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今之教者

鎖定
《今之教者》是戰國戴聖(漢)王學典創作的一篇文章,出自禮記。
作品名稱
今之教者
作    者
戴聖(漢) 王學典
創作年代
戰國時代
作品出處
禮記
文學體裁
古詩詞

今之教者作品觀點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治弊端 。

今之教者作品原文

今之教者(1)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2),多其訊言(3),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4)。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5),其求之也佛(6)。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7),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8)。教之不刑(9),其此之由乎! [1] 

今之教者作品註釋

⑴該文選自《學記》。
⑵呻: 誦讀。佔:同“苫”,竹簡。畢:竹簡。佔畢:這裏指課本。
⑶訊:告知。多其訊言:一味灌輸知識。
(4) 及:急於,追求。數:同“速”。安:適應。
⑸悖:違背。
(6)佛:同“拂”,違背。
(7)隱:感到沈苦。疾:怨恨。
(8)去:忘記,忘掉。
(9)刑:成,成功

今之教者作品譯文

如今教書的人,只知道唸誦書本,一味進行知識灌輸,急於追求快速進步,不顧學生能否適應。結果使學生學習沒有誠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對學生的教育違背了規律,達不到教育的要求。像這樣,學生便對學習感到痛苦,並厭惡老師,對學習的困難感到畏懼,不懂得學習的好處。他們雖然勉強完成了學業但學到的東西很快就忘了。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這裏吧! [1] 

今之教者作品讀解

當然也有不變的。比如這裏説到的教學當中的急於求成,照本宣科,不論對象情況一律“填鴨”,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等情形並沒有隨着時間的改變而變好或者變壞。
作為專搞教育的人,當然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引以為戒,改進教育方法。不過,任何時代都有高明的教師和平庸的教師,有聰明學生和愚笨學生。十個指頭不一般長,這大概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這樣來看問題,現實的態度是:對症下藥。 [2] 

今之教者作品出處

《今之教者》出自《禮記 [1]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説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敍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