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與自然

(2000年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人與自然》是2000年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文名
人與自然
出版時間
2000年1月1日
出版社
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
定    價
69 元
開    本
16 開
國際標準書號
781008720

目錄

人與自然簡介

本書提要
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與中央電視台“人與自然”欄目聯合推出《人與自然》一書,以人類紀元晉千為時代景,以人與自然關係為基本視角,以人類文化演進為思想主線,生動描述、全景展現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壯麗畫卷,闡釋了自然、人文、科學三位一體、協調互動、生態共榮、和諧發展的新文化觀,探索性地提出了人類未來發展的幾條可能之路。作者以獨到的視野引領讀者從遠古荒蠻的天地之初步入科技之光燭照的現代文明,從自然退隱的破損世界步入文化新世紀陽光輝映的人類綠色通道。本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十章,章目如下:
  1. 天地之初——自然的演進和生命的誕生;
  2. 崛起的文明——人類起源的文化透視;
  3. 歌者的樂園——中國文化的自然主義精神;
  4. 自然的退隱——科學革命與世界圖景的誕生;
  5. 理性的狂歡——技術革命與技術世界的形成;
  6. 破損的世界——現代文明的陰影;
  7. 文化新世紀——生態文化的理論闡釋;
  8. 源頭活水——資源、環境和人類的再生之路;
  9. 點亮心燈——智能社會的形態描述;
十、春風吹又生——通向21世紀的綠色道路。
説明:本書各章有結構性聯繫,但每章內容有相對獨立性,為讀者閲讀便利,每章圖例序號單獨排列。

