕説:“在童年時期,怎麼能學習做小偷呢?”有見識的人都稱讚他的不凡。 [5] 
永樂初年,何文淵被選拔補充為邑庠生。當時他的父親和兄長相繼去世,何文淵白天處理家務,夜晚則刻苦讀書。 [6] 

何文淵巡按有績

永樂十六年(1418年),何文淵考中進士。 [7] 
永樂二十年(1422年)正月,何文淵被授予湖廣道監察御史的職位 [8]  ,他廉潔自律。後來,何文淵又巡按山東,能夠揭露隱藏的奸邪,官吏百姓都害怕他。 [9]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明仁宗即位 [10]  ,命令何文淵考察四川的吏治,何文淵根據他們的表現進行升降。他公正嚴明,貪污殘暴的官員因害怕辭官離去。當時四川發生旱災,何文淵所到之處,往往會下雨,人們稱他為御史雨。烏蒙的土官知府祿昭的妻子和姦民什伽私通,祿昭知道後,什伽害怕受罰,就偷偷跑到京城告發祿昭謀反。明仁宗下詔命令四川、雲南、貴州、建昌行都司各自調集所部軍隊討伐祿昭。祿昭派人申訴冤情,何文淵發檄文制止軍隊採取行動,並把事情的真相上報給明仁宗,於是明仁宗為祿昭平反。何文淵經過播州時,楊宣慰前來迎接,並獻給何文淵銀器和文綺,何文淵笑着拒絕了。 [11-12] 
宣德元年(1426年)正月,何文淵奉明宣宗命令清理山西的軍隊,懲罰了全部濫用職權的官吏。十一月,明宣宗下詔選拔有能力的御史去考察南京的弊政,人們都推舉何文淵。何文淵奉命前往,將考察結果和建議上書奏報,明宣宗聽從了他的建議。 [13] 
宣德四年(1429年)二月,明宣宗又派遣何文淵和給事中李本到陝西布政司清理軍隊勸勉。當初,朝廷派官員清理軍務,唯獨陝西沒有清理。因此明宣宗命令何文淵等人去清理,並告誡勸勉他們。 [14] 

