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交通信息

(在交通運輸領域內流通着可利用的信息)

鎖定
交通信息是指在交通運輸領域內流通着可利用的信息。人們對交通信息的認識還處在經驗水平上,遠遠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
中文名
交通信息
外文名
Traffic Information
內    容
交通管理信息等
特    點
信息來源廣等
類    型
視覺交通信息等
學    科
交通工程

目錄

交通信息概念

廣義地講,交通信息是指道路交通系統與環境交換的、系統內部要素之間交換的、要素自身處理加工的用於服務、影響、干預、引導、指揮交通行為的所有信息。狹義上,交通信息就是將某種現象或狀態的出現以物理量的形式體現的關於道路交通方面的信息。
從出行者的角度看,道路標誌標線、信號燈、車載導航設備、收音機交通廣‘播、超速行駛時車輛信息系統的提示音等,都是交通信息;從“交通人”角度,小學老師教導“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交通違章傷亡照片宣傳欄、交通違章後收到的罰單、警察的批評,也是交通信息;從交通系統角度看,道路交通量、平均乍速、違章行為、計算機交通數據庫的內容、交通控制和通信系統中處理和傳送的內容都是交通信息。如同信息在其他領域中一樣,人們對交通信息的認識還處在經驗水平上,遠遠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

交通信息組成

交通信息的基本特性就是向駕駛員提供足夠的信息以供決策,由下列一個或幾個部分組成(無須按下列順序):
(1)問題説明(事故、維修、施工等)。
(2)影響説明(延誤、嚴重擁擠等)。
(3)提醒某團體或個人注意的説明。
(4)行動説明(做什麼)。 [1] 

交通信息內容

所發佈的道路交通信息,要有利於駕駛員自身行為判斷和決策,為了避免過多的信息量所造成的干擾,對於發佈的信息內容以“正常默認”進行取捨,即對前方正常通行的點、線、區域不發佈信息。而一些固定的標誌,如道路的起止點、里程、時間等也沒有必要發佈(這些由道路標示牌顯示)。
(1)關聯的交通管理信息:如交通管制信息,部分道路在不同的時段實行不同的管制,這些信息對駕駛員非常重要,要及時大範圍發佈。例如在特定時段顯示“(前方)XX路西向單行”。
(2)停車場信息:及時發佈停車場信息,可以緩解車輛對道路的佔用,減輕道路交通壓力。
(3)路況信息:路況信息可以使駕駛員對未來的駕駛條件做好心理準備,減少交通意外發生。
(4)氣象信息:主要針對幹線或區域惡劣氣象的信息發佈,可以使駕駛員做好心理準備和出行決策,減少交通意外和減輕氣象惡劣區域的交通壓力。這類信息是輔助決策信息,如行車建議等。 [1] 

交通信息類型

(1)交通信息根據信息變動的頻率劃分為靜態交通信息和動態交通信息
①靜態交通信息是指交通系統中不隨時間變化的道路交通信息,主要包括道路網信息、交通管理設施信息等交通基礎設施信息,也包括機動車保有量、道路交通量等統計信息以及交通參與者出行規律在時間和空間上相對穩定的信息。
靜態交通信息主要指表示交通系統中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公路設施停車場分佈等常規組成部分的性能、特徵和指標的信息.這些信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道路網信息、交通管理沒施、交通管理者等交通基礎設施信息。靜態交通信息是由交通狀態、空間位置和環境3個屬性構成的。
②動態交通信息是指交通系統中隨時間和空間變化的道路交通流信息、交通控制狀態信息以及實時交通環境信息。
動態交通信息主要是指公路和城市道路上所有移動物體所具有的特定信息,這些信息根據實際交通狀況時刻變化。它是由交通狀態、空間位置、時間和環境4個屬性構成的。其主要包括網絡交通流狀態特徵信息(流量、速度、佔有率等)、交通緊急事故信息、環境狀況信息、交通動態控制管理信息等。或者説,動態交通信息是指實時道路交通流信息、交通控制狀態信息、實時交通環境信息等時空上相對變化的信息。因此,交通信息的檢測方式也可以分為兩種,即靜態交通信息檢測方式和動態交通信息檢測方式。
(2)交通信息按其產生的形式可分為原始型交通信息和加工型交通信息兩種。
①原始型交通信息:指直接發生在道路上及其周圍的彼此獨立的各種信息。包括交通現象信息和交通環境信息。
交通現象信息:通常把交通量、車速、車道佔有率、交通阻塞長度、車型、停車場使用狀況、交通事故、交通違章等稱為交通現象信息。
交通環境信息:主要包括公共交通組織狀況、道路地圖、道路構造、路面狀況、氣象、大氣污染、交通噪聲、災害、道路施工、交通狀況、集會、信號機工作狀況等。
②加工型交通信息:指原始型交通情報的相關性經合併加以處理的信息,主要包括車輛在路口等待時I瑚、區間旅行時間、停車次數、預測旅行時間、預測OD、一個信號週期內的交通量、年道佔有率、左右轉彎損失、交通容量、交通流形狀、事故信息等:
上述各類信息通過一定的檢測設備送入交通信息檢測系統,由該系統進行分類處理並存儲,形成交通信息數據庫,構成了交通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源。
(3)人接受信息的方式分類,人以其感知器官本能的獲取交通信息。一般來説。人具有味覺、嗅覺、聽覺、視覺和觸覺。
①視覺交通信息。是人接受交通信息的主要方式。眼睛擁有的視覺是人最重要的感知功能,從對人心理刺激角度看,視覺刺激最為強烈,它所接收fI'j能包無論從數量質量還是從速度廣度上都比人體其他感知器官要大得多。人的交通信息有80%址視覺信息,因此正常視覺是複雜交通行為(如駕駛車輛)的必備生理條件。視覺使人獲得了道路、車輛、交通標誌和信號、警察手勢、Internet交通信息、GPS定位等諸多信息。以顯示方式表達的交通那個信息應充分利用人的視覺感知特徵:
②聽覺交通信息:耳朵擁有的聽覺也是人的主要感知功能。作用於聽覺的交通信息主要有汽車喇叭、自行車鈴聲、交通廣播、警用哨笛等。與視覺依賴人眼方向和視角範圍相比,聽覺可以感知來自各個方向的聲頻信息。聽覺信息在複雜交通行為過程中是視覺信息的有效補充和加強。
③嗅覺交通信息。是對交通信息感知較少的感知方式。多用於駕駛員對車輛運行部件異
④觸覺交通信息。一些彎、坡路面被有意做出不平整,使機動車產生震動來刺激機動車駕駛員身體感知,提示危險和減速。
(4)按照信息的形態分類。可分為數據信息、語言信息、文字信息、圖形信息、圖像信息,最近發展起來的多媒體技術,可把以上信息合成起來,得到綜合信息。 [2] 