人與自然圖書目錄

上卷
天地之初——自然的演進和生命的誕生
引言
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
人類的家園——地球
地球的家族——太陽系
太陽家族所屬的部落——銀河系
宇宙結構的起源
詩人的宇宙之歌
世界走向混亂還是走向秩序
宇宙始於火還是始於冰
進化發展還是循環
太陽和地球的形成
認識太陽系起源的困難
太陽系形成的過程
地球誕生之初
海陸構造的變遷
形態的經驗分析
動力的理論思考
海陸格局形成的過程
生命的誕生和進化
生命的奧秘
地球生命起源的兩難
地球生物的進化
自然地貌的演化
板塊的運動與造山
風與沙漠和黃土高原的形成
大川與峽谷和沖積平原的形成
土壤和植被的形成
地下寶藏的儲布
礦物和岩石
成礦的機制和過程
全球成礦概觀
地史重大事件之謎
大冰期之迷
生物大絕滅之謎
三大地史之謎的相關性
人類的終極悲劇和生命的意義
崛起的文明——人類起源的文化透視
引言
人不是天使
人是否為上帝的“使者
人是一種動物
人也算一種猿
自然界中人的位置
人也非野獸
跟猿別樣的質態
有人稱人是直立的“裸猿
人特有的適應手段
人特有的適應方式
人的孕育
虛妄的神造説
科學的人之由來觀
漫長的孕育過程
人類的遠祖
人的誕生
兩種質態的轉化
柏拉圖式人的出現
體毛的消失及其他
人的成長
多采的人類演化譜系圖
南猿(猿人)
直立人
化石智人
角色的轉換
原始文化的進程
一個實例的剖析——來自白蓮洞的遠古信息
中國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先民
時光倒流一萬年——澳大利亞土著生活的啓示
人類演化三軌道與“中石器革命”
現代火耕的折光映像
拯救自然也就是拯救人自身
歌者的樂園———中國文化的自然主義精神
引言
詩意的歌吟
自然出場
文化是以詩開篇的
原初之歌
離去之歌
師法天地
日月為易
觀物取象
天地之大德曰生
觸類而長之
天何言哉
唯天為大
東魯春風
絃歌不絕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道之為物
觀於天地
光與水的歌唱
天地有大美
竹下風流
越名教而任自然
揮麈清談
山水方滋
神與物遊
禪意盎然
佛祖拈花
有月落波心
平常心是道
詩禪相通
田園與林園
田園的主人
卜築因自然
林園無俗情
林園與家園
詩意的棲居
相適於道路
去蔽與虛無
大地之詩
讓歌者靜靜地言説
生命的輝光
中卷
自然的退隱——科學革命與世界圖景的誕生
引言
科學革命與自然概念的轉變
追思自然
希臘人的“自然概念
科學革命與自然概念的轉變
自然的數學化與世界圖景的誕生
數學化與圖景化
希臘背景
伽利略
笛卡爾
當代科學
宇宙的空間化與世界圖景的誕生
宇宙(Cosmos)
處所(Topos)
從封閉宇宙到無限世界
自然的去魅與退隱
理性的狂歡——技術革命與技術世界的形成
引言
科學、技術、人與自然
從科學革命到技術革命、產業革命
科學技術活動中心的轉移
技術文明的興起
工場手工業時代的技術
蒸汽動力技術革命
機械化生產體系
技術進步的連鎖反應
理性時代
歐洲大陸的工業化
自然科學的新進展
電力技術革命與電氣化
鋼鐵技術與新動力機械
工業化向美洲亞洲的擴展
20世紀的新技術革命
20世紀的物理學革命
互換式生產方式與管理科學化
電子技術的早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新技術
戰後的新技術革命
自動化技術的進展
從微觀到宏觀
工業化道路的選擇
工業化的發展階段
工業化的模式
工業化發展的不平衡性與南北差距
欠發達國家工業化戰略的選擇
對中國早期工業化的反思
建設—個持續發展的社會
破損的世界——現代文明的陰影
引言
世界文明的反思
反思的起點
世界文明的反思
跨學科的新視角和評估準則
工業文明的弊端
工業文明的實質
現代工業文明的弊端
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
蘑菇雲和現代科技文明
原子彈的幽靈
核冬天理論和防止科技文明成果的濫用
科技文明觀和科學家的責任
全球問題和文明的陰影
全球問題的發現
文明的陰影
防止世界破損和消除文明陰影
文明陰影下的大自然
工業文明張揚的負面
温室效應與全球的環境問題
大自然的報復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新走向
文明永生陰影長存
新科技文明的副作用
高科技文明鏈和21世紀的新文明
未來的基因文明
迎接未來的挑戰
下卷
文化新世紀——生態文化的理論闡釋
引言
讓歷史告訴未來
自然的創造從自然到歷史
上帝的創造從神到人
人類的創造從文化到文明
文明是一個歷史過程
傳統文明從繁榮走向衰落
從傳統文明到生態文化
環境問題文化上的熵污染
熵污染傳統文化的代價
環境壓力導致新的文化選擇
生態文化人與自然矛盾的解決
生態文化精神層次的選擇
生態哲學生態意識與生態思維
科學和教育生態化
生態文學藝術
生態道德
生態神學神學立場轉變
生態文化制度層次的選擇
從“公有地悲劇”到完善社會結構
生態運動的興起
政府參與環境保護制度化
全球化建立新的夥伴共同體
生態文化物質層次的選擇
學習自然界的智慧創造無廢料生產
應用生態技術創造生態產業
走向新的太陽能時代
簡樸的生活人類新的消費文化
生態文化人類文化發展的新階段
自然文化:漁獵業太古代社會文化
人文文化:農業第一次產業革命
科學文化:工業化第二次產業革命
生態文化:生態產業第三次產業革命
簡短的結論:生態文化是人類走向未來的選擇
源頭活水——資源環境和人類的再生之路
引言
食物安全和預警系統
民以食為天:食物安全是人類健康的保障
土地承載力:合理開發資源是確保食物安全的基礎
靈敏的信號:食物安全的預警系統和政策選擇
清潔生產和綠色食品
正本清源:清潔生產的新觀念
返璞歸真:人類追求綠色食品
結構調整和資源配置
一線曙光:農業增長的結構啓動和優化結構的巨大潛力
晨曦中的道路:結構調整的目標選擇
陽光下的燦爛:合理配置資源的未來希望
能量投入和生產能力
百川歸海:不斷增加的能量投入
煉獄之火:科學技術的希望之光
資源耗費和資源管理
眾人“使”柴:人均資源緊缺的巨大壓力
責無旁貸:留下後代必需的資源
生態平衡和環境工程
生態失衡:農業發展對環境的沉重壓力
煉石補天:建設農業生態環境工程
區域控制和持續發展
八仙過海:東、中、西部的前進步伐
殊途同歸:分區指導下的協調發展
點亮心燈——智能社會的形態描述
引言
能量的法力:呼喚工業社會
能量革命:導致工業革命
工業社會:高能社會
高能結構:高熵社會
信息高速公路:究竟通向何方
信息革命:走向信息時代
信息社會:一個過渡階段
網絡結構:虛擬社會
智能的崛起:掀起智能革命
人工智能:是噩夢還是美夢
軟件危機:革命的前夜
智能核爆炸:三股洪流的匯合
智能的奇蹟:創造智能社會
社會智能化
人機競爭
高智能結構
智能的驅動:形成智能經濟
智能價值
智能生產力
智能產業
智能的光輝:邁向新紀元
智能時代
智能哲學
智慧文明
春風吹又生——通向21世紀的綠色道路
引言
選擇綠色目標
嚴峻的現實
唯一的選擇
堅持公平原則
當代人之間的公平問題
代與代之間的公平問題
綠色道路與紅色追求的一致性
更新基本觀念
把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有機協調起來
把長遠利益置於眼前利益之上
把全球問題置於局部問題之上
有效扼制戰爭
戰爭的威脅
重新認識戰爭
建立生態產業
生態農業
生態工業
綠色三產
發展綠色科技
科技的綠色導向
大力發展綠色科技
加強環境戰略研究
超越傳統體制
超越傳統的經濟體制
超越傳統的政治體制
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加快人口革命
控制人口數量
提高人口質量
加強環境教育
提倡節儉精神
當代的社會病
新的價值觀
過渡到一個節儉的社會
抓緊歷史大調整
21世紀是大調整的世紀
大調整是全方位的和有步驟的
發達國家理應支付大調整所需的主要社會成本
發展中國家必須兼顧發展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