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書籍

(中國文學詞語)

鎖定
書籍(英文:Book;拼音:shū jí;注音:ㄕㄨ ㄐㄧˊ)是指裝訂成冊的圖書和文字,在狹義上的理解是帶有文字和圖像、紙張的集合。中國古代紙張推廣前,書籍多用以火焙乾的子編成。
中文名
書籍
外文名
Book(英語
拼    音
shū jí
注    音
ㄕㄨ ㄐㄧˊ
同義詞
冊本、書本、竹帛竹素
日    譯
図書
法    譯
Livres
德    譯
Bücher
泰    譯
書籍廣義
一切傳播信息的媒體

書籍詞語概念

書籍基本解釋

書籍 書籍
[books] 裝訂成冊的著作的總稱。
軍事書籍。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1] 

書籍引證解釋

1、謂校定簡冊
後漢書·馬融傳》:“職在書籍,謹依舊文,重述蒐狩之義,作頌一篇。”
2、泛指一般圖書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蔡邕﹞聞 粲 在門,倒屣迎之。粲 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 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宋·蘇軾《論高麗進奉狀》:“使者所至,圖畫山川,購買書籍。”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六·焦桂花》:“曹升六 舍人,曾於內庫檢視書籍。”
冰心超人》:“他略略的點一點頭,便回身去收拾他的書籍。”
3、謂登記户籍
《南齊書·虞玩之傳》:“ 孝建元年書籍,眾巧之所始也。”
4、書於簡冊:謂有記載
白居易與楊虞卿書》:“僕以為書籍以來,未有此事。”
5、文書、詔命典策等
蘇軾《萬石君羅文傳》:“中書舍人羅文 ,久典書籍,助成文治,厥功茂焉。” [1] 

書籍基本含義

書籍內容簡介

1、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書 圖書
在中國原指典籍,圖書包括書籍、畫冊、圖片等出版物。
書籍是用文字、圖畫和其他符號,在一定材料上記錄各種知識,清楚地表達思想,並且制裝成卷冊的著作物,為傳播各種知識和思想,積累人類文化的重要工具。隨着歷史的發展,它在書寫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裝幀形式,以及形態方面,也在不斷變化與變更。

書籍發展起源

1、概述
書籍,電子書籍 書籍,電子書籍
書籍的歷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着緊密的聯繫。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卷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2、簡策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出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説:“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3、帛書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秋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出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出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4、卷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軸。公元10世紀,中國出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卷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產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向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了書籍的生產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了書籍的生產進程,為歐洲國家所普遍採用。15~16世紀,製造了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了袖珍本的書籍。
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出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了紙的生產,併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出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
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台印刷機的出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產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書籍歷史進程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制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家的法律、歷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只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谷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才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脱了紙張的侷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向。
人們能夠了解中國三千多年前的奴隸社會狀況,知道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情形,讀到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這一切,都有賴於古代的書籍。
中國最早的書籍,出現於商代,是用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合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面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簡上通常只寫一行字,如果寫錯了,就用小刀颳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中提到的“韋編三絕”,説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為經常閲讀《易經》,把編簡的皮條都磨斷了三次。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表示書的數量的“冊”字,便是一個象形字,很像繩子把一根根簡編連起來的樣子。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東漢又出現了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晉朝,紙書完全取代了竹木簡書和帛書。

書籍書籍作用

書籍,專業工具書籍 書籍,專業工具書籍
從書籍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我們瞭解,書籍逐漸的發展到輕便、歷久,易於記載、複製文字和圖畫的材料上,通過不斷完善的技術方法,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流傳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闡述、貯存與傳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書籍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跨入20世紀,書籍已成為傳播知識、科學技術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隨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信息手段,除了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

書籍古代書籍代稱

  • 青簡韋編青編古代沒有紙時,把字寫在竹簡上,用皮繩把竹簡編綴起來,故稱書籍為“青簡”“韋編”。“韋”就是用來編扎竹簡的皮繩。“青編”即“青絲編”,以青絲編結,用來記事,因而古代記事書籍常以“青編”代稱。
  • 芸帙芸編芸籤有了紙以後,人們為了防止蟲對書的咬噬,常在書裏放“芸香”,後人便用“芸帙”“芸編”“芸籤”等代稱書籍。
  • 縹緗緗帙緗縹縹帙“縹”是青白色絲織物,“緗”是淺黃色的絲織物,古人常用這兩種絲織物作書籍的封皮、封套,“縹緗”等遂成為古代書籍的代稱。
  • 墳典墳籍傳説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墳五典”“九丘八索”。“墳典”是“三墳五典”的簡稱,“三墳五典”“九丘八索”有時用來泛指古代典籍,而“墳典”“墳籍”則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稱。
  • 二酉代指豐富的藏書。“二酉“原系湖南境內的大酉山、小酉山。相傳小酉山石穴中藏書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後則用以代指豐富的藏書。

