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代(拼音:dài)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代”的基本義指更替,引申為交替、替代。由替代引申出時代的變遷、朝代的更替,又引申為世系的輩分,以子繼父稱為一代。 [14] 
中文名
拼    音
dài
部    首
五    筆
WAY(86);WAYY(98) [1] 
倉    頡
OIP [1] 
鄭    碼
NHS [1] 
筆    順
撇—豎—橫—斜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271) [2] 
平水韻
去聲·十一隊 [3] 
總筆畫數
2+3(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2324₀
Unicode
CJK統一漢字-4EE3 [1] 
筆順編號
32154
注音字母
ㄉㄞˋ [1]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根據現存的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甲金文中未見“代”字。《石鼓文》中的“代”字作圖1,《睡虎地秦簡》中“代”與當代的楷書已經基本一樣了,作圖2。小篆“代”作圖3。漢隸中的“代”作4、5、6由此可見,從石鼓文到所見到楷書,“代”的構形基本沒有變化。
“代”是形聲字,左部的“人”作形旁,表示與人事相關。“代”右部為“弋(yì)”,在此是聲旁,註明音讀。“弋”已不能表示當代“代”字的讀音,但是在古代兩者的讀音是相近的。“代”上古音屬之部,“弋”上古音屬職部,兩者陰入對轉
楚簡中有假借“弋”來表示“代”的例子,如《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簡50:“成惪(德)者,𫊟(吾)效(説)而弋(代)之。亓(其)即(次),𫊟(吾)伐而弋(代)之。”另外,裘錫圭也在他的文章中提出“弋”在某些時候可以用為“代”。如他在《釋柲》附《釋弋》一文中列舉了甲骨文中各種“弋”寫法與用例,指出所引卜辭的“弋”字都是動詞,並且往往用在兩個人名或國族名之間,它們似乎應該讀為替代的“代”。其格式多為“令×代×”,或“乎×代×”。“弋”能假借為“代”,也可以説明它們在當時的讀音是相同或相近的。
“代”的本義就是更替、替代,凡是用此替換彼,以後者續前者,都可以稱為“代”。
“代”可以表示歷史的分期,也就是時間的更替。比如:古代,當代,朝代,秦代,等等。這裏的代都與時間有些關係。父子相繼也為一代,即世系上的更替,因此有“世代”等説法。 [14-15] 

詳細釋義

漢字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替;替換
replace;
take the place of
《尚書·皋陶謨》:“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誄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
茅盾《色盲》三:“我代你説出來罷,你的苦悶的原因是戀愛!”
代替;代課;代謝;取代;越俎代庖
代理
take in sth. to do
《尚書·多方》:“乃惟成湯,克以爾多方,簡代夏作民主。”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王后欲令侍者與孝亂以污之,欲並廢兄弟而立其子廣代太子。”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羣小不得行志,同力遷之;既代之後,公私擾亂,周師一舉,此鎮先平。”
代銷;代廠長
繼承;承襲
《尚書·微子之命》:“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命微子啓代殷後。”
名詞
指繼任者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九:“北京舊不兼河北路安撫使,仁宗特以命賈文元,故文元召程文簡為代,乞只領大名一路。”
朝代,建立國號的君主統治的整個時期
dynasty
《論語·八佾》:“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晉·夏侯湛《東方朔畫贊》:“瞻望往代,爰想遐蹤,邈邈先生,其道猶龍。”
漢代;歷代;改朝換代
歷史的分期
date
清·趙翼《論詩》之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田漢《關漢卿》第十二場:“古來以文字賈禍的倒是代有其人,在我們朋輩中受禍最慘的怕就算己齋了吧!”
古代;近代;當代;時代
世系相傳的輩分
generation
唐·韓愈《順宗實錄》卷三:“薦字孝舉,代居深州之陸澤。”
唐·王維《李陵詠》:“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
代溝;子代;傳宗接代
世間;世上
《隋書·高祖紀上》:“後徵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
地質學名詞。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級,在宙之下,紀之上,跟年代地層單位的“界”對應
era
中醫學關於脈象的名詞。指脈搏跳動時出現較長的停歇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此五藏高之遠數以經病也,故切之時不平而代。不平者,血不居其處;代者,時參擊並至,乍躁乍大也。”
《西遊記》第十回:“皇上脈氣不正,虛而又數,狂言見鬼;又診得十動一代,五臟無氣,恐不諱只在七日之內矣。”
《醫宗金鑑·四診心法要訣下》:“代則氣乏,跌打悶絕,奪氣痛瘡,女胎三月。”
古國名。建於戰國以前。故地在今河北蔚縣一帶。參看“代國
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國家。公元386年復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參看“代國
姓氏用字。參看“代姓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近義辨析

