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代姓

鎖定
代姓,中國姓氏,起源有二。代國,為周時諸侯國(故地在今河北蔚縣東南),戰國時為趙襄子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又有北魏太祖時乙弗部有首領代題,其後有代氏。戰國時有趙人代舉、漢時有京兆尹代武、宋時代淵,宋史有傳、以及贊善大夫知蒙州的代象、明時有崖州人,歐寧縣丞代賢、以及山後人,西安衞指揮代升,皆為古代代姓名人,與戴姓不同。
後因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將“戴”簡化為“代”,致使部分戴姓也改稱代姓,使二姓混為一談,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後廢止,這部分代姓也有人未改回戴姓,使戴姓成為代姓一大來源。
中文名
代姓
外文名
dAI
讀    音
dài(ㄉㄞˋ)]
源    於
子姓
代    氏
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

代姓歷史發展

代姓姓氏起源

代姓 代姓
源於子姓
①出自商王朝時期的大戴氏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少典氏第十五代、黃帝軒轅氏第四代帝嚳高辛氏的次妃有娀氏,生契為堯司徒,封於商,成為商王朝之祖,賜姓子氏。從契到湯共傳了十四代,恰好與夏相始終。商經過五百年而強大,最後經鳴條之戰滅掉了夏王朝。契,又名閼伯,曾輔佐大禹治水,因有功封於商丘火正,為中國天文曆法創始祖,死後葬於商丘,即閼伯台。閼伯又稱火神台、火星台、台形如墓,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三里的王墳鄉,墓(台)根基長約二百七十米,高三十五米,全為夯土築成,台上有祭閼伯廟、大殿拜廳、東西禪台門、配房、鐘鼓樓等,台下蓋有花戲樓,屬元朝大德年間(公元1135~1138年)所建,明、清兩朝均有修繕,現代又修葺一新,每年農曆1月7日成太古廟會,四面八方羣眾前來朝台,熱鬧非凡。商湯之後,由太甲到太龍,是商王朝鞏固和發展時期。湯的孫子太甲在位時還發生過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後商王朝的統治很穩固。盤庚在位時曾幾次遷都,最後定都在殷(今河南安陽),所以商王朝也叫做殷朝,遷都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商王朝共傳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約六百年。
周武王滅了殷商王朝之後,有不少殷商的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大戴氏國的後人本就為殷氏,但為了紀念故國,後來就有改殷氏為戴氏者,再後有簡筆寫作“代”者。該支代氏出自河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②出自商湯的後裔微子啓,屬於以諡號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在西周初期,周公旦在平定了“管蔡之亂”後,賜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啓於商王朝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子啓後來建立了宋國。傳島宋國的第十一代君主名子撝,於周宣王姬靜(姬靖)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即位,至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後被周宣王賜諡號為“戴”,史稱宋戴公。自此,中華大地又有了一支代(戴)氏。宋戴公的後裔有戴(代)、宋、武、宣、穆、蕭、莊、樂、石、華、皇、皇甫、東鄉、桓、向、鍾、宗、目夷、目、魚、墨台、墨、司城、右師、舍、老、朔、祝其、仲、蕩、邊、錫、司馬、司寇、司徒、司、鱗等等一百多個姓氏。
宋戴公逝世後,宋國君位傳給子司空,即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其庶子一支子孫遂以宋戴公的諡號“戴”為氏,世代相傳,人丁興旺,史稱正宗的河南代氏,後有簡筆寫作“代”者。子姓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戴公為一世祖。
出自春秋時期戴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料載,春秋時期有一古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大封宗族子弟和異姓功臣,並追封五帝時名君、名臣之後為諸侯。到了周成王姬誦即位之後,輔佐成王的周公在東征後,又分封了一批諸侯,戴國大約就是周朝初年由周王室子弟受封后建立的。這在史籍《世本》中記載:“戴氏,古戴子國,姬姓之後。”關於古戴國的地望,許慎在《説文解字》中闡述:“戴,故國在陳留”。史籍《春秋》中記載:“戴國,今陳留外黃縣東南有戴城。”而史籍《漢書》中記載:“梁國甾縣,故戴國。”應劭曰:“章帝改曰考城。”自東漢章帝劉炟改甾縣為考城,迄1954年考城、蘭封兩縣合併為蘭考,其間經歷了長達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雖然北魏、北齊和五代梁時幾度易名,時間均極短暫。原考城縣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一帶。戴國滅亡後,戴國王族子孫以及一些國民為表示對故國的懷念,即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戴氏,後有簡筆寫作“代”者。該支代氏也是出自河南。
姬姓代氏族人皆尊奉戴於隱公為得姓始祖。
  • 少數民族
①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
⑴.蒙古族巴遜氏,亦稱把孫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s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卜氏、孫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⑵.蒙古族戴卜羅氏,亦稱岱簸羅氏,源出蒙古新巴爾虎部,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ibolo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⑶.蒙古族岱齊特氏,亦稱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i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⑷.蒙古族塔塔兒氏,亦稱塔塔喇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世仇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譚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另外,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陳蒙古八旗的一支部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其後人取漢字“戴”為姓氏,稱戴氏,今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②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達爾充阿氏,滿語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黑龍江支流集達河北岸)、黑龍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⑵.滿族戴佳氏,亦稱達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於渤海國皇室大氏家族,滿語為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西豐)、渾郭(今遼寧西豐小清河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艾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⑶.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滿語為Usun Hala,滿漢義“水”,源出金國時期稱女真温古孫氏(吾古孫氏、烏孫氏),以部為氏,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區、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多為戴氏、孫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查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③源於鄂温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鄂温克族塗克冬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kedong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戴氏、塗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④今回族、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戴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戴氏,世代相傳,今皆有簡筆寫作“代”者。

