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交叉感染

(醫藥學名詞)

鎖定
交叉感染是天然宿主病原體感染或傳遞給非天然宿主的現象,是指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侵入人體所引起的局部組織和全身性炎症反應。心理上的感染是通過某種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緒和行動。它實質上是情緒的傳遞與交流,在互動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外文名
cross infection
就診科室
感染科
傳播途徑
空氣、飛沫、接觸、注射、輸液等

交叉感染基本內容

1.醫療單位內病人之間發生的相互感染。主要發生在醫院內,與醫院、病室的消毒隔離制度、病房管理制度等密切相關。醫院內交叉感染途徑主要有空氣、飛沫、接觸、注射、輸液等。乙型肝炎、流感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尿路感染敗血症等疾病較易發生。
2.監獄內罪犯的相互影響,行內人稱“交叉感染”,指很多犯罪意識和犯罪技巧,像病毒一樣在監獄內存在。這些犯罪意識和犯罪技巧,在監獄的不同罪犯之間互相傳授。現實中許多大案、要案,特別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都是“二進宮”或“三進宮”者所為。
3.食品交叉感染主要指不同食品之間的互相污染,如生和熟食品的混放,已變質食品和正常食品的混放,生鮮海產品和熟食品的處理過程的污染,往往容易造成互為污染而引起致病菌的繁殖。
4.也有因食用品和非食用品的物理因素污染,如裝過化學物質的容器再裝食品。 [1] 

交叉感染致病原因

病因原因可以是感染性的或非感染性的(如炎症、腫瘤、免疫紊亂),熱型可以是間歇性的,即每天上升後再降到正常水平,或為稽留熱,即上升後不回到正常水平。老年人對熱的反應常下降,某些病人如嗜酒者、老人或小孩,在嚴重感染時,發熱反應可變低。
熱原質是引起發熱的物質,有外源性內源性兩種。外源性熱原質是指從宿主體外得到的,主要是微生物及其產物和毒素。研究較深入的是革蘭氏陰性菌脂多糖(常稱內毒素)和從毒性休克綜合徵病人分離到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
外源性熱原質常通過誘導內源性熱源質(或稱內源性發熱細胞因子)的釋放而引起發熱,內源性熱原質是由宿主多種細胞,特別是單核-巨噬細胞產生的多肽。其他能產生髮熱細胞因子的細胞有角質細胞內皮細胞、B細胞、腎小球膜細胞上皮細胞神經膠質細胞。內源性熱原質(白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gp130受體-活化家族:白介素-6白介素-11白血病抑制因子,纖毛嗜神經因子和制瘤蛋白-M)通過改變熱調體中樞的代謝引起發熱,前列腺素E2的合成好像起了關鍵作用。

交叉感染主要表現

感染的主要表現機體的體温升高超出正常的體温界限。
口腔温度>37.8℃或直腸温度>38.2℃或簡單地體温高於每天的正常變化值。
人體温度主要由丘腦下部控制,體温調節主要靠外周熱量喪失和組織(特別是肝臟、肌肉)產熱兩者的平衡。在健康人,體温調節中樞維持內部器官體温在37~38℃。熱可提高丘腦既定温度,激發血管運動中樞使血管收縮,血液從外週迴流,減少熱量損失,最終使體温上升。顫抖,通過肌肉收縮增加熱量產生,也可能被激發。熱的維持和產生一直會持續到供應丘腦神經元的血液温度到達新的預定點,然後丘腦即維持這一新的熱度。如要重新確定一個較低的温度,通過出汗和血管擴張可啓動熱量喪失的過程。
在一天24小時內,早晨温度最低,下午後温度最高,温度變化幅度,即温度的生理變化節律大約是0.6℃。
參考資料
  • 1.    田庚善.感染病學.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