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犁鼠兔

鎖定
伊犁鼠兔(學名:Ochotona iliensis)是鼠兔科、鼠兔屬哺乳動物。體重約240克,體長160-200毫米。頭骨門齒孔和齶孔為一孔;耳長,後足長;顴骨寬,是其顯著的特點之一。全身披長毛,毛色較鮮豔,額、頂有明顯的鏽棕色斑,頸背有一塊淺色斑,須很長,超過8釐米;夏季體背毛棕黃或棕褐色,冬季灰白色,毛基灰黑色,絨毛較多。因形態和體型似鼠,分類地位是兔而得名。
伊犁鼠兔分佈於烏魯木齊南山天格爾山脈。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草原帶,幾達高山裸岩冰雪寒漠帶的邊緣。多在巖壁石縫間築巢。活動於倒石堆中,喜單獨活動。食草類動物,以禾本科植物苔草、早熟禾、塔草等為食,秋季有貯草的習性。夏季多在白晝和黃昏時活動。很可能1年僅繁殖1胎。生活在天山山脈高寒山區,是中國新疆特有的一個物種。
伊梨鼠兔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殘留物種,對動物的區域分佈、演變及生態研究和齧齒類動物疫病防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數量極為稀少,已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是極需種源保護的野生動物。
中文名
伊犁鼠兔
拉丁學名
Ochotona iliensis
外文名
Ili pika
國際瀕危等級
瀕危(EN) [4]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6]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兔形目
鼠兔科
鼠兔屬
伊犁鼠兔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10] 
命名者及年代
Li & Ma, 1986

伊犁鼠兔動物學史

1983年7月,當時就職於中國新疆伊犁地區衞生防疫站鼠疫防治科的李維東,在尼勒克縣境內作業外考察時,發現一個耳朵比老鼠長、比兔子短的小動物,並採集到標本。當時李維東查閲了文獻沒有發現相關記載,後來託人將標本帶給中科院動物所的研究院馬勇。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986年的《動物學報》發表了這一新物種,並定名為伊犁鼠兔。 [9] 
伊犁鼠兔是一種原產於中國西北部的瀕臨滅絕的哺乳動物。1983年被發現後,直到2014年才再次被記錄。該物種屬於鼠兔亞屬(Conothoa)。沒有公認的亞種。 [4] 

伊犁鼠兔形態特徵

伊犁鼠兔外形像兔子又像老鼠,體重約240克,體長160-200毫米,耳和後足的長度是鼠兔屬裏最大的一種。耳,須很長,超過8釐米。毛色較鮮豔,額頭和頸側有3塊棕色斑點,額、頂是明顯的鏽棕色斑,頸背有一塊淺色斑。夏毛體背棕黃或棕褐,頭骨門齒孔和齶孔為一孔。是中國特有物種,是當前國際公認的鼠兔屬僅有的24個物種中,耳朵最大、後足最長、體形最大的一種。 [1-2] 
外形略似鼠類,耳短而圓,尾僅留殘跡,隱於毛被內。因牙齒結構(如具兩對上門齒)、攝食方式和行為等與兔子相象,故名。後肢比前肢略長或接近等長;頭骨上面無眶上突;上顎每側只有2枚臼齒。雄性無陰囊,雌獸有乳頭2-3對;全身毛被濃密柔軟,底絨豐厚,與它們生活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有關;毛被呈沙黃、灰褐、茶褐、淺紅、紅棕和棕褐色,夏季毛色比冬毛鮮豔或深暗。 [3] 
上頜有1對前後重疊的門齒。和像齧齒動物一樣,在門齒與頰齒間有寬闊的齒隙(缺犬齒、部分門齒和部分前臼齒)。草食性,具雙重消化功能,即盲腸富集大量維生素後,膠囊裹着成軟糞,自肛門排出,再被自己吞嚥,又經消化,充分利用維生素(軟糞含維生素比正常糞便多數倍),再排出的糞便才是圓形硬糞便。 [3] 

伊犁鼠兔棲息環境

伊犁鼠兔棲息於各種草原、山地林緣和裸崖。是高海拔動物,主要棲息在海拔2850-4100米的天山裸岩地區。而實際棲息地僅佔分佈區面積的17.05%。在南北天山有兩片獨立的分佈區,分佈區內被分割在天山的各個山頭,呈島狀分佈。這些地區全年大部分時間都被積雪覆蓋,植物特別稀少,其棲息環境及食物基地條件很差,特別是冬季生存環境更為惡劣。 [2] 

伊犁鼠兔生活習性

伊犁鼠兔多是單獨活動,由於種羣密度低,缺少種羣內與種羣間的聯繫,使它們的一些習性有別於其它鼠兔。不鳴叫。挖洞或利用天然石隙羣棲。白天活動,以短距離跳躍的方式跑動。不冬眠,當冬天來臨時,依賴所儲備的食物過冬。為草食性動物,多以金蓮花虎耳草雪蓮高山植物為食,由於這些植物多生長於高海拔的巖壁石縫間或小台地,伊犁鼠兔常常餓肚子。伊犁鼠兔還有許多天敵,有白鼬、石貂、狐狸和各種猛禽。 [2]  [8] 