世—代
上古“世”“代”不同義。父子相繼為一世。如《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斬:斷絕)朝代相替為一代。“三世”指祖孫三世,“三代”上古指夏、商、週三代。唐太宗叫李世民,唐人為避諱,遇“世”字多改用“代”字。此後,“代”字變為與“世”同義,如:祖孫三代。 [11]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八】【人部】徒耐切(dài)
更也。從人弋聲。
【註釋】徐鉉等注:弋非聲。《説文》忒字與此義訓同,疑兼有忒音。 [6] 

説文解字注

“更也。 ”注:更者,改也。《士喪禮》《喪大記》注同。凡以此易彼謂之代,次第相易謂之遞代,凡以異語相易謂之代語。假代字為世字,起於唐人避諱。世與代義不同也,唐諱言世,故有代宗,明既有世宗,又有代宗,斯失之矣。
“從人,弋聲。 ”注:徒耐切,一部。 [7] 

廣韻

徒耐切,去代定 ‖ 弋聲代部(dài)
代,更代。年代。亦州名,春秋時屬晉。其後趙襄子以銅鬥擊殺代王,取其地。至秦隸太原郡,漢置雲中、雁門、代郡,魏為州。又姓,《史記》趙有代舉。徒耐切。十三。 [9]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代
《唐韻》徒耐切。《集韻》《韻會》待戴切。《正韻》度耐切,並音岱。更也,替也。《書·皋陶謨》:天工人其代之。《莊子·逍遙遊》:許由曰: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
又世也。《家語》古之王者,易代改號,取法五行。
又不還曰代。
又國名。趙之先有代國。《前漢·地理志》:代郡亳丘有五原關。應劭曰:古代國。
又州名。漢代郡屬幽州,魏改為州。
又姓。周代舉,明代賢。
又《方書》:脈𠋫有代。《史記·倉公傳》:齊侍御史成病頭痛。脈法曰:代則絡脈有過,其代絕而脈賁者,病得之酒且內。王叔和曰:來數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代。
又葉徒帝切,音地。《楚辭·九章》:雖有西施之美容兮,讒妒入以自代。願陳情以白行兮,得罪過之不意。
又葉湯的切,音剔。揚子《太玄經》:將軍入虛,莫之得也。出險登丘,莫之代也。 [8] 

漢字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代書寫提示 代書寫提示
“亻”窄“弋”寬,頂部“亻”低,底部“弋”略低。“亻”,兩筆在橫中線上方相接。“弋”,橫筆從橫中線起筆,右行上斜;從豎中線上端起筆,㇂(斜鈎)起筆高收筆低。 [12]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əɡ
王力系統
d
ə
董同龢系統
ə̂ɡ
周法高系統
d
əɣ
李方桂系統
d
əgh
西漢



東漢





əї


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皆灰咍廢

əd
北魏後期北齊
皆灰咍廢

əd
齊梁陳北周隋
灰咍廢

əd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ɑ̌i
王力系統

d
ɒi
董同龢系統

Ai
周法高系統

d
əi
李方桂系統

d
ậi
陳新雄系統
ə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0] 

韻書集成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九代

開口呼
全濁
徒耐切
dʰAi
集韻
去聲
十九代
開口呼
全濁
待戴切
dɒi
韻略

去聲





徒耐切

禮部增韻

去聲





徒耐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皆來

開口呼

全清

tai
中州音韻

去聲
皆來





當賴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六泰


全濁
度耐切
d‘ai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九栽宰載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a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a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a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ᴇ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a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dᴇ
31
陽去

吳語
上海
dᴇ
113
陽去

吳語
温州
de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tai
45
陰去
文讀
湘語
長沙
tai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due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tʰai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tʰɔ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ɔi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tɔi
54
陽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ai
33
陽去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e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ʰoi
213
陰去
文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o
11
陽去
白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ai
242
陽去
文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œy
242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o
42
陽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19]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1-02]
  • 3.    平水韻 十一隊 代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3-01-02]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249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45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91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258-1259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8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89
  • 10.    代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1-02]
  • 11.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657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59
  • 1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45
  • 14.    袁香琴著.漢字中的謀略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55-56
  • 15.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7-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