書籍相關名言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宋真宗《勵學篇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高爾基
僅次於選擇益友,就是選擇好書。
——考爾德
●閲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閲讀的書,比不閲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
——菲爾丁
●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優婉的安慰者。
——伊薩克·巴羅
●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裏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
——高爾基《論青年》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
——蒲松齡:《阿寶
●殺人只是殺死了一個理性的動物,破壞了一個上帝的象;而禁止好書則是扼殺了理性本身,破壞了瞳仁中的上帝聖像
——密爾頓《論出版自由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閲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張潮
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觀書
——蘇軾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
●如果你想從閲讀中獲得值得你永遠銘記在心的知識,你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研讀那些無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們的作品,不斷從他們那裏取得養料。
——塞涅卡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倘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的書怕要絕無,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魯迅
●和書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嘆氣。
●我撲在書籍上,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一樣。
——高爾基
●讀一部書有兩個動機:一個是你喜愛它,另一個是你可以誇耀它。
——羅素
●好書讀得越多越讓人感到無知。
——蕭伯納
●讀傑出的書籍,有如和過去最傑出的人物促膝交談。
——笛卡爾
●養成閲讀的習慣等於為自己築起一個避難所,幾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災難。
——毛姆
●拜讀名家大作,可造就雄辯之才。
——伏爾泰
●讀書讀得太多,反而會造成一些自以為是的無知之徒。
——盧稜
●閲讀所有的優秀名著就像與過去時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進行交談。而且是一種經過精心準備的談話。這些偉人在談話中向我們展示的不是別的,那都是他們思想中的精華。
——笛卡爾
●學會讀書,便是點燃火炬;每個字的每個音節都將發射火星。
——雨果
●兩個人如果讀過同一本書,他們之間就有了一條紐帶。
——愛默生
●熱愛書籍吧!書籍是知識的源泉,只有書籍才能解救人類,只有知識才能使我們變成精神上堅強的、真正的、有理性的人。唯有這種人能真誠地熱愛人,尊重人的勞動,衷心地讚賞人類永不停息的偉大勞動所創造的最美好的成果。
——高爾基
●我們讀書越多,就越發現我們是無知的。
——雪萊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才。
——培根
●如果你遇到一個具有才華的人,應當問他讀的是什麼書。
——愛默生
●謹防專攻一書的人。
——迪斯雷利·伊薩克
●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談使人清醒。
●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
——培根
●當我們讀書太快活太慢時,我們什麼也不能理解。
——帕斯卡
●徹底消化幾本書,強如把幾百本書放在嘴裏不嚥下去。
——奧斯本
●一個人只應該讀自己想讀的書,如果把讀書當作一個任務那就收效甚微。
●我讀書奉行九個字:就是“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冰心
●虛弱者無力承受他們在書中讀到的傑出見解,因為那隻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犯錯誤的機會。
●蹩腳的旅行者只知道“到此一遊”,蹩腳的讀者只知道書的結局。
——A. W.科爾頓
●看書和學習是思想的經常營養,是思想的無窮髮展。
——岡察洛夫
●濃厚的智力、興趣、氣氛促使他們去閲讀,而閲讀是使他們學習得好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
●一位哲學家説過:“沒有書籍的人家,如同沒有主人。”精讀一本書如同一本萬利,使你立於不敗之地。
●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
——培根
●書本應該依據科學,而不是讓科學去依據書本。
——培根
●生在現今的時代,才拿着古書是完全沒有用處的。
——魯迅
●讀書讀得太多,反而會造成一些自以為是的無知的人。
——盧稜
●讀一本好書,會使你更加堅強,更加聰明,更加坦然。
——蘇德拉勃卡恩
●讀書力求三性:韌性、記性、悟性。有韌性沒有記性,讀了白讀;有記性沒有悟性,書是死書。三性具備,堪稱知識富翁。
——魏明倫
●讀書對於我來説是驅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沒有一種苦惱是讀書所不能驅散的。
●讀書可啓發心靈,就像運動有助身體健康。
——斯帝勒
●和書的緣分就像談戀愛,越是遭到砍伐殺戮,越是生長得瘋狂,熱烈。
——舒婷
●讀書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穫更豐滿。
——臧克家
●書籍,是愛的家園,心靈的憩園,美的方舟。
——劉振凱
●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而應推敲細思。
——培根
●一個人如果他不知道學習的重要,他永遠也不會變得聰明。
——毛澤東
●一小時的閲讀,不會因毫無所獲而令你傷心。
●我要做的是叫我的願望符合事實,而不是試圖讓事實與我的願望調和。
——赫胥黎
●讀書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書中重新發現生活,更準確地理解生活的藝術。