伊犁鼠兔分佈範圍

伊犁鼠兔是中國特有種,僅分佈於中國新疆天山的兩個支脈。該物種的分佈高度分散,地理範圍有限。發現於海拔2,800-4,100米之間。伊犁鼠兔被發現後,確定佔據14個地點,其中12個在天山北支,2個在南支。2014年又發現了一處地點。僅佔用其中4處地點,其中沒有一個位於南支線,調查未能發現任何有佔用的跡象。該地圖描繪了該物種可能出現的範圍,考慮到其棲息地要求、崎嶇的地形和進入的困難表明該物種在該地區大部分地區的狀況尚不清楚。 [4] 
伊犁鼠兔分佈圖 伊犁鼠兔分佈圖 [4]

伊犁鼠兔繁殖方式

繁殖期4-9月(或延至10月),每年產仔1-3窩,每胎2-11仔。幼仔晚成性,身體裸露,沒有毛皮覆蓋,眼未開,不能獨立生活。每個繁殖季節都會產下兩窩幼崽,其中在一個巢中發現兩隻幼崽,但只有一窩成功。第二窩是在產後發情後受孕的,此時母親的脂肪儲備已經用完。因此,由於飼養資源有限,第二窩被遺棄。 [5]  [8] 

伊犁鼠兔保護現狀

伊犁鼠兔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瀕危(EN)。 [4]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版)二級。 [6] 

伊犁鼠兔種羣現狀

雖然伊犁鼠兔是新發現的動物,實際上它是一種很古老的殘留物種,有人認為鼠兔是由中新世晚期的跑兔進化而來。令人憂心的是,這種形狀精靈的可愛小動物在現代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數量鋭減,總體種羣數量減少了64.48%以上,棲息地面積也在逐漸減少。研究人員發現,伊犁鼠兔種羣數量自2000年以來的十多年間減少55%以上,其種羣的成熟個體數少於2500只,其亞種羣的成熟個體數不超過250只,已經處於瀕危狀態。這可能是生存條件極度惡劣、自身近親繁殖、天敵和人為干擾等原因導致的。 [4-5] 

伊犁鼠兔相關報導

新疆網訊(2015-03-24):伊犁鼠兔,生活在天山山脈高寒山區,是中國新疆特有的一個物種。3月23日,實名認證微博“美國國家地理”發佈一組有關伊犁鼠兔的照,因其形象呆萌可愛,長相酷似泰迪熊,立即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2] 
23日中午,記者電話聯繫到新疆發現鼠兔第一人,新疆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新疆生態學會副秘書長李維東,他義務跟蹤保護鼠兔三十多年。李維東介紹,美國國家地理微博曬出的這組鼠兔照片,是他2014年7月在天山精河縣木孜克冰達坂佈設紅外線觸發相機時攝到的。照片中的鼠兔,也是他時隔24年後再次拍攝到的珍貴鏡頭。 [2] 
李維東一直覺得,自己與鼠兔有一種緣分。1983年7月,伊犁地區防疫站組織了一支自然疫源地調查隊,駐紮在尼勒克縣吉里馬拉勒山山谷,李維東作為防疫工作人員參加了此次調查。一天,李維東正在峭壁間考察,突然,有一隻小動物從岩石縫隙中探出了灰色的小腦袋,一瞬間又縮了回去。出於職業敏感性,他耐心留在原地等待,沒多久,小動物小心翼翼地從岩石縫跑出,有點像灰兔,又有點像大老鼠,體長約20釐米,耳朵比老鼠略長、比兔子短,這個怪異的形象,立即引起了李維東的好奇並採集了1號標本。 [2] 
調查結束,李維東回到單位查閲了中國國內外大量文獻,初步確定為動物新種。之後多次深入野外調查,直到1985年8月又採集到2號和3號標本,與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馬勇完成了定種研究,確認這是一個新物種。1986年,李維東和馬勇將其正式命名為伊犁鼠兔。 [2] 
在發現確認伊犁鼠兔新物種後30多年間,李維東一直義務從事對鼠兔的野外定點觀測及保護工作。李維東發現,伊犁鼠兔喜歡棲息於海拔2800米-4100米間的高寒地帶,靠採食天山雪蓮、紅景天、金蓮花等藥用植物生存,現僅存於中國天山山區。 1990年,他再一次拍到伊犁鼠兔。李維東組成考察隊,分兩次與新疆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一名動物學研究員,帶領一批志願者對天山一帶6個伊犁鼠兔觀測區的14個觀測點進行考察。在精河縣木孜克冰達坂一座懸崖上,李維東有幸再次見到鼠兔。據李維東實地調研,全疆14個伊犁鼠兔觀測點中有9個點的伊犁鼠兔已經消失。根據最新調查數據推測,伊犁鼠兔現存數量已不到1000只。 [2] 
2005年,伊犁鼠兔作為中國特有和瀕危物種,被正式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10年7月2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這一天列為“拯救伊犁鼠兔日”。 [2] 
李維東呼籲,在曾經發現伊犁鼠兔的天山一號冰川的天格爾山建立一個名副其實的自然保護區,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也保護好珍稀的伊犁鼠兔。 [2] 
2022年8月,伊犁鼠兔保護志願團隊在天山山脈精河縣區域吉普克山區等地開展伊犁鼠兔的保護和監測工作時,拍攝到世界瀕危物種伊犁鼠兔。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