何文淵治理温州

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明宣宗因為蘇州、松江等郡的郡守人選不當,命令大臣們各自舉薦賢能的人。當時都御史顧佐推薦何文淵擔任温州府的知府 [15]  ,何文淵到任後,就探查百姓的疾苦和思考政治的得失,並據此進行變革。温州以前每畝田地要交十畝的税,其中三畝按陸田徵税,讓百姓交麥税。每當田地有交易,但因為麥税太重,在造户籍時,百姓都不願意收陸田,因此爭訟不斷。何文淵上書請求把陸田的税和水田一樣徵收,賦税既沒有減少,百姓又願意交税,解決了問題。温州所屬的四個縣的税課司河泊所,以前徵收的是銀鈔,後來禁用金銀,商税只收鈔,但舊税沒有廢除。每年服役於官府的百姓,要買銀來交税,很多人都因此破產。何文淵以税銀為例,請求今後銀税也收鈔,朝廷同意了,此後百姓再也沒有交銀的苦惱了。以前的徭役不公平,富人可以倖免。何文淵根據百姓的貧富情況,製成簿籍,百姓因此得到了公平。 [16] 
温州與金鄉、盤石等三個衞所相鄰,衞所的士兵仗着不歸有司管轄,就肆意作惡,欺負有司,侵害百姓。何文淵用法律來處置和約束他們,衞所逐漸安定了。每年中使到温州,都要索取海味果實等供品,供給煩瑣苛刻。何文淵處理得很有條理,百姓不受困擾而事情也辦得井井有條。有一天朝廷下令造漕運鉅艦四五十艘,温州各郡縣都很震驚。何文淵選用得力僚屬,召集耆老出謀劃策,籌集工料,監督製造。不到一兩個月,就平靜地完成了任務,而且還把剩餘的東西上交。中官柴某,用大船到西洋各國取寶,回來時遇到大風,船停泊在海港,進入温州江邊,準備把貨物運送到京城。柴某聲勢顯赫,但何文淵像對待其他政事一樣處理這件事。對不利於百姓的事情,大的就上報明宣宗,小的就立即改正。他整頓學校,使士人有所作為;修明條制,使官吏有所遵守。他祭祀先賢,舉薦隱士,提倡禮讓,按時嫁娶,重視喪葬,儲備糧食,區分善惡。何文淵在温州住了幾個月,政治教化非常成功,山上沒有盜賊,百姓很少打官司,境內被稱為治理得好。鄰縣的百姓,有打官司打不贏的,也到温州來告狀。何文淵為他們分辨是非曲直,他們都心悦誠服地離去。 [17] 
青田的葉孟圭、徐成兩家,都是當地的大户,兩家向來有怨仇。徐成是糧長,因為沒能按時交税,縣裏派葉孟圭去督促他。葉孟圭想趁機報復,就率領五百人搶掠徐成的財物,毀壞他的房屋。徐成向官府告狀,三司調集軍隊追捕。何文淵聽説這件事後説:“洪武初年,青田曾經反叛,現在葉孟圭帶着五百人不服從追捕,逃入山林,一定會激起事變,又會牽連無辜的人。”於是派人召來葉孟圭和徐成到知府衙門,用禍福的道理開導他們,命令葉孟圭把搶掠的財物歸還給徐成,併為徐成修理房屋。葉孟圭一邊拜謝一邊哭着説:“昨天聽説調集軍隊追捕我,自以為早晚要成為鬼了。今天聽您指明瞭我可以活命的道路,怎敢不遵命。”當時的人都説何文淵用一句話就平息了禍亂,比用五百人去追捕強多了。 [18] 
宣德七年(1432年)十月,何文淵入京朝見明宣宗,路上經過括蒼馮公嶺,永嘉丞於見派他的兒子抄小路懷揣金銀送給何文淵,何文淵安慰並拒絕了。過路的客人聽説這件事後,就在何文淵住宿的地方題寫匾額為“卻金館”,士大夫們都寫詩題詠。起初,何文淵和另外七個人一起受命擔任知府,不到一個月,他們的政績就卓著顯赫,傳到了京城。到這時,明宣宗問吏部尚書郭璡説:“先前任命的九個人做知府,有來京城的嗎?”郭璡把何文淵等七人的名字上報給明宣宗,明宣宗就召他們進入便殿,命令中使傳詔嘉獎慰勞,在朝廷設宴款待他們,又把御製的招隱詩賜給他們,用來寵幸賞賜他們的東西很多。 [19] 
何文淵又回任温州知府,他感念明宣宗的寵幸待遇,於是盡心竭力辦事,無所不為。他的教化推行已久,百姓都信服他,軍衞也都告誡約束部下,不要侵害百姓。温州郡中沒有什麼事情,郡守的官署很清靜。何文淵有空就到學校去,和學生們一起講論經史,勤勉不倦。他又召見生徒章綸等人,親自教他讀書。不久,周旋果然考中狀元,章綸考中進士。其他學生也各自出仕做官,都有廉潔的名聲,這大多是何文淵的教導。遇到旱災,何文淵就齋戒到山川去祈禱,一邊哭泣一邊長時間地跪拜。他祈禱説:“我願我的壽命從現在停止,希望大雨能從九天降下。”不久黑雲四起,大雨傾盆而下,這一年莊稼大豐收。 [20] 
宣德十年(1435年)春,處州的盜賊興起,他們成羣結隊四處搶掠,官軍討伐他們,但往往失敗,於是官府在要害的地方設官防守。不久,有一個人逃入温州境內,守關的人抓住了他,原來他是殺害官軍的兇手。何文淵審訊得知盜賊佔據烏風洞作為巢穴,就派經歷黃能誠前去捕捉,全部抓住了他們的首領。當時都指揮使李貴等人追捕盜賊一無所獲,就抓來平民,用火烙他們,讓他們都誣服自己是盜賊。何文淵上書朝廷説已經抓住了盜賊,李貴等人所抓的都是平民。李貴等人很憤怒,一定要置所抓的人於死地。何文淵堅決抗爭,不為所動,因此救活了二百多人。 [21] 
永嘉的朱良觀、朱良旦兄弟為爭奪財產,到官府打官司。何文淵召來他們的鄉中長老,用兄弟之間的天倫大義來開導他們,並在狀紙上判詩,其中有“只緣花底鶯聲巧,致使天邊雁影分”的句子。朱良觀兄弟很受感動,回去後,他們修好了兄弟之間的關係。同年五月,浙江布政使黃澤把何文淵的政績上報給朝廷,明宣宗用璽書對他進行嘉獎,提升他兩級官階,仍然掌管温州事務。 [22] 
命令下達後,禮部尚書胡濙又推薦何文淵應該重用,於是他被提升為刑部右侍郎。何文淵到了朝廷後,多次上書言事,都是關於國家治理的。每當朝廷有政事,百官在朝廷上議論,何文淵都能辨析利弊,大家都服他。判案時他總是力求使犯人活命,前後為被囚禁的人申辯冤情,數不勝數。他又奉命管理監獄,讓獄卒打掃牢房,夏天就放寬犯人的枷鎖。 [23] 

