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爾貢

鎖定
伊爾貢(Irgun),全稱伊爾貢·茨瓦伊·柳米(Irgun Zvei Leumi),意為“民族軍事組織” [3] 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是從“哈加納”極端分子中分離出來的一支秘密恐怖主義武裝。 [2]  存在於1931-1948年間的巴勒斯坦地區,強調以色列歷史性邊界和採取軍事行動保衞猶太社團的重要性,主張對於英國人和阿拉伯人採取更多的攻擊性行動。 [3] 
中文名
伊爾貢
外文名
Irgun
成立時間
1931年
解散時間
1948年

目錄

伊爾貢成立

伊爾貢既是一個軍事恐怖組織,又是一個政治派別。它是從猶太人武裝組織“哈加納”(Haganah)中分裂出來的。哈加納反對英國的託管,但採取消極的對抗政策,而不是大規模的恐怖主義破壞行動。以哈加納耶路撒冷小組組長亞伯拉罕·特霍米(Avraham Tehomi)為首的一些成員不同意哈加納的上述政策,而主張走恐怖主義活動的道路,於是他們於1931年分裂出來,成立了哈加納B派,即後來的伊爾貢。後來又不斷有其他青年組織的成員加入。但伊爾貢很不穩固。
1936年巴勒斯坦起義後,特霍米帶領伊爾貢的約一半成員重新加入哈加納。激進領導人澤夫·雅博廷斯基(Ze'ev Jabotinsky)接管殘餘的、以修正猶太復國主義聯盟領導的青年組織貝塔爾為核心的伊爾貢。伊爾貢在組織上仍是獨立的。1937年4月27日,伊爾貢成立了以摩西·羅森博格(Moshe Rosenberg)為首的新總部。 [1]  [3] 

伊爾貢發展

1937年,隨着阿拉伯暴亂活動的持續進行,伊爾貢逐漸捨棄了剋制政策,開始積極地對阿拉伯人進行一系列報復性攻擊。1938年,在一次對阿拉伯人的失敗襲擊導致成員被捕判刑後,雅博廷斯基解除了羅森博格的職務,代之以大衞·拉吉爾(David Raziel)。從1938年雅博廷斯基要求放棄剋制政策至1939年阿拉伯起義結束為止,伊爾貢對阿拉伯人和阿拉伯村莊發動了大約40起襲擊。
1939年5月17日,英國委任統治政府發表《麥克唐納白皮書》,其中對猶太人的移民與購地進行了限制。猶太復國主義者認為白皮書是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民族家園權利的否定。此時的伊爾貢除了仍舊對阿拉伯人的極端行動採取相應的恐怖行動進行報復之外,英國的委任政府成為新的攻擊目標。伊爾貢成員開始破壞基礎設施、襲擊英國警察。面對伊爾貢的攻擊,英國當局同樣加大了對伊爾貢成員的抓捕。
二戰爆發後,伊爾貢於1939年9月停止了所有的反英行動,並與英國合作共同抗擊法西斯,然而這項決定在伊爾貢內部存在分歧,亞伯拉罕·斯特恩(Avraham Stern)等伊爾貢成員認為英國是猶太人的首要敵人,應將對抗英國放在首位。1941年,斯特恩率領部分成員離開伊爾貢成立了萊希(Lehi)。
隨着雅博廷斯基的去世以及伊爾貢的第二次分裂,伊爾貢進入低潮期。1941年5月20日,大衞·拉吉爾在一次英國軍事任務中遇害。他的繼任者雅克伍·梅里多爾(Ya'akov Meridor)領導伊爾貢,但並沒有樹立起十分有力的權威。 [3] 
1942年5月,梅納赫姆·貝京抵達巴勒斯坦。他是波蘭猶太青年組織貝塔爾的領導人,非常崇拜雅博廷斯基。他同樣主張通過暴力在巴勒斯坦重建猶太國,與伊爾貢的主張完全吻合,所以很快加入了伊爾貢。他着手整頓伊爾貢,1943年12月擔任伊爾貢司令。1944年,德意法西斯的敗局日益明顯,但英國仍堅持1939年白皮書。 [1]  伊爾貢於1944年2月宣佈叛亂,對英國當局機構進行襲擊。伊爾貢的攻擊活動也導致與官方猶太機構之間的衝突,哈加納展開了對伊爾貢成員的抓捕行動。 [3] 
二戰後,猶太復國主義者對英國新上台的工黨政府在巴勒斯坦的政策感到失望與憤恨。伊爾貢與哈加納、萊希進行合作,於1945年10月成立“猶太抵抗運動”,合力打擊英國當局。英國當局也採取了反擊措施。1946年7月22日,伊爾貢對英國行政機構及英軍司令部所在地大衞王酒店實施了一次爆炸襲擊,共炸死91人,45人受傷,死者包括28名英國人、41名阿拉伯人和17名猶太人。此次襲擊也最終使得猶太抵抗運動於8月23日解散。 [3] 
1946年下半年,猶、英之間的衝突在巴勒斯坦全境蔓延。伊爾貢完全脱離了總部設在倫敦的猶太復國主義領導機構猶太辦事處的控制,實施的暗殺、綁架、爆炸等恐怖和破壞活動達到了高潮。據統計,僅1946年,被殺害的英國軍事和文職人員即多達73人,另有93人受傷。 [1] 
1947年2月14日,英國宣佈將於9月份撤出巴勒斯坦,將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進行仲裁。伊爾貢對英國的誠意持懷疑態度。作為對英國權威的挑釁,伊爾貢繼續發起襲擊活動,並向外界宣傳,從而向英國施加政治壓力。5月4日,為營救被關押的成員,伊爾貢和萊希在阿克里(Acre)監獄實施了一次越獄行動。行動中共有251名囚犯越獄,其中包括131名阿拉伯人和120名猶太人。英國對其中3名劫獄者處以絞刑,2名因未成年而被判處無期徒刑。作為報復,伊爾貢綁架並殺害了兩名英國軍官,將屍體懸掛在樹上,埋置詭雷。這一事件成為英國退出巴勒斯坦的主要催化劑之一。1947年11月29日,英國正式宣佈將於1948年5月15日撤出在巴勒斯坦的全部軍隊。
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後,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開始了新一輪的暴力衝突。不滿於分治決議的伊爾貢實行了一系列的暴力襲擊行動。1948年4月,伊爾貢與其他猶太組織成員參與了代爾亞辛村大屠殺 [3] 

