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以動襯靜

鎖定
以動襯靜是一種襯托的方式,即以動態的景物來反襯靜態的景象,從而烘托出一種更靜謐的氛圍的一種表現手法
中文名
以動襯靜
類    別
藝術寫作的一種手法
表    現
以動態的景物來反襯靜態

以動襯靜舉例説明

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一類是以動襯動,如蘇軾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羣。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動的,山是靜的,而作者卻反轉過來,賦予山以運動,讓羣山在眼前飛馳,看眾嶺在身後驚奔,全詩呈現出一種輕快而壯美的律動。

以動襯靜動靜藝術效果

詩詞如書畫,既講究虛實相生,也追求動靜相諧。動即運動,靜即靜止,靜止便於顯現事物的外形,運動利於傳達事物的精神,二者結合則能相得益彰,形成“應物象形”、“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

以動襯靜常見的其它表現手法

以動襯靜以靜襯動

李白《望廬山瀑布》,三句都直接從動態的角度展現瀑布奔湧而下、氣勢磅礴的動態之美,惟第二句則從靜態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現出瀑布傾瀉噴湧的動態之美,尤其是動詞“掛”字更為傳神,偌大的瀑布,誰能有這樣的偉力將它掛起呢?顯然,這正是化動為靜帶來的奇效,遠遠望去,那傾瀉的瀑布不正像一條巨幅的白練掛在山間嗎?真可謂以靜襯動,一字居要,更顯瀑布之沖天直下的動感和氣勢。

以動襯靜動靜互襯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的中心是“説豐年”,而着重表現的是作者因年豐而引起的歡快情緒。詞的上闋着重於“面”的渲染,一、二兩句靜中有動,而偏重於靜境的描繪,鵲驚、蟬鳴,則愈益顯出環境的幽靜;三、四兩句動靜交混,而着重於動境的點染,蛙聲一片,稻香一片,又鬧又靜,烘托出一片濃郁的“豐年”喜慶氣氛。上闋對“面”的渲染,已形成歡快喜悦的氛圍。詞的下闋一、三兩句寫靜,二、四兩句寫動,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節奏輕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轉”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躍然紙上。全詞挑選了明月、驚鵲、清風、鳴蟬稻花、蛙聲、星斗、夜雨、茅店、溪橋等典型的農村景物,以動襯靜,以靜襯動,動靜相映,構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氣氛恬靜,富有野趣、豐收在望,歡快活潑、優美動人的江南鄉村月夜圖,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愉悦和豐富的美感。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②。萬籟③此俱寂,但餘鐘磬聲。注:①高林:佛家稱僧徒聚集之處,此指禪院。②人心:指塵心,俗念。③萬籟:指一切響聲。①這首詩着眼於表現禪寺後院幽靜、寂靜的環境;主要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②末聯表面上是進一步寫禪院的幽靜,實際上是以聲靜來襯寫自己的心靜,抒發自己萬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