何文淵首次致仕

正統元年(1436年)九月,明英宗命令何文淵到揚州去管理鹽法,只有對私鹽販賣情節嚴重的,在定罪之外,其餘都寬恕。有人建議要全部抄沒他們的家產,何文淵力爭,使上百家得以活命。 [24] 
正統三年(1438年)七月,何文淵因為兩次對官司發表意見不得當,與尚書魏源一起被下獄,後都被釋放。 [25-26] 
正統五年(1440年)八月,朝廷商議派何文淵去管理京畿八府的災荒政務,他得到了很多賑濟災民的方法。當初,麓川的思任發苦於邊境官吏的侵擾剝削而反叛,都督方正前去討伐他,結果失敗被殺。不久,思任發又派使者入朝進貢謝罪,羣臣又請求討伐他。何文淵上書,大致説:“麓川只不過是一個彈丸大的地方,管轄的百姓不過幾百人,人口不滿一萬,用大軍去討伐它,沒有不勝利的。不如命令官軍一面耕種一面防守,仍派一名官員直接進入麓川,把朝廷的禍福告訴他。好生惡死,這是人之常情,一聽説可以活命的道理,他一定會稽首稱臣,進貢珍寶。如果他還冥頑不靈,那就相機剿滅。這樣,遠方的人蒙受了再生的恩德,而朝廷也免去了出師轉運的勞苦。”明英宗下詔讓百官會議。當時有想邀功邊境的人,倡議説征討麓川方便,最後因為山川險阻,不能攻克。軍隊疲於奔命,百姓困於轉運,東南騷動,羣臣才後悔沒有采納何文淵的主張。 [27] 
正統六年(1441年)六月,大旱。明英宗命令何文淵審查複核在京的罪犯,他平反了很多冤案,凡是可以憐憫的,都從輕發落。過了幾天,天下起了雨,莊稼獲得大豐收。有人上奏説:“百姓中做強盜的,多受黥刺之刑,不足以使他們受到懲戒。從今以後,犯強盜罪的,應該在他們家的門上掛上‘竊盜之家’的牌子。”朝廷商議後採納了這個建議。何文淵上書説:“法律有常規,做強盜初犯、再犯的都要刺字,三犯的就要絞死。現在在法律條文之外,又給他們加上罪名。況且在京城和各處布政司,人口眾多,做強盜的人很多。如果都給他們立上牌子,幾年之間,各處的竊盜牌子就會很多。四方往來的人看到,實在有損國家的治理體制。”奏章上奏後,朝廷就停止執行那個命令。當時何文淵因為生病多次想辭官回家,但少師楊士奇、少保楊溥勉勵他留下,並且打算提升他為大官。何文淵因為生病堅決要求辭職,明英宗就答應了他。他回家後,閉門不出,只是督促童僕耕種,教兒子讀書。 [28] 

何文淵二起二去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被瓦剌俘虜,明代宗攝位。十一月,經內閣首輔陳循推薦,明代宗下詔書起用何文淵,於是用車馬從家裏接他入朝。 [30-31] 
景泰元年(1550年),何文淵到達北京,被任命為吏部左侍郎。 [32]  當時貴州的少數民族反叛,朝廷商議討伐他們。何文淵説:“貴州是邊遠地區,洪武年間,朝廷命令鎮遠侯提督鎮守,當地少數民族因此得以安定。永樂年間,才開始奏請在那裏設立都、布、按三司及府、州、縣,當地少數民族開始受苦,於是起來叛亂。請求朝廷遵照舊制,仍設置總兵官鎮守,並廢除新設的衙門。”瓦剌的也先請求派遣大臣迎接明英宗回京,朝廷商議不決。何文淵在眾人面前倡議説:“這件事即使上十次奏章,如果不能請求成功,也不能停止。”於是他親自起草奏章,和羣臣一起到宮門前,極力請求明英宗南歸,何文淵對此出了很大的力。 [33] 
景泰二年(1551年)七月,何文淵升為吏部尚書,輔佐王直處理政事。 [34-35] 
景泰三年(1552年)四月,立太子,何文淵被加封太子太保。 [36-37] 
景泰四年(1553年),出現災異,給事中林聰等彈劾何文淵奸猾。左庶子周旋(何文淵在温州時的弟子)上疏為他辯白,林聰同時又彈劾周旋。御史曹凱又在朝廷為何文淵爭辯,曹凱與周旋都被下獄。林聰疏文上有“囑內臣”的話,太監興安要求追問主使者的名字,林聰不敢回答,何文淵才被釋放,而令他退休。 [38-39] 

何文淵畏英自縊

明英宗復位後,削去何文淵被加封的官職。天順元年(1457年)四月十一日,何文淵得了病,對他的兒子們説:“我曾經做過温州的知府,温州的百姓對我的愛戴也很深。現在我離開温州幾十年了,但我的心從來沒有不在温州。我死後,我的神氣一定會回到温州。”何文淵自認為參與了更易太子的事情,首先發表了“父有天下傳之子”的言論,擔心有飛來橫禍。當時副都御史陳泰被貶為廣東按察副使,路過廣昌,有人傳言陳泰來拘捕何文淵,何文淵害怕,整理好衣冠坐下,要來紙筆,寫下一首口占律詩,然後丟下筆,就在四月十四日(5月7日)上吊自殺了。後來有人奏報明英宗,明英宗派官員打開棺材檢驗,果然如此。 [42-44] 

何文淵主要影響

何文淵政治

何文淵任温州知府六年間的政績,大致如下:一是關心百姓疾苦,重視民情民意,廣泛徵求百姓對官府的意見。二是剷除弊政,重審錯案,平反冤案,解救無辜。三是改革税制,實行水陸田畝均税,革除課銀,而改為輸鈔。地方糧税一律由政府收放,而不由軍衞插手擾民,以減輕百姓負擔。四是為民興利,關心農田水利建設,修陡門,築水壩。五是振興學校,修明條例,注重感化,使僚屬守法,山無盜賊,民寡詞訟,境內大治。六是品德高尚,為官清廉,深得温州百姓愛戴。 [49] 

何文淵司法

在法制和司法方面,何文淵秉公辦事,不畏權貴,曾劾奏四川參議金文斌、按察副史張銘、僉事張明等三百餘人,有效地打擊了貪官污吏,使得百姓對他稱讚不已。同時,他也積極為冤屈者伸張正義,如他在烏蒙地區為祿昭的冤情辯護,成功地平反了此案。在朝廷,他多次為囚犯辯明冤屈,為無數無辜者洗清罪名。 [12] 