——莫洛亞
●讀了好書之後,應當從中得到希望、勇氣和喜悦,開闊視野。
——池田大作
●閲讀不過是給大腦提供知識材料,只有經過思考,這些知識才有可能變為自己的思想。
——洛克
●有些人讀書為了思考——這是少數人;有些人為了寫作——這很普遍;有些人為了談論——這是絕大多數人。
——C.C.科爾頓
●生在現今的時代,捧着古書是完全沒有用處的。
——魯迅
●讀書要四到:一是眼到,二是口到,三是心到,四是手到。
——胡適
●有能力而不願讀好書的人和文盲沒有兩樣。
●讀書要從薄到厚,在從厚到薄。
——華羅庚
●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
——吳晗
●所謂經典作品,是那些每一個人都希望已經讀過、但無一人想讀的作品。
——馬克·吐温
●應當首先竭力閲讀和了解各個時代和各個民族的最優秀作家的書。
——列夫·托爾斯泰
●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讀的,一類是瀏覽的。
——梁啓超
讀死書是沒有用的,要知道怎樣用眼睛去觀察,用腦子區思想才行。
——茅盾
●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
——梁啓超
●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同時也不能有什麼鑑別力
——赫爾芩
●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裏,不讀書就完全不可能瞭解人。
——高爾基
●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
●各種蠢事,在每天閲讀好書的影響下,彷彿烤在火上一樣漸漸融化。
——雨果
●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
——高爾基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靈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
——高爾基
●在所閲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
——愛因斯坦
●在經驗的指導下讀書,價值要大得多,因為經驗是他們的老師的導師。
●教育!科學!學會讀書,便是點燃火炬;每個字的每個音節都發射火星。
——雨果
●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實際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魯迅
●人們對博覽羣書的人推崇備至;這一點足以被視為對文學的讚揚。
——愛默生
●要痊癒的病人不辭熱痛的針灸,要上進的讀者也決不怕要惡辣的書。
——魯迅
●一個人處在沉悶的時代,是容易喜歡看古書的,作為研究,看看也不要緊,不過深入之後,就容易受其浸潤,和現代離開。
——魯迅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而要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
——易卜生
●每天讀上五小時的書,人很快就會變得淵博起來。
——塞繆爾·約翰遜
●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
——梁實秋
●讀書是一種探險,如探新大陸,如徵新土壤。
——杜威
●讀書是靈魂的壯遊,隨時可發現名山巨川、古蹟名勝、深林幽谷、奇花異卉。
——法郎士
●光讀書不思考也許能使平庸之輩知識豐富,但它決不能使他們頭腦清醒。
——約·諾里斯
●兩個人如果讀過同一本書,他們之間就有一條紐帶。
——愛默生
●讀書是至樂的事。
——林語堂
●知識無涯,而生命有限。既要博古,又要通今,時間實在不夠用。所以,用功讀書開始要早。青年不努力,更待何時?
——梁實秋
●愛看書的青年,也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
——魯迅
●我撲在書籍上,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一樣。
——高爾基
●應做的功課已完而有餘暇,大可以看看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毫無相干的,也要泛覽。
——魯迅
●倘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的書怕要絕無,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魯迅
●行萬里路,究不若讀萬卷書之重要。
——梁實秋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
——郭沫若
●人做了書的奴隸, 便把活人帶死了……把書作為人的工具,則書本上的知識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了。
——華羅庚
●書籍浩如煙海,人的精力有限, 所以會讀不可能也無此必要,但是選讀又常常感到無所適從。
——張廣厚
●再沒有比讀書更廉價的娛樂,更持久的滿足了。
——蒙台
●別忘記,讀書是取得多方面知識的最重要手段。
——赫爾芩
●學會讀書,便是點燃火炬;每個詞的每個音節都發射火星。
——雨果
●讀書無嗜好,就不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羣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後深,博然後專。
——魯迅
●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時間過得越長,情誼也就越深厚。
——臧克家
●不習慣讀書進修的人,常會自滿於現狀,覺得再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學習,於是他們不進則退。
——羅蘭
●不盡讀天下之書,不能相天下之士。
——湯顯祖
●不讀書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殘缺的家庭。
●觀書亦須從頭循序而進,可以淺深難易有所取捨,自然意味詳密。
——朱熹
●買書沒有讀書難,讀書沒有消化難。
——奧斯勒
●正確的略讀可使人用很少的時間接觸大量的文獻,並挑選出有特別意義的部分。
●多讀書,多學習,多求經驗,就是前途的保障。
——羅蘭
●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地,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
——亞里斯提卜
韜略終須建新國,奮飛還得讀良書。
——郭沫若
●感謝上帝,阿基里斯和唐吉訶德已經足夠有名,這使我們得以免除閲讀荷馬和塞萬提斯原著的勞苦。