代姓得姓始祖

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啓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諡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諡號為氏,稱戴撝。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

代姓各支始祖

戴時奉:字源詔,元至元二十六年辛卯八月十二日酉時生,原系江西縣元來楚益邑七里鄒家村,明洪武五年壬子二月十八日酉時沒,葬千工霸峽山口獅子山戌山辰向。元配:周氏,元元真元年乙未二月初八日戌時生,明洪武十九年丙寅九月十八日申時沒,葬峽山口獅子山戌山辰向。生子二:戴祥瑞、戴致。
戴明祿: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世居郡城,戴家長街,元至正末隸寧波奉化籍明洪武乙丑科成進士,建文遜國時隱於潭卜宅鶴嶺之老屋壩詳夏忠靖公傅,葬上五都七甲馬家衞衝獅形山中穴甲山庚向有碑圖記,東西北三河子孫陸繼捐置田山以培公墓其租息歲充三河祭費。配周,葬上五都七甲鐵塘下馬家田角上馬家墳右蛇形壬山丙向有碑圖記,妣派下分三支其甫四公由三考赴選官至兩準監運使司子姓現住祝家河頭枯石對岸從舅氏姓不述,女適癢生楊文珊葬上五都十甲地名老屋壩後夫夫婦合冢同向。

代姓遷徙分佈

代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五十位,人口約五百二十九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3%左右。
先秦時期,戴姓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繁衍發展,戴撝數傳至戴雲升時,戴雲升由宋遷居譙郡亳州,之後世代留於此,並形成戴姓歷史上的第一個郡望——譙郡。西漢時,戴姓有從豫東遷豫南的,如時稱“關東人豪”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人。而世居譙郡的戴姓為避戰亂由亳南遷至廣陵(今江蘇揚州),並形成廣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東遷山東半島,因這裏原是齊國故地,有濟水和黃河交匯,這支戴姓以濟會為郡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廣陵戴姓有戴烈因擔任三國時吳的左將軍而徙江南,其孫戴淵被司馬睿引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隨着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烽火連天,中原戴姓大舉南遷,譙郡戴姓也有被迫南遷者,居譙郡釒至縣(今安徽宿縣)的戴逵南遷至會稽嵊縣西南,東晉時的戴洋為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縣東)人,後遷湖北荊州並定居。可見,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姓不僅在江浙一帶分佈更為廣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陳元光婿為戴君胄,為將佐,子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隨軍征討,後在福建落籍,是為戴姓入閩之始。盛唐之際,社會穩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陝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發展繁衍。宋元之際,隨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侵擾,原居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遷福建、廣東者。蕉嶺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廣東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昌盛,傳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遷往台灣屏東,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數十人遷往台灣高雄、新竹、桃園、內浦等地。明洪武年間,戴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遷於陝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清代時還有福建戴姓陸續不斷遷往台灣。此後,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佈於全國各地,主要以江蘇、浙江兩省為多,這兩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國漢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代姓傳統文化