何文淵軍事

何文淵在軍事策略上提出許多有益於國家的策略,如在麓川問題上,他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通過示以禍福來使對方歸順,這一策略最終被採納,避免了不必要的軍事衝突。在邊疆問題上,他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議,如他建議在貴州地區恢復舊制,設立總兵官鎮守,這一建議得到了實施,有效地維護了邊疆的穩定。 [33] 

何文淵歷史評價

陳循:致仕刑部右侍郎何文淵,年與臣等,自進士出身,歷御史、知府至今官。臣每見其行己蒞官,操守慎密,至於難進易退,不苟得患失,又皆不在人下。近日六卿之中,擢用一二,誠當其選。若文淵者,宜召之至京,以備方來之選,則六卿愈見得人,庶官何患無賢?且文淵甘自引退久矣,臣非為文淵求再進,欲為六卿得人以及庶官故也。 [29] 《明英宗實錄》引
李賢等:初,文淵任温州知府,治行稱最,及再起為吏部,聲譽浸損。 [41] 《明英宗實錄》
曹凱:何文淵奸邪,周旋黨比,於法難縱。 [41] 《明英宗實錄》引
林聰:何文淵賦性憸邪,存心兇險,昔為郡守,嘗欺世以盜名,今任天官,敢專權而蠹政。凡遇選官之時,欺侮尚書王直,年老私比主事賓繼學,任意作斃。 [40] 《明英宗實錄》引

何文淵軼事典故

何文淵何公鞭石

據《甌東私錄》記載,何文淵擔任温州知府時,有人拿着數千貫鈔票來交給官府。走到府前河邊,把鈔票放在石頭上,就到河埠頭去洗手,鈔票於是被人偷走,一時找不到,就向官府告狀。何文淵把放鈔票的石頭拿到府裏鞭打,大家認為這是件奇怪的事,爭着進府觀看。何文淵就下令關閉城門,把進府的人都治罪,罰了數十貫鈔票。那個偷鈔票的人把鈔票拿出來賣,何文淵責問買鈔票的人鈔票是從哪裏來的,就把賣鈔票的人治罪,他服罪無話可説,而温州人對何文淵的稱頌到現在還沒有停止。 [46] 

何文淵萬民相送

據《岐海瑣談》記載,禮部尚書胡濙推薦何文淵擔任刑部右侍郎,當他準備赴任時,温州的官吏、軍民、父老都哭着攔路挽留他。等到他出城時,送行的人有上萬人,堵塞了城門。居住在江北的居民,都率領父老兒童,迎着風向他下拜,在岸邊悲傷地哭泣。何文淵在温州六年,沒有從百姓那裏拿過一文錢,他穿着布制的衣服,吃着粗糙的飯食,卻處之泰然。百姓思念他不已,為他建立了生祠,每年按時祭祀。 [46] 

何文淵文淵敗計

據傳,何文淵自温州離去,進京為官後,竟屢次圖謀不軌,欲加害於温州百姓。某年,何文淵獻上甌柑於明世宗,明世宗品嚐後大為讚賞。何文淵趁機進言,欲使温州年年進貢甌柑。張璁聞訊後,深恐此舉將加重鄉民負擔,遇到心生一計以應對。他對明世宗奏道,温州至京城路途遙遠,甌柑恐在途中變質,唯有以江西所產之瓷盞盛放,方可保鮮。明世宗聞言,深以為然。何文淵聞此計策,頓時手足無措,因他是江西人。再次交鋒,乃因金鑾殿前龍鳳鼓損壞。何文淵再度進言,稱温州人皮膚堅韌,可作鼓面。嘉靖皇帝遂下令捕一温州籍死刑犯,欲取其皮。張璁事先已有所準備,令犯人飲熱粥,致其大汗淋漓。張璁對明世宗道,皮膚透氣者不宜作鼓面。明世宗聞之,覺得有理,遂責怪何文淵,奪其一月俸祿。兩番較量,均以張璁勝、何文淵敗告終。該傳説中何文淵和張璁明顯不是一個時代的人,故不可信。 [47] 

何文淵磐石建城

磐石建城的傳説發軔於樂清西鄉,相傳當年何文淵主持築城事宜。為貪圖功績,何文淵擅自將明宣宗所賜三年築城之期縮短至三月,致使百姓在酷暑之中晝夜勞作,疲憊不堪,死傷慘重。此事終為皇帝所聞,遂對何文淵之不顧百姓死活予以嚴懲。 [47] 

何文淵聖蹟鶴山

明朝時期,瑞安民間廣泛流傳着仙降地區將出現聖道的傳説,相傳何文淵在進士及第後,雖為官數載,卻始終未能獲得皇帝的信任。因此,他開始懷疑是張璁這位温州人在朝中掌權,實行地方派系主義,排斥異己。心懷不滿的何文淵,決心設法破壞浙江人的勢力。恰逢他出任温州知府的那一年,他便借巡視民情之機,前往瑞安仙降地區進行巡查與破壞。自此以後,垟坑地區陸續出現了十八名道士。 [47] 

何文淵破壞永嘉

相傳何文淵見永嘉場聲名遠揚,人氣鼎盛,風水極佳,心中不禁生起忌恨之情,伺機暗害,意圖破除永嘉場的地脈靈氣,使其日後無法孕育出傑出的官員和偉人。由於他精通天文地理、易卜星相,遂選定水心朱宅這片地方,召集民夫大規模建造磚瓦窯。他看準此地乃是永嘉場風水的龍額位置,其用心之險惡可見一斑。結果,永嘉場因此受到嚴重壓抑,風水破敗,人才凋零。而與此同時,瑞安地區卻逐漸興盛起來,出現了“二孫五黃”等百年望族。從此,永嘉場政治地位逐漸下降,政壇人才也一度衰落。 [47] 