交通信息特點

交通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包括4個方面:人(交通出行者、駕駛員和管理者)、物(貨物)、各類交通工具和相應的交通設施。交通信息則是上述各要素所關聯的一切信息,是系統運行的反映。因此,就形成了交通信息的以下特點。
1)信息來源廣、種類多、表現形式迥異、信息量大
多源性是指信息種類繁多、來源廣泛、分佈分散,可以從主體要素、時間、空間、參與層次、獲取途徑、狀態類別等方面加以描述。在現代交通系統中,由於充分利用了當前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信息的來源渠道和種類很多。
2)信息的分佈範圍很廣,共享的需求程度、標準化要求高
在智能交通系統中。涉及到多個單位和部門,這些單位和部門都有自身的信息採集、處理和應用系統,也就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信息“孤島”,而交通行為控制對信息的最重要的要求是將這些信息“孤島”聯繫起來,實現信息在整個系統乃至全社會範圍內的共享。
3)交通信息及其應用中,信息有着明顯的層次性
在智能交通系統中,信息可以分為採集、融合、決策、協作和服務這幾個層次。這些不同層次上的信息的特性各不相同,用途也各異。如位於底層子系統提供的信息通常作為上層信息加上和應用的基礎,它們之簡的信息交換較少;而上層的信息、則主要面向信息的具體應用,並且信息在各個上層子系統之間的交換和共享則相對頻繁。
4)很強的時空相關性
交通系統中所提供的信息,大多數是時間相關和空間相關的。如車流量數據,只有在與一定的時刻及路口相聯繫時才有意義,否則就不能為人們所理解和利用。而這些信息的時間及空間相關性又為進行交通信息的控制、預測、研究等提供強大的支持。如可以利用交通流的時間相關性,進行交通流的時間序列分析,對交通流的發展變化趨勢進行較為精確的預測;也可以利用交通流的空間相關性,分析交通流在路網中的分佈特徵,為實施交通控制提供參考。
5)主題相關性
在道路交通系統中,信息是明顯主題相關的。信息按照主題劃分有交通流信息、交通價號控制信息、交通事故信息、交通違章信息、公交調度信息、地理信息、天氣信息、停車場信息、收費信息等、根據這不同的主題,就可以將智能交通系統中採集和處理得到的信息分類身,以優化對這類信息的查詢或進一步處理。
6)ITS中信息的生命特性
與生物一樣,智能交通系統中的信息存在着自繁衍、自進化、消亡這三大生命的基水特性道路交通信息從採集、融合、加工、應用到最後被揚棄的過程,體現了生物進化論中遺傳、變異、選擇和進化的思想。因此,可以借籤生物進化論的思想,為道路交通信息賦予一定生命特徵的屬性,並採用發展、變化和進化的思想對信息進行有機的建模、組織和處理。
7)在道路交通系統中,信息的用户種類繁多,信息需求同樣也千差萬別
從時間是上來説,既需要實時信息,也需要歷史信息。從信息內容來説,既需要通用信息,也需要針對特定用户的專業化、個性化信息,如根據當前的實時交通狀況及預測信息,為某位出行肯定製行車路線等。另外,不同部門、不同用户對交通信息的精度要求、質量要求也各不同。而且,對信息的需求在時間和空間分佈上不均勻。
8)信息安全、隱私保護要求高
信息是智能交通系統中的核心資源,如果缺乏有效的安全保護機制,在受到攻擊時將導致信息系統的崩潰或是在不法分子控制下進行惡意操作,造成大量的交通擁堵和交通事故。給社會及廣大交通系統用户帶來巨大損失。 [2] 
參考資料
  • 1.    董敏娥,陳戈主編;何鵬主審.公路監控技術及應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09
  • 2.    王學慧,丁立波,於世軍編著.交通信息技術基礎:國防工業出版社,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