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機矛盾

鎖定
人機矛盾是指在科幻文學中所描寫的人類與智能機器之間的矛盾。這一主題或是元素廣泛的被用來表現對人性的探討和意識的探究。
中文名
人機矛盾
性    質
科學課題
適用範圍
人與機器人之間
探討內容
人性和意識的探究

人機矛盾主題產生

人機矛盾的主題並不是科幻小説天生的,它完全是現實科學技術發展的時代產物。19世紀末,各位幻想家在構想一種有智能的機器為人類服務的同時,並沒有想得更遠。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始有真正的能力去創造自己體力和腦力的衍生工具。20世紀上半葉開始,日新月異的科技成果被廣泛應用於戰爭,再加上連續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一部分小説家將自己對科技的懷疑和對社會的擔憂寫進了科幻小説
之前的機器人小説可稱為經典機械主義,最開始小説家們是將人類的物理功能剝離出來,然後是意識功能,最後發展為將靈魂與道德剝離出來。幻想家們試圖將擁有智能和靈魂的機器比作人類自己的鏡子,通過描寫雙方的矛盾,去探討有關人性和更深層次的東西。此時的小説可稱為後機械主義。人機矛盾的主題是反烏托邦主義的基礎。

人機矛盾影視作品

在很多科幻影視作品都有表現。如《黑客帝國》系列、手冢治虫遺作《大都會》等。

人機矛盾解決方法

計算機的定義問題
1936年英國科學家阿蘭·圖靈(Alan Turing)最早提出“通用可編程計算機”這一概念時,“computer”這個詞指的還是人——從事計算工作的人,而不是二十一世紀所説的“計算機”。圖靈構思的機器,可以代替人作這種工作——能夠計算任何可計算的問題。他的構思直到現在仍然是整個計算機科學的基礎。但是,圖靈未説明用什麼材料來製造這種機器。
圖靈的純概念機沒有導線,晶體管和邏輯門。實際上,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一個人——一個擁有無限長的紙張,一隻鉛筆和一本説明書的人。它能夠閲讀,改變符號,然後根據程序化規則,繼續處理下一個符號,並會以這種方式一直持續下去,直至沒有規則可以應用。
然而,大多數人見到的唯一計算機物種就是電子計算機——由真空管晶體管等構成,但這並非計算機的唯一可能形式。
生物計算機
生物有機體在數字指令下也可以完成複雜的物理過程。從根本上説,生化反應乃至整個有機體的運行,都是由指令支配,這些指令藴涵在基因組的核苷酸序列上。當把在細胞中處理DNA和 RNA的生物分子機器相比較時,就會發現二者的工作方式驚人的相似:這兩種系統都處理存儲於符號竄中的信息,都沿着符號串一步一步的運行,都根據一種特殊的規則修改或添加符號。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生物有機體也可以算的上是計算機的一種——生物計算機。(但對於現代唯一具有智能的人來説,對於他的研究的進展卻是相當的令人遺憾。由於種種的原因限制,對於人體尤其是大腦的研究進展相當的緩慢。很多情況下都需要通過動物體來進行推理而不能直接實驗於人體上。發發牢騷而已,題外話。)
儘管如此,基於生物分子製造的計算機仍然獲得了初步得發展。
不過在這裏首先有個誤區先向大家解釋一下:這種生物計算機在傳統的計算方面不一定有很強的功能。相比而言,天然分子計算機(如核糖體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只有每秒幾百次,而某些電子裝置的門開關操作可達到每秒幾十億次。
但是這些生物分子的確有其獨到之處:他們會講活細胞的語言。他們有這樣一種潛力,能運行於有機體中,並能以其它生物分子的形式,通過輸入輸出,與所處環境互動。
未來——融合之路
生物分子計算機把計算科學帶回了圖靈的原始構想。當分子生物學家開始揭示微型機器在活細胞內的運行時,計算機科學家才認識了類似於圖靈抽象計算概念的可以應用的系統。
生物分子計算機能夠存取其他生物分子編碼的數據,因此他能與生物系統完美的兼容,就好像他生來就在那裏一樣。
人機的融合是大勢所趨,或許我們應該討論的問題是:到底是人類獲得了進化?還是計算機獲得了進化?抑或二者發生了共生關係,而獲得了協同進化!

人機矛盾社會影響

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現代經濟尤其是製造業的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自動化水平越高,對工人的需求量就越小。用人去製造產品還是用能夠取代人的機器去製造產品,起決於使用那種生產方式的生產成本更低,對工人需要支付工資和付出管理資源,對機器只需要付購買、維護、損耗費用,但生產效率和質量可能會更高,一旦使用機器的成本低於使用工人的成本,工人就會被機器取代,面臨失業。
那麼是否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由於在製造業中大量採用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甚至是無人操作生產線,使得大批工人失業,而社會一時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這種失業率一旦過高就會造成這樣的局面,一方面大批的失業人員屬於低收入者,他們的購買能力很低,而更多的尚未失業的人因為擔心越來越高的自動化會導致自己也會失業,而大量存款以求安全,造成全社會的消費力下降,消費市場萎縮。這使得即使裝備了大量的先進生產設備,但由於消費市場的急劇萎縮,企業沒有足夠的市場也會出現生存危機,這樣可能會出現類似於1929-1933年的那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貧富不均的產力不均衡發展誘因
即使不會出現生產力相對過剩的問題(事實上我覺得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並不高),但也可能造成貧富不均的問題,這種現象我覺得在當今世界上是存在的,只是人們可能沒有注意到它,二十一世紀突然想到之所以會貧富不均是有兩種原因的一是財富分配不均,比如經常鬧的勞資矛盾,還有一種原因就是生產力的不均衡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受制於市場的發展,比如某地市場每天需要500只碗,那麼對生產力限制為:生產企業的日產碗總量為500只,假設有五家生產企業,採用工人手工製造的方法生產,每家企業的日產量為100只,那麼由於生產力均勻的分佈,使得財富的分配也交為均勻,假設每隻碗價值一元錢,則每家企業每天可以獲得100元的收入,但是如果此時其中甲企業,採用先進的機械製造法,每天可以生產300只碗,而且質量更好,那麼它將佔有60%的市場份額,另外四家企業只剩下40%的市場份額.這樣甲企業將獲得大量的財富,而這五四家家企業將只能獲得很少的收入,在甲企業裏工人和機器並不發生矛盾,機器並沒有搶走他們的飯碗,但是在另外四家企業裏,工人和甲企業裏的機器將是矛盾的,因為甲企業使用機器製造提高生產力,強佔了大量市場,而使得他們不得不裁員,面臨失業.不均衡的生產力決定不均衡的財富,(我還在想那四家家企業是否將採用更先進的生產設備,以提高產量和質量來互相競爭,那麼更多的工人是否將會被機器設備擠掉飯碗?),放眼世界,國際市場相當於那500只碗的市場,發達國家相當於那家日產300只碗的甲企業,眾多發展中國家相當於那四家日產碗只能是50只的企業,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力很弱,所以財富很少,發達國家生產力很強,擁有大量的財富.在發達國家內部,只要失業低,是不存在人機矛盾的,但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是存在這種矛盾的,矛盾也是可以得到調和和解決的,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如何將國際市場的容量增大,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