何文淵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祖父
何德元
追贈為正議大夫、資治尹、吏部左侍郎。
父親
何景榮
追贈為正議大夫、資治尹、吏部左侍郎。
母親
吳氏
被封為太淑人。
平輩
妻子
揭氏
封淑人。
子輩
兒子
字廷秀,號椒丘,又號天苗。
參考資料: [4]  [46]  [48] 

何文淵主要作品

何文淵學識淵博,通曉天文地理,奏、疏、策、議寫得很有文采,善詩。其著作有《東園集》《義庭訓》《四書講義》《禮記解義》《鈍庵奏議》《牧民備用書》《司刑備用書》等。 [45] 

何文淵史料索引

  • 《明史·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 [2] 
  •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 [3] 
參考資料
  • 1.    江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江西古代名人,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03,第253頁.
  • 2.    《明史·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13]
  • 3.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13]
  • 4.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公諱文淵,字巨川,姓何氏,江右廣昌人。祖德元,考景榮,俱贈正議大夫、資治尹、吏部左侍郎。母吳氏,封太淑人。
  • 5.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公幼英邁,年七歲,讀書過目成誦。羣兒或竊為果以奉,公卻之曰:“童稚之年,詎可習為盜哉!”識者嘆其不凡。
  • 6.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永樂初,選補邑庠生。時父兄繼喪,公晝則經營家事,夜則刻苦讀書。
  • 7.    《明史·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父文淵,永樂十六年進士。
  • 8.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五》:正永樂十年正月……己卯,升彰德府知府呂鐸為山西布政司左參政,監察御史孔會為湖廣按察司僉事。擢進士何善、張政、馮泰、範宗淵、張聚、何文淵、金廉、嚴烜、林真、曾令德、賴英、鄒得初、陳紹夔、王愈、楊誼、杜時、範克恭、梁廣成、遊奎、鄧敬為監察御史。
  • 9.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越二年,拜湖廣道監察御史,以廉介自持。巡按山東,發奸擿伏,吏民畏之。
  • 10.    《明史·卷八·仁宗本紀第八》: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於榆木川。八月甲辰,遺詔至,遣皇太孫迎喪開平。丁未,出夏原吉等於獄。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洪熙元年。
  • 11.    《明史·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烏蒙奸民什伽私其知府祿昭妻,懼誅,誣昭反。詔發軍討。文淵檄止所調軍,而白其誣。
  • 12.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仁宗即位,命考四川吏治,公察其殿為而黜陟之。其風裁凜然貪暴,往往棄官去。時蜀旱,所臨郡邑輒雨,人謂御史甫。烏蒙土官知府祿昭妻與耆民什伽私,昭知之,什伽懼罪,潛赴京告昭謀反。詔四川、雲南、貴州、建昌行都司各以所部軍討之。昭遣人訟寃,公移檄止所調軍,具以事聞於上,遂直其寃。經播州,楊宣慰迎謁,以銀器文綺來獻,公笑而卻之。
  • 13.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宣德改元正月,奉勑清理山西戎伍,無有苟免而濫加者。十一月,詔選御史有風力者體察南京弊政,鹹推公。復承命以往,因有條奏,上皆從之。
  • 14.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五十一》:宣德四年二月……復遣監察御史何文淵、給事中李本往陝西布政司清理軍務。初,遣官清軍,獨陝西未行。至是,始命文淵等行,亦如前戒飭之。
  • 15.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六十六》:宣德五年五月……癸亥,升行在禮部郎中況鍾等九人為知府。先是,上聞除郡守悉由資格,多不稱任,甚至有貪黷暴刻者。至是,行在吏部奏郡守闕九員,上命行在六部、都察院堂上官舉京官之廉能者擢用之。於是吏部尚書蹇義等舉鍾及户部郎中羅以禮、兵部郎中趙豫、工部郎中莫愚、户部員外郎邵旻、刑部員外郎馬儀、陳本深、監察御史陳鼎、何文淵。上擢鍾知蘇州,以禮知西安,豫知松江,愚知常州,旻知武昌,儀知杭州,本深知吉安,鼎知建昌,文淵知温州,俾馳驛之任。賜之敕曰:“國家之政重在安民,安民之方先擇守令。朕臨御以來,孜孜夙夜,以保民為心,而比歲田裏之民鮮淂其所。究其所自,蓋守令匪人,或恣肆貪刻,剝削無厭,或闒茸庸懦,坐視民患,相為矇蔽,默不以聞,致下情不上通,上澤不下施。今慎簡爾等,付以郡寄。夫方千里之民,安危皆繫於爾,宜體朕心,以保餋為務,必使其衣食有資,禮義有教,而察其休慼,均其勞逸,興利除弊,一順民情。毋徒玩愒,毋事苟簡,毋為權勢所脅,毋為奸吏所欺。凡公差之人有違法害民者,即具實奏聞;所屬官員人等作奸害民,即提解赴京。爾亦宜奉法循理,始終不渝,庶副朕之委任。欽哉!”
