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京城

(范成大詩作)

鎖定
《京城》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出使金國途中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第一、二句寫京城建築的宏偉堅固;第三、四句指責統治者的昏庸無能。作者借寫京城雄偉卻落在異族之手一事,憤怒揭露了北宋統治者的腐朽懦弱。該詩寄慨深切,措詞憤懣,充分抒發了作者的愛國情懷。
作品名稱
京城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作    者
范成大
出    處
石湖居士詩集

京城作品原文

京城
倚天櫛櫛萬樓棚,聖代規模若化成
如許金湯尚資盜,古來李勣勝長城

京城註釋譯文

京城詞句註釋

①京城:北宋都城汴京。
②倚天:靠着天。形容極高。櫛櫛(zhì):形容排列整齊嚴密。李賀秦王飲酒》詩:“銀雲櫛櫛瑤殿明,宮門掌事很一更。”
③聖代:聖明時代,指北宋。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聖代即令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化成:化育成就。《易·恆下·彖曰》:“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④如許:如此,這般。金湯:金城湯池,指城池堅固。李商隱覽古》詩: “莫恃金湯忽太平”。資:資助,贈送。 [1] 
⑤李勣:唐朝初年大將,本姓徐,字懋功,佐唐太宗李世民定天下,賜姓李。太宗説他勝於長城。

京城白話譯文

京城的建築高大整齊又宏偉壯觀,這些都是北宋時期主持修建。
如此固若金湯的京城卻拱手而降,自古以來都是良將勝過長城。

京城創作背景

范成大於乾道六年(1170年)閏五月,出使金朝,沿途寫了七十二篇七言絕句和一卷日記《攬轡錄》,這首詩是其中第十二首。范成大行至汴梁,看到昔日繁華的北宋京都已經頹敗不堪時,心痛不已,遂作此詩。 [2] 

京城作品鑑賞

京城整體鑑賞

這首詩先舉出京城建築的宏偉堅固,城池規模的闊大悠久,因而慨嘆由於缺乏制勝克敵如李勣一樣的將帥,竟以大好城池,拱手贈給敵人。寄慨深切,措詞憤懣。範居大在詩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造成京都淪陷的根源固然罪在金兵的入侵;而更主要的是南宋當權者的腐敗無能。
“倚天櫛櫛萬樓棚,聖代規模若化成”,該詩第一、二句寫汴梁之景之宏大,但舊景雖在心情卻很悲痛,作者在《攬轡錄》中載:“過藥市橋街,蕃衍宅、龍德宮、擷芳、擷景二園,樓觀俱存;擷芳中喜春堂猶巋然,所謂八滴水閣者。使屬官吏望者,皆隕涕不自勝。” [3] 
“如許金湯尚資盜,古來李勣勝長城”,該詩第三、四句指責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至使奸臣當道,陷害忠良,靖康年間竟將汴京(今河南開封)這座固若金湯的偌大京城拱手讓給了金人,鑄成空前國恥。南遷後幾十年,朝廷不僅喪失了收復失地的能力,就是現存的城池,也岌岌可危,時時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因此,當時凡欲挽救危亡者都感到當務之急應該首先掃除蠹害,重用賢才,國家或許還有回生之力。但是,南宋統治者卻執迷不悟,仍然堅持執行“‘言和者昌,言戰者黜”’的投降政策。且不説抗金老將這時早已寥寥無幾,在位的個別老臣也沒有誰能受到如唐太宗對待李勣那樣的信任和重用。“如許金湯尚資盜”所表達的,正是詩人對統治者數十年來倒行逆施的強烈批判和諷刺。
詩人借用唐太宗李世民信任並重用大將李勣,使邊關安定、國勢強盛的歷史,對比今日的南宋王朝,其借古諷今的用意是很清楚的。同時也反映了范成大心緒的變化。他在使金途中剛剛進入金人佔領區時,有一種被朝廷委以重任的自豪感和以“天朝”為依靠的自信心。然而,隨着詩人北上,足跡深入滄陷區,這種以朝廷為倚靠的自信心就漸少漸消。代之而起的,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因擺脱了江南畸形繁華、歌舞昇平假象的矇蔽所產生的對南宋統治者的怨憤。 [2]  [3]  [1] 

京城名家點評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林巖《長城辭典》:作者借描寫京城的雄偉,如今卻落在金人手裏一事,憤怒揭露了北宋統治者對金投降、用人不當所造成的惡果,充分抒發了作者的愛國情懷。 [4] 

京城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年間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諡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詞,文賦也享有盛名。著作頗富,傳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存詩1900多首。 [5] 
參考資料
  • 1.    熊柏畦選注,宋八大家絕句選,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03月第1版,第167頁
  • 2.    湘潭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編,語言文學論集,湘潭大學學報編輯部,1985.12,第52頁
  • 3.    吳其付,宋雪茜,陳盈潔等著,宋代文豪與巴蜀旅遊,巴蜀書社,2007.10,第143頁
  • 4.    林巖主編,長城辭典,文匯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第435頁
  • 5.    夏徵農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7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