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爾別海峽戰役

鎖定
伊爾別海峽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艦隊為殲滅里加灣俄國海軍並在蒙海峽佈雷,於1915年7月26日在波羅的海實施的一次得不償失的戰役
名    稱
伊爾別海峽戰役
地    點
波羅的海
參戰方
德國
主要指揮官
E·施密特
時    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發生時間
1915年7月26日

伊爾別海峽戰役打響戰爭

1915年春夏俄軍統帥部在里加灣採取防禦措施,挫敗了德國艦隊於5月21日-23日強渡伊爾別海峽的企圖。當時德軍統帥部把公海艦隊的大批兵力,包括防雷能力很強的無畏型戰列艦,從北海調到波羅的海,並且開始準備突破進里加灣的規模龐大的戰役。實施這次戰役的德國艦隊各編隊統由E·施密特海軍中將指揮,並劃分為突破兵力(由E·施密特海軍中將指揮,兵力有戰列艦2艘,巡洋艦4艘)和戰役掩護兵力(由F·希佩爾海軍中將指揮,兵力有戰列艦8艘,戰列巡洋艦3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32艘和掃雷艦13艘)。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兵力甚少。1915年春俄軍組建的編隊(里加灣海軍)只有1艘老式“光榮”號戰列艦、8艘驅逐艦、4艘炮艦和6艘潛艇。這支兵力曾用炮火支援俄軍北方面軍第5集團軍作戰,並在德國艦隊的前進基地利巴瓦附近以及伊爾別海峽佈設水雷障礙(佈設水雷2347個)。

伊爾別海峽戰役最終較量

7月26日德國艦隊開始掃雷,但有2艘掃雷艦和擔任掩護任務的1艘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相繼觸雷,於是,德軍統帥部被迫停止掃雷作業。8月2日夜間恢復掃雷,掩護兵力則在厄塞爾島和戈茨卡桑登島海域,和斯文卡-許加爾納羣島與達格羅特半島之間展開。8月3日晨,德國掃雷艦開始清掃伊爾別海峽南水道。截至8月5日傍晚,德軍利用晴好天氣,完成了直至里加灣的掃雷作業。俄艦曾多次試圖阻止德軍掃雷,但未成功,最後不得不全部撤回蒙海峽。8月6日晨,德國突破兵力突入里加灣,但由於面臨愈來愈大的水雷威脅和俄及其盟國英國潛艇積極作戰,被迫中止了伊爾別海峽戰役,並於8月8日撤出里加灣。戰役任務一項也沒有完成。

伊爾別海峽戰役結局

德國艦隊損失慘重:2艘驅逐艦和3艘掃雷艦觸雷沉沒;1艘戰列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1艘驅逐艦和1艘掃雷艦被擊傷。俄國艦隊損失2艘炮艦。
伊爾別海峽戰役失利表明,防禦一方若大量使用水雷潛艇,進攻一方則需以大批兵力(首先是掃雷艦艇和反潛艦艇)來保障主力艦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