代姓郡望堂號

  •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廣陵郡:即江都郡。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為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併入江都。
清河郡
  • 堂號
廣陵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譙國堂:東周時期,宋國貴族戴雲升遷居譙郡,其後代留居於此,以譙郡為郡望,譙國堂號源此。
獨步堂:源自後漢戴良的事蹟。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説:“我獨步天下,誰能與我比?”舉他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幹。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裏躲起來。
避貴堂:同獨步堂。

代姓家譜文獻

湖南湘潭鶴嶺代氏六修族譜十四卷,(民國)戴朝先主修,民國十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資陽代氏支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戴人貴主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榷嶺代氏五修族譜二十四卷,(清)戴光晉等主修,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上代氏四修族譜六十卷,(民國)戴海鯤等主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九修族譜二十七卷,首三卷,(民國)戴樹人等撰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九修族譜二十七卷,首三卷,(民國)戴樹人等撰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潭湘上代氏三修族譜三十六卷,(清)戴東堂等主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續修族譜十八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續修支譜八卷,(清)戴洪炳等主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邵東代氏三修族譜十三卷,首一卷,(民國)戴祖詠等主修,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邵東代氏續修族譜六卷,首一卷,(清)戴耀陵主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屯溪代氏宗譜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戴文炳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刻本二十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徽州代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八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萬載東溪代氏配崇祀錄,(清)戴文炳修,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年前後(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杭州遷杭代氏族譜,(民國)戴兆田等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本複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浦江浦陽埽溪代氏宗譜二十三卷,(民國)戴財金等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冊,缺十四、十五、十六、二十卷。
江蘇錫山代氏宗譜八卷,(清)戴雲龍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華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京江賜禮代氏重修家乘六卷,(清)戴□纂修,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賜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宗譜三十六卷,(民國)戴儒彬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蕭邑蘿代氏宗譜十卷,(民國)戴介生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榮席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遷杭族譜,(民國)戴兆田纂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鉛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休寧代氏族譜十五卷,(明)戴堯天纂修,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禮村代氏統宗譜十卷,(清)戴國忠纂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鶴嶺代氏四修族譜四十卷,首一卷,(清)戴顯禮纂修,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紫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存賢房世譜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今僅存第一~十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七修通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二癸亥年(公元1923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閩族通譜十九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缺第二、第十七兩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通譜四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壬辰年(公元1892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修代氏通譜十四卷,首一卷,(清)蘭友等纂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缺第一卷,第十三兩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通譜,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焦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萬載東溪代氏重修族譜五卷,首一卷,另有一卷,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注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三修通譜,(清)戴生榮纂修,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缺第109~240頁。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三修通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壬辰年(公元1892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注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姓字輩排行

湖南善邑代氏字輩:“仕洪國正天心順上達民興世澤良光宗耀祖承先緒盛德殿邦聲遠揚”。
湖南資陽代氏字輩:“燕翼遐興熾鴻圖世業彝時祥金玉貴南北極星中稟正添資敏淑氣煥人文先工貽萬代宗德立家邦流源松析茂遠蔭後嗣昌”。
湖南湘潭代氏字輩:“宗德顯揚光輔盛朝金紫萬年受茲介福敦崇孝義勤以力田念厥本原澤衍來裔”。
河南鄧州代氏字輩:“廣華敦林永典孝”。
代氏一支字輩:“維應學文楚正光明興志中啓富跺龍庭澤元道德向世傳倫”。
貴州遵義代氏一支字輩:“國長正碧文 萬興明智安 克家端大本 登台尚儒官”
重慶江津代氏一支字輩:“清周世尚尊先聖 華國文章道德興”