  • 16.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庚戌,上以蘇、松等郡任郡守者弗得其人,命大臣各舉賢能者。時都御史顧佐薦公知温州府,公至,則視民之利病、政之得失而興廢之。舊額田十畝,以三畝為陸田,俾輸麥税。其後田有賣買,而民畏麥税之重,造版籍,莫肯收陸田者,以故爭訟連年。公請均陸田之税,與水田等,於是賦税不虧,民甚利之。郡所屬四縣税課司河泊所,舊徵銀鈔,既而禁用金銀,商税止輸鈔,而舊課不除。每歲役於官者,買銀輸之,民多破產。公以税銀例禁,請自今銀課亦皆收鈔,朝廷從之,是後民無輸銀之苦。舊徭役弗均,富者得幸免。公度其貧富高下,列為簿籍,而民獲其平。
  • 17.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温地與金鄉、盤石等三衞鄰,軍士恃其不統於有司,肆為兇暴,凌轢有司,侵刻小民。公束之以法,軍衞肅然。每歲中使至温,取供御海味果實,供饋煩苛。公措置有方,民不病而事集。一日檄下,作漕運鉅艦四五十艘,郡邑驚動。公任寮屬,集耆老,興工料,董其事。不一二月,寂無勞擾,而艦成,且以所餘物還下。中貴官柴某,以巨舟取寶西洋諸國,迨還遇風,舟泊海港,入温江瀕岸,將起其貨送京。柴聲勢焰焰,公處之為為谷如他政。事有不便於民者,大則奏聞,小則立改。振舉學校,使士有所作興;修明條制,使吏有所遵守。祠先賢,舉逸民,興禮讓,時嫁娶,重喪葬,具儲積,別善惡。居數月,政化大洽,山無盜賊,民寡詞訟,境內稱治。鄰邑之民,訟有不直者,亦赴訴焉。公為辯其曲直,鹹悦服去。
  • 18.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青田民葉孟圭、徐成,皆邑大姓,兩家故有怨。成為糧長,以賦不時輸,縣遣孟圭督之。孟圭欲因以報怨,乃率五百人掠其財,壞其屋。成訴於官,三司調軍追捕。公聞之曰:“洪武初青田嘗反,今以五百人之眾不服進捕,逃入于山林,必激變,又延及無辜。”乃遣人召孟圭及成至府,諭以禍福,命孟圭以所掠還成,為葺其屋。孟圭拜且泣曰:“昨聞調軍追捕,自謂旦暮鬼耳。今聞指示可生之路,敢不從命。”人謂公片言止亂,賢於用五百人遠矣。
  • 19.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壬子冬十月入覲,道經括蒼馮公嶺,永嘉丞於見遣其子間道懷金贐公於旅館,公慰諭卻之。過客聞其事者,因扁所舍處曰卻金館,士大夫鹹有題詠。始公與八人受命為守,未棊月,政聲燁然,聞於京師。至是,上問吏部尚書郭璡曰:“先所任九人為知府,亦有來者乎?”璡以公等七人名聞,乃召入便殿,命中使傳詔獎勞,錫宴於廷,又以御製招隱詩賜之,所以寵賚之者甚厚。
  • 20.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公既復任,感上寵遇,知無不為。化行既久,民皆信服,軍衞亦皆戒飭其下,毋得侵害於民。郡中無事,黃堂閴然。暇則詣庠序,進諸生周旋等講論經史,亹亹忘倦。又召生徒章綸入□,親自授業。未幾,周旋果狀元及第,章綸第進士,今任禮部右侍□。其餘亦各出仕,有廉名,公之指教居多。歲旱,齋戒禱于山川,泣拜移時不能起。其禱□□雲:“薄壽請從今日止,甘霖望自九天來。”俄而黑雲四興,大雨如注,歲大熟。
  • 21.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乙卯春,處川盜起,羣聚四出剽掠,官軍討之,往往敗,乃於要害處設官防守。俄有一人逸入境,守關者執之,乃殺官軍者也。公詢知賊據烏風洞為巢穴,遣經歷黃能誠往捕之,悉得其渠魁。時都指揮使李貴等捕盜無所得,乃執平民,以火烙之,皆自誣服。公移文言巳得盜,彼所捕皆平民也。貴等怒,必欲置所執者於死。公抗言不為撓,由是活二百餘人。
  • 22.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永嘉民朱良觀、良旦兄弟爭財,訟於郡。公召其鄉長老,諭以兄弟天倫大義,因判詩於其狀,有云秪緣花底鶯聲巧,致使天邊雁影分之句。朱良觀兄弟感泣,退修親睦之行。是歲五月,浙江布政使黃澤以公治行聞於朝,宣宗以璽書獎勵,增秩二級,掌郡事如故。
  • 23.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命下,而禮部尚書胡濙復薦公宜大用,乃擢刑部右侍郎。將赴召,温之官吏、軍民、父老鹹號泣遮留。及出城,男女送者萬餘人,填塞城門。居民在江之北者,率父老童穉望風拜伏,悲泣於岸側。在郡六年,無錙銖取於民,布裘疏食,處之怡然。民思之不巳,為立生祠,歲時祭祀。及在朝,數上章言事,皆關於治體。每朝廷有政事,百官廷議,公辯析利害,眾皆服之。論囚常求生之,前後辯系者之寃,不可勝數。又命典獄灑掃囹圄,夏月則寬其桎梏。
  • 24.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正統元年九月,詔往維揚理鹽法,惟私販情重,有罪之餘,悉寬貸。議者欲悉籍其家,公力爭之,全活者百餘家。
  • 25.    《明史·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正統三年,兩議獄不當,與尚書魏源下獄,皆得釋。