——朱爾·勒納爾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翁森
●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伏爾泰
●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鄧拓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魯巴金
●讀書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門科學。
——普希金
●讀書須達到四項目的之一,四項目的是:一知識,二信仰,三便利,四快樂。
——德哈姆
讀書須是遍佈周滿。某嘗以為寧詳毋略,寧不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
——朱熹
●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
——高爾基
●讀死書會變成書呆子甚至於成為書櫥。
——魯迅
●誰都不會死讀一本書。每個人都從書中研究自己,不是發展自己就是控制自己。
●課外閲讀,用形象的話來説,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閲讀,就既沒有帆,也沒有風。
——蘇霍姆林斯基
●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鄭成功
●學會讀書,便是點燃火炬;每個字的每個音節都發射火星。
——雨果
●學問是光明,矇昧是黑暗。唸書吧!
——契訶夫
●不讀書的人,不光人要變得淺薄,也將被社會的前進步伐所拋棄。
——池田大作
●一個人想聰明,得多唸書,正派的書固然好,壞的魔道書也好,唸的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書都念過,才能找到好書……
——高爾基
●我讀書總是以少為貴,人不貪學。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
——徐特立
●看書的目的,在把書變成我所有。
——謝覺哉
●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復孜孜,書我不相屬。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僕,泥沙悉淘汰,所取惟珠玉。
——葉聖陶
●在你閲讀的書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
——愛因斯坦
●讀書不光能補充知識,還可以通過書籍,使作者與讀者在對話中,產生生命的共鳴,共同塑造人生。
——池田大作
●我讀書的辦法總是以“定量”、“有恆”為主。不切實際地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忘記。
——徐特立
●讀死書是害己,一開口就害人。
——魯迅
●讀書不可以強讀,強讀必無效,反而有害,這是讀書之第一義。
——林語堂
●我們和十個人相交,未必有兩三位可以成為朋友;從書中所得到的友誼温情,比例卻比較高。
——李霽野
●讀思想的書如聽訟,要讀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讀文藝的書如喝酒,要讀者去辨別味道的清濁。
——周作人
●“必讀書要多,案頭書要少。”我以為案頭只能擺兩本書,一本是精讀的;另一本是泛讀的,作為調劑。
——夏承燾
●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
——梁實秋
●用心念書,是為了避免成為不中用的人。
——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讀書有時會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義,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高爾基
●儘管少讀那麼多書,但省下來的時間又在哪裏呢?
●讀書——對於一個有文化教養的人,是種高尚的享受;……書籍應該使我們這些勞碌終生的人感到慰籍。
——高爾基
●閲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
——培根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3] 
——培根
●在讀某些書時,我們的腦海主要為作者的思想所佔據;而再讀另一些書時,我們卻沉浸在自己的思想裏。
——愛倫堡
●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
——高爾基
●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户。
●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面。
——歌德
●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羅曼·羅蘭
●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愛好讀書,就能把無聊的時刻變成喜悦的時刻。
——孟德斯鳩
●光明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
——奧斯特洛夫斯基
●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2] 
——孟德斯鳩
●讀書足以恬情,足以博採,足以長才。
——培根
●讀一切深邃的書都應該如是:第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第二,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評。
——郭沫若
●我從未知道過有什麼苦惱是不能為一小時的讀書所排遣的。
——孟德斯鳩
●讀書造成充實的人,會議造成未能覺悟的人,寫作造成正確的人。
——培根
●把一頁書好好地消化,勝過匆忙地閲讀一本書。
——考爾德
●只有愚昧無知的人才會隨便讀到一部作品就全盤接受,因為他頭腦空空,裝得下許多東西。
——巴金
●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
——黃庭堅
●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是感到自己知識的貧乏。
——馬克思
●讀書對於智慧,也像體操對於身體一樣。
——愛迪生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
●不讀書就沒有真正的學問,沒有也不可能有欣賞能力、文采和廣博的學問。
——赫爾芩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劉向
魯迅 魯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