代姓門楣題辭

注禮名家
“注禮名家” 源出戴姓顯祖西漢入戴德與侄戴聖一同學“禮”於後蒼,漢宣帝時兩人均立為博士。戴德曾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大德禮記》八十五篇,開創“大戴學”,世稱“大德”,戴德任信都王劉器大傅,又稱“大傅禮”。戴聖,世稱“小戴”,他又選集古代有關禮儀等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於虎”、“教學相長”等即選自《禮記》。為頌揚威德、戴聖文章道德風範,故戴姓正門題“注禮名家”。

代姓宗祠楹聯

  • 四言聯
席傳易學;業擅禮經。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鄞縣人戴圭,字秉誠,人稱野橋先生,潛心研究《易》學,並身體力行。常對人説:“學習要謹慎地獨立思考,以誠意來修身養性,不怨天,不尤人,時間長了就會與天合為一體。”著有《易經大旨》、《四書要略》等。下聯典指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戴德、“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叔侄。梁人,同向後蒼學《禮》。戴德字延君,任信郡王太傅,宣帝時被立為博士,稱“大戴”,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戴聖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為博士,參加石渠閣儀,稱“小戴”,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
逸情霞舉;峻節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指南朝宋學者戴顒,字仲若,有高名,與兄長戴勃一起先後隱居桐廬、吳中,二人都善於作畫、鼓琴。後到吳下,當地士人早就聽説他的高名,於是集資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種樹、開澗。他在那裏著述,永初、元嘉年間,朝廷多次徵召,他者不去,著有《逍遙論》,又為《禮記·中庸》篇作注。“霞舉”,比喻高遠。下聯典指東晉學者、畫家、雕塑藝術家戴逵(?-396),字安道,戴顒的父親,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人。曾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説,著《釋疑論》,與名僧慧遠等反覆辯論。精雕塑和繪畫,善畫山水、人物、走獸,也畫宗教畫,並雕佛像;曾為稽山陰靈寶寺做木雕無量壽佛及脅侍菩薩,隱於幕後,聽取意見,反覆修改,三年始成。又為瓦棺寺塑《五經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南齊謝赫有“情韻綿密,風趣巧發”的評價。太宰武陵王晞聞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對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後徙居會稽之剡縣。逵性高潔,以禮度自處。武帝時累徵不就。太地中病卒。
九靈隱士;五女疏裳。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戴良,屢徵不仕,居九靈山下,自號“九靈山人”。下聯典指漢·戴良,嫁五女惟賢是與,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遺之。
破琴示節;學禮刪文。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戴逵,性高潔,能鼓琴。太宰武陵王使人召之,逵破琴,誓不為王門伶人。下聯典指漢·戴德、戴聖兩叔侄事典。
  • 五言聯
一經傳舊德;五世振儒風。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經學家戴憑,字次仲,平輿人事典。下聯典指唐代名人戴元益,桐城人。五世同居,皆有名,鹹通中詔旌其門。
過石奇不盡;出林香更浮。
——戴公懷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戴公懷《排律·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監趙婺州齊處州》詩句聯。全詩為:“今日永嘉守,復追山水遊。因尋莽蒼野,遂得軒轅丘。訪古事難究,覽新情屢周。溪垂綠筱暗,巖度白雲幽。過石奇不盡,出林香更浮。憑高擁虎節,搏險窺龍湫。淙潈瀉三四,奔騰千萬秋。寒驚殷雷動,暑駭繁霜流。沫濺羣鳥外,光搖數峯頭。叢崖散滴瀝,近谷藏颼飀。況此特形勝,自餘非等儔。靈光掩五嶽,仙氣均十洲。書以謝羣彥,永將敍徽猷。當思共攀陟,東南看鬥牛。”
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
——戴表元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代詩人戴表元《五律·苕溪》詩之頸聯。全詩為:“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漁罾掛棕樹,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間無限事,不厭是桑麻。”戴表元,字帥初,奉化人。曾任信州教授。其文清深雅潔,名重東南。
經傳大小戴;名與斗山齊。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西漢經學家戴德,字延君,梁郡人事典。
  • 七言聯
簾外微風斜燕影;水邊疏竹近人家。
——戴熙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為清代畫家戴熙(1801-1860)自題聯。戴熙,字鹿牀,號醇士,錢塘人。道光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詩書畫並有名於時,畫尤入神品,著有《畫絮》。贈尚書銜,諡文節。
  • 十言及以上
解經不窮,榮向金門累席;過目成誦,歡從玉殿傳臚。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經學家戴憑,字次仲,平輿人事典。下聯典指明代編修戴大賓的事典。戴大賓,字賓仲,莆田人。正德中廷對第三。傳臚:本指替皇帝的傳言。明代稱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
堂構起萍鄉,念先人注禮刪經,家學宏垂曲則;山川恢廟貌,願後裔秋霜春露,德謦永薦烝嘗。
——戴衢亭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萍鄉市鳳凰街戴氏宗祠聯。
敦倫敦厚敦尚,萬古綱維,溯閥閲名家,原為敦禮之祖;
敍穆敍昭敍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敍份為宗。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績溪縣戴川戴氏“敦敍堂”聯。