  • 26.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四十四》:正統三年七月……宥行在刑部尚書魏源、侍郎何文淵罪。先是,刑部鞫姦婦韓氏與姦夫顧安謀殺夫景申,韓應凌遲處死,累訴冤。上命多官會審,言安初嘗求婚於韓不得,銜之,故殺申,實無奸狀。給事中劾源等罪,上宥之。源不服,復奏請命大監及翰林院堂上官會鞫,覆上其婦冤狀。於是給事中、御史再劾源等罪,遂下獄,尋宥之。
  • 27.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庚申八月,朝議遣公經理京畿八府荒政,多得賑濟之法。初,麓川思任發苦邊吏侵刻而叛,都督方正討之,敗死。巳而遺使入貢謝罪,羣臣復請討之。公上書,大略言:“麓川一彈丸地,疆理不過數百人,民不滿萬餘,以大軍臨之,往無不克。然莫若命官軍耕守操備,仍令官一員直入其地,諭以禍福。好生惡死,人之常情,一聞開示可生之路,必稽首稱臣,與琛入貢。若或冥頑梗化,則相機剿絕。如此,遠人蒙再生之恩,而朝廷亦免出師轉餉之勞。”詔百官會議。時有欲邀功邊徼者,倡言徵之便,卒以山川險阻,弗能克。兵疲於奔命,民困於轉輸,東南騷動,眾始悔之。
  • 28.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辛酉六月,旱。詔公審覆在京罪囚,多所平反,凡可矜疑,鹹從輕議。越數日,天乃雨,大有年。上封事者言:“民之盜竊者,多黥刺之刑,不足使之懲創。自今犯者,宜扁其門曰竊盜之家。”朝議從之。公具言:“律有常憲,竊盜初犯、再犯俱刺字,三犯者絞。今於律條之外,又加其罪。況在京及各處布政司,人煙輻輳,為盜者多。若盡立牌額,數年之間,各處竊盜牌額頗多。四方往來之人觀瞻,實傷治體。”書奏,乃寢其令。時公以疾屢欲告歸,而少師楊公士奇、少保楊公溥勉留之,且擬大拜。公以疾力求罷,上乃許之。既歸,杜門不出,惟課童僕畊墾,教子讀書而巳。
  • 29.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五 正統十四年 十一月 十三日 6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2-13]
  • 30.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五》:正統十四年十一月……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等言:自古大臣以道事君,不深於道,則必以人事君。況今之急務,尤當為朝廷得人。朝廷得人,莫先六卿。致仕刑部右侍郎何文淵,年與臣等,自進士出身,歷御史、知府至今官。臣每見其行己蒞官,操守慎密,至於難進易退,不苟得患失,又皆不在人下。近日六卿之中,擢用一二,誠當其選。若文淵者,宜召之至京,以備方來之選,則六卿愈見得人,庶官何患無賢?且文淵甘自引退久矣,臣非為文淵求再進,欲為六卿得人以及庶官故也。……疏聞,帝甚嘉納之,命洪、俊領所部兵留京師,通還京參贊洪等軍務,驛召文淵來京。
  • 31.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郕邸攝位,詔起之,遂驛召於家。
  • 32.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八》:景泰元年閏正月……丁卯,召養病刑部右侍郎何文淵至,升為吏部左侍郎。
  • 33.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既至,以為吏部左侍郎。時貴州蠻叛,議討之。公言:“貴州荒服之地,洪武中,命鎮遠侯提督鎮守,夷人以安。永樂中,始奏以其地設都、布、按三司及府、州、縣,夷人始苦之,遂至作亂。乞遵舊制,仍設總兵官鎮守,而革新設衙門。”北虜也先請遣大臣迎車駕還京,廷議不決。公倡言於眾曰:“此事雖十上章,不得請,不可巳也。”於是自草奏,同羣臣詣闕,力請迎鑾輿南還,公與有力焉。
  • 34.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六》 :景泰二年七月……升吏部左侍郎何文淵為本部尚書,右侍郎俞山為左侍郎,兵部右侍郎俞綱為本部左侍郎。
  • 35.    《明史·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尋進尚書,佐王直理部事。
  • 36.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五》:景泰三年四月……乙酉,議易皇太子……濙等遂與魏國公徐承宗、寧陽侯陳懋、安遠侯柳溥、武清侯石亨、成安侯郭晟、定安侯蔣琬、駙馬都尉薛桓、襄城伯李瑾、武進伯朱瑛、平鄉伯陳輔、安鄉伯張寧,都督孫鏜、張軏、楊俊,都督同知田禮、範廣、過興、衞頴,都督僉事張輗、劉深、張通、郭瑛、劉鑑、張義,錦衣衞同知畢旺、曹敬,指揮僉事林福,尚書王直、李循、高谷、何文淵、金濂、于謙、俞士悦,左都御史王文、王翱、楊善,侍郎江淵、俞山、項文耀、劉中敷、沈翼、蕭鎡、王一寧、李賢、周瑄、趙榮、張敏,通政使李錫,通政欒惲、王復,參議貫卿、蕭維禎、許彬、蔣約、齊整、李賓,少卿張固、習嘉言、李宗周、蔚能、陳誠、黃士俊、張翔、齊政,寺丞李茂、李希安、柴望、酈鏞、楊詢、王溢,翰林院學士商輅,六科都給事中李贊、李侃、李眷、蘇霖、林聦、張文質,十三道御史王震、朱英、塗謙、丁泰亨、強宏、劉琚、陸厚傑、嚴樞、沈義、楊宜、王驥、左鼎,聯名合奏……升吏部尚書何文淵、户部尚書金濂、南京禮部尚書儀銘、刑部尚書俞士悦、工部尚書兼大理寺卿石璞、都察院左都御史陳鎰、王翔俱為太子太保。