伊爾貢解散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家成立,以色列臨時政府總理戴維·本-古裏安宣佈所有猶太武裝組成以色列國防軍,6月1日,貝京簽署協議同意伊爾貢併入國防軍。協議中的一項條款指明伊爾貢必須停止走私武器,而此時伊爾貢在法國購買了“阿爾塔列納”號船隻和一批武器,並與法國政府簽訂了武器提供的秘密協議。對於船隻與武器的處理辦法,本-古裏安與貝京產生了分歧。6月20日當“阿爾塔列納”號停岸,以色列國防軍和伊爾貢成員在海灘上發生對峙,後展開交火,造成傷亡。22日,伊爾貢放棄貨船,雙方停火。在貝京的號召下,很多伊爾貢成員逃離以色列國防軍前往耶路撒冷,希望繼續為舊城戰鬥。隨後政府迅速採取行動對伊爾貢的成員進行控制。 [1]  [3] 
在伊爾貢併入以色列國防軍的最初協定裏不包括耶路撒冷的伊爾貢部隊,因此大約400名伊爾貢殘餘勢力仍存在於耶路撒冷,被稱為“耶路撒冷營”。在1948年9月萊希暗殺聯合國和平特使福克·伯納多特後,以色列政府決定立即解散地下組織,並向伊爾貢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自行清理並加入以色列國防軍或自行解散。伊爾貢接受了最後通牒,其戰鬥人員繳械加入國防軍。 [3] 
參考資料
  • 1.    李世安,吳嶽霞.以色列建國前後的恐怖主義[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5(06):130-134.
  • 2.    楊顯生.試析猶太恐怖主義的發展、演變——從“抵抗型恐怖主義”到“定點清除”[J].世界民族,2007(06):25-34.
  • 3.    周慧豔. 伊爾貢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