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盟事變

鎖定
伊盟事變,又稱伊盟事件、三二六事變,是指1943年伊盟蒙漢各族人民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鬥爭。抗戰時期,國民黨軍第二十六師師長陳長捷及其部屬在伊盟地區實行殘酷統治,對人民敲詐勒索,執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政策,解散當地各抗日團體,殺害共產黨人和抗日進步分子,排擠打擊要求抗日的蒙古族騎兵部隊。1943年3月,伊盟扎薩克旗蒙古族武裝部隊及蒙、漢各族人民實行武裝反抗,殺死國民黨特務數十人。烏審旗中下層蒙古人民隨之響應。蒙漢人民的武裝鬥爭在國民黨軍隊的鎮壓下而失敗,伊盟盟長扎薩克旗王爺沙格杜爾扎布(簡稱沙王)被迫出走。此後,伊盟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抗日民族根據地,開展了更大規模的抗日民主鬥爭。 [1] 
中文名
伊盟事變
別    名
伊盟事件、三二六事變
發生時間
1943年3月26日
發生地點
內蒙古伊盟地區

伊盟事變事件背景

1941年,正當抗日戰爭如火如荼向前發展的關鍵時刻,內蒙古地區國民黨頑固派開始破壞抗戰,製造分裂。 同年冬季,國民黨當局在伊克昭盟先後設立了伊克昭盟保安長官公署、地方自治指導長官公署、蒙旗宣慰使公署、察綏蒙旗黨務特派員辦事處、蒙旗三青團特派員辦事處、第五區黨務督導室等機構,不斷強化專制統治,壓制伊克昭盟人民抗日鬥爭。國民黨軍伊克昭盟守備軍總司令陳長捷率第二十六師何文鼎部、騎七師朱巨林部約3萬多人進駐伊克昭盟地區。陳長捷部圍攻和排擠中共伊克昭盟工作委員會及騎兵第三營,企圖建立包圍陝甘寧邊區的“北線防共基地”。根據中共中央關於避免與國民黨發生磨擦的指示,中共伊盟工委同騎兵第三營奉命撤回陝甘寧邊區。 [2] 
陳長捷部在排擠伊克昭盟地區共產黨組織及其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的同時,還對蒙古族人民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通過政治滲透、軍事滲透、經濟文化滲透政策,全方位加強其專制統治。國民黨軍還向牧民強徵糧食,甚至搜取蒙古族婦女頭飾。陳長捷成立屯墾督辦公署,宣佈要開墾牧場30萬畝,激起蒙古族各階層的強烈不滿和普遍反抗。 [2] 

伊盟事變事件經過

1943年2月21日,札薩克旗保安隊官兵不堪忍受國民黨壓迫,殺死了追隨陳長捷、主使放墾的國民黨駐伊克昭盟黨務特派員白音倉。事發後,陳長捷不顧多方勸阻,向札薩克旗王府派兵鎮壓。札薩克旗保安司令鄂其爾巴圖決定起義。3月26日凌晨,札薩克旗保安隊官兵400多人,在連長勞賴的帶領下兵分三路,向伊克昭盟保安長官公署、綏境蒙政會、察綏蒙旗黨務特派員辦事處等處發起進攻,擊斃國民黨要員2名,扣捕綏蒙黨部特派員等40餘人,搗毀國民黨黨部電台。 [2] 
札薩克旗武裝起義得到了伊克昭盟各界和各旗人民的響應,起義者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反對在當地開墾土地、拒絕在當地駐兵、減輕派購軍糧、按月發給保安隊糧餉等四項要求。鄂托克旗保安隊也在阿拉廟一帶集結,伺機行動。1943年4月15日,烏審旗保安隊部分官兵和羣眾2000餘人,在大隊長奇金山領導下也舉起了義旗。三旗保安隊的舉事,史稱伊盟事變。 [2] 
事變發生後,國民黨當局指令陳長捷、何文鼎以伊克昭盟守備軍騎七師、二十六師主力進行鎮壓,札薩克旗、烏審旗起義軍民進行了長時間的頑強抵抗。 [2] 
中國共產黨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國民黨頑固派屠殺、鎮壓蒙古族人民的罪行,對札薩克旗、烏審旗的起義軍給予政治上、物資上的熱情幫助。毛澤東親自接見了札薩克旗郡王沙王派出的代表,講解了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民族政策。中共三邊地委專門成立了“沙王接待處”,派負責同志把起義軍送到安全地帶,將起義隊伍妥善安置與保護在烏審旗紅柳河以南地區。 [2] 

伊盟事變事件結果

從堅持團結抗日的大局出發,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力促伊盟事變和平解決。 在軍事鎮壓失敗和全國輿論的壓力下,蔣介石不得不同意和平解決。1943年5月12日,沙王代表起義人員提出和平解決伊盟事變六項要求:陳、何部隊立即撤出伊克昭盟;嚴懲肇事罪魁陳長捷、何文鼎,釋放被捕蒙胞;賠償蒙胞損失,救濟遇難蒙胞,撫卹被害蒙胞家屬;保證蒙胞享有自治權、信教自由及保存風俗習慣的權利;保證蒙胞人權,不得任意更換軍政職員和殺害蒙胞;免徵蒙胞土地、駝馬牛羊及糧食。經過4個月的反覆談判,國民黨當局被迫答應將陳長捷撤職,暫緩開墾土地和徵派糧畜,暫撤駐札薩克旗王府軍隊,“宣慰”札薩克、烏審兩旗。10月初,沙王和起義軍民回到札薩克旗。 中國共產黨促成伊盟事變和平解決,穩定了伊克昭盟形勢,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局。 [2] 
伊盟事變雖以沙王和起義人員返回札薩克旗而基本結束,但不久國民黨軍隊和特務重新控制了札薩克旗。國民黨當局在派員組織“宣慰團”到伊克昭盟進行“安撫”的同時,制定了“緝拿嚴辦”札薩克、烏審兩旗起義主要領導者勞賴和奇金山的計劃。1944年2月24日,國民黨特務誘殺了勞賴;1945年2月,又謀害了在烏審旗堅持鬥爭的奇金山。毛澤東在黨的七大《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指出,1943年對伊克昭盟蒙古族人民的屠殺事件,是國民黨“大漢族主義的錯誤的民族思想和錯誤的民族政策”的體現。中共中央在促使伊盟事變和平解決過程中的態度和行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一貫方針。 [2] 

伊盟事變主要影響

“伊盟事變”是內蒙古近代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它集中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蒙古族人民對國民黨大漢族主義反動統治的反抗意志;同時,通過這次事變也充分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壓迫以至妄圖消滅蒙古族的兇殘面目,並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的偉大力量。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