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鎖定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作於作者貶官閒居江西之時。此詞着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它圍繞着夜行的特點,展現出夏夜鄉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對豐收年景的由衷喜悦。全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田園風光,情景交融,幽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作品名稱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作品別名
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
作    者
辛棄疾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稼軒長短句
文學體裁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作品內容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註釋譯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句註釋

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雙調五十字,平仄兩協。後闋字句作法與前闋相同。
⑵黃沙道:指的是從江西省上饒縣黃沙嶺鄉黃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黃沙嶺之間約20公里的鄉村道路,南宋時是一條直通上饒古城的比較繁華的官道,東到上饒,西通鉛山。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驚醒了睡在樹枝上的喜鵲。語出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月明驚鵲未安枝,一棹飄然影自隨。”別枝,斜枝。
⑷鳴蟬:蟬叫聲。
⑸聽取:聽。取,助詞,表動態。
⑹“七八”二句:何光遠鑑誡錄》卷五“容易格”條:“王蜀盧侍郎延讓吟詩,多着尋常容易言語。有松門寺詩云:‘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
⑺舊時:往日。茅店:屋頂蓋着茅草的小客店。茅,一作“茆”。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⑻忽見:忽然出現。見,同“現”,顯現,出現。 [2-3]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白話譯文

明亮的月光驚醒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半夜裏清風送來了遠處的陣陣蟬鳴聲。田野裏飄散着稻花的清香,青蛙在歌唱着豐收的年景。
稀疏的星光閃爍在天邊,點點細雨灑落在山前。我想過溪避雨,轉個彎到小橋上忽然看見,那熟悉的舊時茅店就在土地廟旁叢林邊。 [3]  [4]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創作背景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辛棄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收復失地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過着投閒置散的退隱生活。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遊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5]  [6]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作品鑑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整體賞析

這首詞平易中見真切,渾淪中見準確,連綿中呈陡轉。寫眼前常景,而能別開蹊徑;脱手煉詞,得刻物入神之妙。
開頭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接下來“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説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裏,儼然聽到羣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説豐年。先出“説”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説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着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説這是夏景,還不如説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説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峯,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裏,“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着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裏,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5]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名家點評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後疊似乎太直,然確是夜行光景。 [7] 
清·陳廷焯詞則·別調集》卷二:的是夜景。又云:所聞所見,信手拈來都成異采,總由筆力勝故也。 [7]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作者簡介

辛棄疾像 辛棄疾像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堅決主張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冑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8] 
參考資料
  • 1.    教育部組織編寫.語文(六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9
  • 2.    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12
  • 3.    楊 忠.辛棄疾詞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78-180
  • 4.    程 帆.唐詩宋詞鑑賞辭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578-579
  • 5.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548-1550
  • 6.    程波 等.唐宋詞鑑賞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87-88
  • 7.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429-2430
  • 8.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