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佀樓村

鎖定
佀樓村,位於鄆城縣隨官屯鎮西南,距鄆城縣城東南22.50公里。歷史悠久,該村系鄆城縣著名歷史文化村 [1] 
中文名
佀樓村
外文名
佀 floor village
地理位置
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
人口數量
2589人

佀樓村地理位置

位於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城東南22.50公里。該自然村分為佀東、佀西兩個行政村。2002年共耕地5080畝,790户2589人。全村地勢平坦,趙王河位於村北2.50公里,有大型涵閘1座,東有中尹溝,南有彭店溝,土壤肥沃,適宜種植小麥、棉花、玉米、大豆及各種蔬菜、瓜果,部分地塊尤其適宜種植地方特產南瓜。

佀樓村歷史人文

佀樓村明洪武年間屬鄆城縣高魚鄉,清光緒年間屬鄆城縣漢石橋裏,抗日戰爭時期歸鄆南縣,1944年劃入鄆巨縣,1949年劃歸鄆城縣。
據《佀氏族譜》載,元朝至元二年(1337年),佀氏祖由今河南省清豐縣聶莊遷此建村,取名鳳凰嶺。後三世佀鍾於此建樓99座,遂更名為佀家樓,簡稱佀樓。

佀樓村文物保存

該村由他及其後代建設的明、清古建築物較多,並有許多珍貴文物。佀鍾遺留有大量文物,其中較為珍貴的有:(1)明朝象牙笏板,上寬5釐米,下寬6釐米,長45釐米。(2)明禮部尚書張升書“送佀鍾東還序”中堂原件一軸。(3)佀鍾親筆題字條幅一軸。(4)聖旨:一、加贈大理寺左寺丞;二、封佀鍾大理寺左寺丞;三、加封佀鍾為左副都御史;四、加贈鍾祖父佀伯祥資政大夫户部尚書。(原聖旨十五幅,現僅存此四幅)。(5)壽屏:欽加太子少帥第六十七代襲封衍聖公闕里孔毓折,兵部尚書孔毓旬為其外祖母黃淑人八十大壽親筆題,壽屏十二折,全為赤金字和赤金畫面,為七子八婿郭子儀上壽圖(“文化大革命”中丟失15幅,現存9幅)。(6)影像:佀鍾畫像1幅,高2米,寬0.8米,身穿大紅袍,袍色為猩猩血所染,手抱像笏,容貌慈祥,為唐寅傑作。佀鍾母範夫人畫像1幅,年逾七旬,端莊慈祥,為明代畫家呂紀手筆。

佀樓村方物特產

佀樓村有兩大著名土特產:〈一〉佀樓南瓜(又名京瓜),自明、清代即聞名於魯西南。土地聯產承包後,南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曾達到二百多畝,年產幾十萬公斤,創產值20多萬元,不僅銷遍全縣,還遠銷梁山、菏澤、鉅野、嘉祥、濟寧等地。〈二〉“鄆半夏”全國聞名。傳説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周太后患病疾,太醫多方治療不愈。當時在朝居官的佀鍾聽説藥方中有半夏一味藥,於是將本村產的半夏進貢朝廷,周太后一服見效,三服痊癒。成化帝下詔褒獎,並御封“鄆半夏”為名貴之藥材。自此“鄆半夏”聞名全國。

佀樓村佀公祠堂

佀樓村 佀樓村
佀樓村中有佀公祠堂,建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系四合院雕樑畫柱,紋獸齊全,屬於典型的明代古建築羣。院內擺設御贈石供桌,四個龍虎墩,石馬、石羊、石豬、石丞相,華表各一對,御碑四座,全為漢白玉石料。1986年與1990年,省文物局先後兩次撥專款6萬元,對大殿及前門進行維修。2001年,將原佀公祠堂改建為佀鍾紀念館。館內除御贈漢白玉石桌、龍虎墩、石馬、石羊、石豬、華表、御碑等文物外,還有佀鍾塑像1尊,壁畫20幅,展櫥6個,展有奉天誥封,歌頌佀鐘的明、清名人詩詞等有關文獻。懸掛有神道碑文、監察御史墓表、“送佀公東還序”、科貢碑文等條幅。1985年列入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佀樓村山東省微山縣趙廟鎮下轄村

在趙廟偏南一公里,昭陽湖西南隅,湖西大堤西一公里,南緊連張莊、趙樓,一千一百二十九人,耕地七百三十四畝。傳,清咸豐年間,山東鄆城佀樓村民,來此開荒建村,仍沿用原名,佀樓村委會駐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