代姓祭祖

河南商丘代氏祭祖
三陵台是最近商丘開發的一處景點,戴氏之後可以去看看。三陵台坐落在商丘市梁園區王樓鄉境內,位於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處。因戴、武、宣三公王陵並峙,故名三陵台。 三陵台三座陵墓突起的頂部並峙,像三座駝峯。墓區裏的400多棵古柏蒼勁挺拔,疏密有致。三陵前各有一碑。戴氏宗親曾在此舉辦一場盛大的祭祖活動,有興趣可以打聽打聽。不過此地偏僻,景點也在開發中。2011年4月15日,商丘市第一高級中學的高二年級學生步行至此拉練,算是又添了點名氣。當日雖身為戴氏之後,本人並未感觸太深,只覺應做一個明德正行的人,不為祖宗抹黑。

代姓姓氏名人

演員。
戴嵩
唐朝畫家,擅畫田家、山原之景,寫山澤水牛尤為著名,與韓 畫馬齊名,世稱“韓馬戴牛”。
戴震
安徽省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説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進
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逵
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説,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德、戴聖
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孫。戴聖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聖二人為西漢時梁(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顯赫。戴德、戴聖是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
戴笠
浙江省江山人,黃埔軍校肄業,軍統特務頭子,1946年3月因飛機失事而亡,時人有“雨農(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説。
戴名世
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復古
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省)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表元
奉化(今屬浙江省)人,元代文學家,其文章高雅,時稱“東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第元
大庾(今江西省大餘)人,乾隆進士,與弟均元、長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繼入翰林,時稱“西江四戴”。
戴望舒
浙江杭縣人,現代詩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詩集有《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戴季陶
浙江省吳興人,出生於四川廣漢,曾任國民黨宣傳部長,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
戴安瀾
號海鷗,安徽省人,抗日名將,曾任國民黨旅長、師長。先後參加過台兒莊、武漢、崑崙關等戰役。
戴克敏
湖北省黃安人。紅軍高級將領,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第七軍第11軍31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75師政治委員等職。
代鋒
1966年7月生,湖北隨州人,中共黨員。大專文化,襄樊市樊城區清河口辦事處主任、黨委副書記。摘自《世界人物辭海》網絡版第三版。
代家富
1966年10月生,湖北宜城人,初中文化,湖北省宜城市劉猴鎮前程村治調主任。摘自《世界人物辭海》網絡版第三版。
代洪慎
1949年11月生,山東青島人,青島市第十五中學一級教師。系無錫集郵研究會會員。摘自《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網絡版第十版。
代汝寬
1934年10月生,雲南普洱人,中共黨員,中國工商銀行雲南省普洱縣支行總會計,高級會計師,雲南省金融會計學會理事,普洱縣合訂協會理事,普洱縣珠算協會副會長。摘自《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網絡版第十版。
代路
1940年生,山東濟南人。劇作家。原名戴文迎。1958年參加工作,1960年開始從事話劇藝術。歷任演員、導演、編劇。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青島市文聯副主席、青島戲劇家協會主席、青島話劇院黨總支書記、一級編劇。摘自《世界藝術家名人》。
代文國
男,1940年3月生,重慶綦江人。高級經濟師。中共黨員。
代志平
1957年3月生,四川嶽池人。1980年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醫療系。1993年畢業於四川省衞生幹部管理學院醫療系四川省嶽池縣中醫院院長、副主任醫師,嶽池縣政協委員、四川省中醫學會會員、廣安市中醫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