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莎白·柯魯克

鎖定
伊莎白·柯魯克(Isabel Crook [7] 1915年12月15日—2023年8月20日),加拿大人,出生於中國四川成都,著名國際友人,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教育家人類學家,新中國英語教學園地的拓荒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專家、終身榮譽教授,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顧問。
1915年出生於中國成都一個加拿大傳教士家庭。伊莎白的童年和少女時代,有一半光陰在中國度過。成年後,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專攻心理學,1938年獲碩士學位;隨後,她回成都探望雙親,並且深入中國西部農村開展調查。抗戰初期在四川投入鄉村建設運動,後前往英國,與丈夫大衞·柯魯克(David Crook, 英國人,1910-2000)結婚,並參加國際反法西斯戰爭,1943年加入英國共產黨。1947年來到晉冀魯豫解放區觀察記錄土地改革過程,1948年應中國共產黨邀請來到南海山外事學校(即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任教。 [9] 
2019年9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伊莎白·柯魯克“友誼勳章”。
2023年8月20日0時59分,伊莎白·柯魯克在北京逝世,享年108歲。 [9] 
中文名
伊莎白·柯魯克
國    籍
加拿大
出生地
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
1915年12月15日 [5]  [9] 
逝世日期
2023年8月20日
畢業院校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外文名
Isabel Crook
代表作品
《十里店――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十里店――中國一個村莊的羣眾運動》《興隆場》等
性    別
丈    夫
戴維·柯魯克

伊莎白·柯魯克人物生平

伊莎白,1915年出生於成都。 其父饒和美(Homer G.Brown)於1912 年受基督教差會派遣來到成都,參與創建華西協合大學(今四川大學華西校區),曾擔任華西協合大學教育系主任。母親饒珍芳(Muriel Hockey Brown)於1913年來到成都,一心投入教育事業,參與創辦蒙特梭利幼兒園(今成都市第十一幼兒園)、弟維學校(今成都市紅專西路小學)及成都市盲聾啞學校(今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

伊莎白·柯魯克華西壩上的兒時記憶

伊莎白的童年和少女時代,有一半時光在成都度過,美麗的華西壩給她留下許多珍貴的記憶。 那時,華西壩的生活平淡而美好,饒和美夫婦白天工作,晚上會給孩子們讀一些小説、詩歌等英文著作,伊莎白還要練習一個小時的鋼琴。童年時的伊莎白和妹妹還玩過不少有趣的體育運動和遊戲。據伊莎白回憶,當年華西協合大學校園裏有許多小水渠,她和妹妹都很愛玩水,常在校園的水渠裏划船,有時順着水流一路劃到望江樓,伊莎白還經常從船上跳下去游泳。
令伊莎白印象深刻的還有“走屋脊”遊戲。她和妹妹有時候將很粗的毛竹竿的兩頭拴在樹上,然後像走平衡木一樣在竹竿上來回走。伊莎白膽子大,覺得走竹竿不過癮,於是常跑到屋頂上表演。學校的屋頂是斜坡的,她常爬到屋脊上,沿着屋脊走。屋脊下面有個磚砌的煙囱,她就從屋脊上像坐滑梯似地滑下去,直至撞到煙囱上。校園裏有行人看到了伊莎白在屋脊上的表演,認為十分不安全,就告訴了饒珍芳。然而饒珍芳並沒有因此批評姐妹倆,因為她覺得,培養敢於挑戰的勇氣和智慧,是教育中難能可貴的。

伊莎白·柯魯克動盪年代的求學經歷

華西協合大學經常舉辦一些學術交流、報告等活動,饒和美夫婦常鼓勵孩子們去旁聽。從華西壩上的高中畢業後,伊莎白回到加拿大繼續學業。1938年,23歲的伊莎白從多倫多大學畢業,獲兒童心理學碩士學位。 畢業後,伊莎白選擇回到正全面抗戰、硝煙瀰漫的中國 ,她説:“我從小就經歷過四川地區軍閥混戰,還常常撿子彈殼玩,因此並不害怕戰爭。”
小時候,伊莎白常跟隨父母到四川山裏遊玩,接觸過很多少數民族,因而對人類學產生了興趣。回到中國後,伊莎白在華西協合大學考古博物館館長葛維漢的支持下選定課題,沿岷江河谷進入藏區,到達理縣甘堡鄉等地作社會調查,成為第一位走進藏區的人類學西方女學者。在理縣做社會調查時, 伊莎白邂逅了英國共產黨黨員戴維·柯魯克(David Crook),後來兩人結為夫妻。在丈夫的影響下,伊莎白也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
抗戰時期,日軍截斷了中國的海鹽供給路線,導致內陸鹽價暴漲。伊莎白受中華基督教協進會派遣,到四川璧山興隆場(今重慶市璧山縣大興鎮),逐户調查當地農民經濟生活狀況,為籌建食鹽供給社做準備。從那時起, 伊莎白一直關注和調查中國社會,特別是中國農村,中國大江南北都曾有過她的足跡。
1940年,饒和美、饒珍芳夫婦與即將赴農村進行社會調查的女兒 1940年,饒和美、饒珍芳夫婦與即將赴農村進行社會調查的女兒