  • 37.    《明史·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東宮建,加太子太保。
  • 38.    《明史·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災異見,給事中林聰等劾文淵憸邪。左庶子周旋疏言其枉,聰並劾旋。御史曹凱復廷爭之,遂與旋俱下獄。聰疏有“囑內臣”語,太監興安請詰主名。聰不敢堅對,乃釋文淵命致仕。
  • 39.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八》:景泰四年四月……於是六科、十三道並言:“奉命舉一二大臣妨政害治之甚者,臣等訪得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何文淵賦性憸邪,存心兇險,昔為郡守,嘗欺世以盜名,今任天官,敢專權而蠹政。凡遇選官之時,欺侮尚書王直,年老私比主事賓繼學,任意作斃。如監生李瑄以姻家除南京刑部主事,河南副使許資以饋送女子升布政使,廣東參議左瑺平昔貪污,眾所共知,以鄉親升參政。又其第四子喬壽,己充原籍儒學生員,託以侍餋為詞,奏送順天府學讀書,以圖今秋僥倖入試。又如温州、金華二府,接連處州,俱是被賊傷殘地方,因喜石瑁而升為布政使,因怒王玘則參其失機。其他懷奸之事尚多,難以枚舉。太子太保兼通政司通政使李錫,立心回邪,貪淫無厭。先受高唐州知州唐泰贓私,事覺,己蒙恩宥。今仍不改前非,令本司寫本監生辦事官,當該吏典鋪兵,供應酒食。似此無恥貪饕之事,卒難枚舉。太子太保兼刑部尚書俞士悦,專以酷暴虐下,以邪媚事上。如正統十四年,虜寇犯邊,先將妻子搬回,以惑眾心。尚寶司丞楊壽犯罪,自有正律,卻乃懷挾私讎,妄引經句,參稱情重,欲加嚴刑。似此慘刻,實傷和氣。工部侍郎張敏,庸庸保祿,才不稱位,眾所共知。伏望皇上將文淵等四人,處以至公,嚴加黜罰,庶天意可回,災沴可弭。”帝曰:“何文淵、俞士悦是朝廷大臣,爾等所言,俱是疑似之事,非有大過。且令其脩省,仍舊視事。張敏未有過失,置不問。李錫念他在朝年久,令冠帶致仕。”
  • 40.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十八 景泰四年 四月 十七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2-14]
  • 41.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二百三十 景泰四年 六月 七日 5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4-02-14]
  • 42.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吏部尚書何公文淵行狀》:天順元年四月十一日,得疾。諸子曰:“吾嘗為温守,温民戴吾亦深。今去温數十年,然心未嘗不在温也。我死,神氣必歸温矣。”越三日,正衣冠而坐,索紙筆,書口占律詩一首,付長子宗,投筆而逝。
  • 43.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七》:天順元年四月……吏部尚書致仕何文淵卒。文淵,字巨川,江西廣昌縣人。由進士擢湖廣道監察御史,頗有時名。宣德庚戌,用薦升温州府知府,賜璽書抵任。文淵撫治有術,郡人歡然稱其賢。正統中,用薦起為刑部右侍郎。久之,以疾乞休致。十四年,學士陳循薦其才,詔起為吏部左侍郎。景泰初,升尚書,尋加太子太保。時中官興安任事,文淵以舊日稔熟,每彰其勢,且行事陰險,物論不容,為都給事中林聦等所劾,命致仕。上覆位,革去加官。文淵自以與議易太子,首發父有天下傳於子之言,慮有奇禍。時副都御史陳泰左遷廣東按察副使,道經廣昌,人有傳泰來抄提文淵者,文淵懼,即自經死。後為人所奏,差官啓槨驗之,果然。
  • 44.    《明史·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英宗復位,削其加官。而景泰中易儲詔書“父有天下傳之子”,語出文淵,或傳朝命逮捕,懼而自縊。
  • 45.    楊忠民,段紹鎰主編;中共撫州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撫州市地方誌辦公室,撫州人物,方誌出版社,2002.08,第57頁.
  • 46.    鬱宗鑑,侯百朋著,温州故實雜錄,作家出版社,1998.02,第32-33頁.
  • 47.    邱國珍.在歷史與傳説之間——以何文淵傳説為例[J].温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第4期),14-22.
  • 48.    陳文新,何坤翁,趙伯陶主撰,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 上,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10,第651頁.
  • 49.    王皓編著,浙江民俗文學調查與研究,江蘇鳳凰出版社,2018.08,第182頁.
  • 50.    政協廣昌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廣昌文史資料 第3輯,1991.07,第5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