伊莎白·柯魯克人類學家與教育家的雙重身份

十里店調查時期的柯魯克 十里店調查時期的柯魯克 [6]
1947年,伊莎白夫婦以國際觀察員的身份前往河北什里店(今河北省武安市十里店村),調查研究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土地改革和整黨運動。經過詳細考察, 伊莎白完成了著名的社會調查著作《十里店(一)——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和《十里店(二)——中國一個村莊的羣眾運動》 ,真實記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重要階段的改革和發展情況,成為當時蜚聲海內外的社會人類學名著。
十里店調查時期的柯魯克 十里店調查時期的柯魯克 [8]
1948年,伊莎白夫婦受中共邀請,來到位於石家莊市西部的南海山村,在葉劍英、王炳南直接領導的外事學校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英語教學生涯。 這所外事學校幾經移遷、更名,發展為現今的北京外國語大學。 伊莎白夫婦為新中國培養了大量外語人才。
年輕時的伊莎白·柯魯克 年輕時的伊莎白·柯魯克
20世紀80年代,伊莎白幾度重訪四川,尋訪她的出生地華西壩和工作生活過的街巷。 之後,伊莎白還與美國東北大學的歷史學教授柯臨清(Christina Gilmartin)再次回訪興隆場,以她曾在興隆場的經歷為基礎, 合作完成人類學著作《戰時中國農村的風習·改造與抵拒——興隆場(1940—1941)》,為西方世界深入瞭解中國歷史作出了貢獻。
伊莎白雖定居北京,但她一直關注着華西壩的發展。 2015年12月,成都市武侯區地方誌辦公室前往北京採訪了這位百歲老人 ,伊莎白在採訪中愉快地回憶起自己在華西壩度過的美好童年及父輩們在華西協合大學的辛勤耕耘。
2019年6月25日,104歲高齡的伊莎白再次踏上成都大地,回到了魂牽夢縈的華西壩。 其間,她參觀了位於黌門街的紅專西路小學,並勉勵孩子們好好學習、快樂成長;還遊覽了位於四聖祠街的舊居和兒時的避暑地彭州市白鹿頂。

伊莎白·柯魯克個人著作

上世紀80年代,退休後的伊莎白先後6次重返璧山進行再調查,資助貧困學生,並最終完成《興隆場》的寫作。該書的調查筆記2013年由中華書局出版。2018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戰時中國農村的風習·改造與抵拒——興隆場(1940-1941)》學術專著,對伊莎白等人的鄉建實踐進行了學術梳理。該書英文版曾與費孝通的《江村經濟》等人類學先驅之作,並列於德國社會學大師卡爾·曼海姆主編的“社會學與社會重建國際文叢”目錄。 [1] 
柯魯克夫婦與什里店淳樸的農民結下了深厚友誼,幾十年通信往來不斷。這種友誼一直延續到第二代,他們的三個兒子曾代表父母多次回訪,向當地小學捐資、贈送圖書。 [2] 

伊莎白·柯魯克主要貢獻

1948年應中國共產黨邀請來到南海山外事學校(即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任教,躬耕六十餘載,為新中國英語教育事業付出了全部心血與智慧,為新中國培養了首批外事幹部、大批傑出學者和外交人才。作為研究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學者,伊莎白撰寫了《十里店——一箇中國村莊的革命》、《興隆場》等著作,忠實觀察與記錄了中國革命與建設,以自己的方式向西方、向世界介紹中國,為對外友好交流做出傑出貢獻。 [9] 

伊莎白·柯魯克所獲榮譽

2007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授予伊莎白女士“終身榮譽教授”。
2008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授予伊莎白名博士學位。
2016年和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先後授予她“十大功勳外教”及“改革開放40週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榮譽稱號。
2019年7月30日,為表達璧山人民的感激之情,璧山區人民政府決定授予伊莎白教授“重慶市璧山區榮譽市民”。 [3] 
2019年9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伊莎白·柯魯克中國國家對外最高榮譽勳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勳章”。 [4]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