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井(拼音:jǐ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傳統認為像水井周圍的欄杆。“井”的基本義是指從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後來字義擴大,指凡是形狀像井的事物,如:礦井、油井。古代因井設市,所以稱人口集聚的地方為市井。先秦“井”字又指一種土地制度——井田制。由於“井田制”劃分時,有章可循,分佈整齊,所以“井”有條理分明的意思,如:井井有條。
中文名
拼    音
jǐng
部    首
一(傳統歸二部)
五    筆
FJK [3] 
倉    頡
TT [3] 
鄭    碼
BDND [3] 
筆    順
橫、橫、撇、豎
字    級
一級(編號:0077) [1] 
平水韻
上聲二十三梗 [4] 
注音字母
ㄐㄧㄥˇ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結構
異體字
UTF-8代碼
E4 BA 95
統一碼
CJK 統一漢字-4E95
四角碼
5500₀
區位碼
3014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井”字始見於商代。傳統認為甲骨文(圖1)的“井”字模擬的是木料或石料圍起來的井欄杆,當中空為井口。西周以後,“井”字當中多出一圓點,指井中有水,也可能表示汲水用的桶或罐子。 [2] 
有人認為,“井”字是商周奴隸社會時“井田制”的產物。奴隸主為了便於管理,將一里見方的土地,劃為九個區,形狀像“井”字。每區約一百畝地,八家各佔一區,負責耕種收穫。當中那一塊為公田,勞務由八家共同負擔。而在公田中央,掘有水井供八家灌溉農田,人畜飲用。 [5] 
河姆渡遺址水井復原圖(左)與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水井(右) 河姆渡遺址水井復原圖(左)與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水井(右) [6]
還有人認為,根據新石器時代的浙江河姆渡遺址的一口水井來看,外圍近圓形,裏面是一個方形豎井。先民取用坑中的水,當坑內水源枯竭時,就在坑內向下挖成一豎井。為了防止井壁坍塌,挖井前先民先在坑中打入四排木樁,組成一個方形樁木牆,然後將排樁內的泥土挖出。排樁內頂還套了一個方形木框,其外觀正是古老象形文字所描畫的形象。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中發現的兩口水井底部也發現了木質“井”字形方框結構。由此可見,“井”字模擬的應是這種用於加固的水井方框支架,也即後來文獻所稱的“井榦”。這個“井”字就像從很高的位置俯視下去看到的井底。 [7] 
西周中晚期,不加飾點的字形和加飾點的字形曾出現過分化寫詞的趨勢,但最終沒能成功。僅有一點之差的繁簡二體卻並行至東漢。漢代隸書(圖8-11)開始右部一豎改為一撇。楷書從簡,取中間無點的形式為規範。 [2] 
最早的井出現於何時,古代文獻説法不一。《世本·作篇》説:“黃帝見百物,始穿井。”《呂氏春秋》説:“伯益作井。”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曾協助禹治水。這樣看來,至遲在舜當政的時候,井已經出現了。鑿井技術的發明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人類的生產、生活都離不井水,因此有井之處就有人居住,這樣,就逐漸形成了許多居民點和街市,人們稱之為“市井”或“井邑”。後來,“井”又成了家鄉的代名詞,人們把被迫遠離故土稱作“背井離鄉”。
井的功能本來是供取水的,後來一些形狀像水井,乃至像井架的東西也稱為井。如採礦的礦井,採石油的油井,從地下采鹽的鹽井。又如宅院中房子與房子或房子與圍牆所圍成的露天空地稱為“天井”,宮殿、廳堂的天花板上一塊一塊有彩色圖案的裝飾,因多為類似井架的方格形,就稱為“藻井”。
《周禮·考工記·匠人》:“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這裏的“井”指井田。“井田”因土地劃作“井”字形而得名。井田制相傳是殷周時期實行的一種土地制度。據《孟子·滕文公上》的解釋,即每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劃作九區,每區一百畝;中間一區為公田,其餘八區為私田,分別給八家耕種。公田由八家助耕,收穫的東西交給統治者,公田的農事完了,才能耕種私田。 [18]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從地面向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
well
《易·井卦》:“改邑不改井。”
井水;井底之蛙
形似水井的東西。
well
《通典·兵五》:“地聽:於城內八方穿井,各深二丈。”
唐·韓愈《記宜城驛》:“驛東北有井,傳是昭王(楚昭王)井。”
天井;礦井;鹽井藻井
指泉水。

《呂氏春秋·本味》:“水之美者, 三危之露,崑崙之井。”

井田。中國古代的一種土地制度。

《周禮·考工記·匠人》:“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

古代因井設市,有人居住,後借指人口聚居的地方。
street;
country
唐·陳子昂《謝賜冬衣表》:“三軍葉慶,萬井相歡。”
井裏;市井;背井離鄉
比喻法度;條理。
law;
institutions
《初學記》卷七引應劭 《風俗通》:“井者,法也,節也,言法制居人,令節其飲食,無窮竭也。”

《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參看“井卦”。



二十八宿之一,參看“井宿”。

《史記·天官書》:“德成衡 ,觀成潢 ,傷成鉞 ,禍成井 ,誅成質。”
唐·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經穴名。五腧穴(井、滎、俞、經、合)之一。

《靈樞經·九針十二原》:“經脈十二……所出為井。”

”的古字。陷阱。

《易·井卦》:“舊井無禽。”

(Jǐnɡ)姓氏用字。參看“井姓”。



形容詞
整齊;有秩序。


井然;井井有條
動詞
設置或劃分井田。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牧隰皋,井衍沃,量入修賦。”

[8-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井部】子郢切(jǐnɡ)
丼,八家一井,象構韓形。·,𦉥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井。凡井之屬皆從井。
〖註釋〗①八家一井:八家共汲一井,此據井田之制。②伯益:堯的大臣。 [10] 

説文解字注

“八家為一井”注:《穀梁傳》曰:古者公田為居。井灶葱韭盡取焉。《風俗通》曰:古者二十畝為一井。因為市交易。故稱市井。皆謂八家𠔏一井也。《孟子》曰: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此古井田之制,因象井𩏑而命之也。
“象構𩏑形”注:謂並也。韓,井上木闌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又謂之銀牀。
“‧,𦉥象也”注:缶部曰:𦉥,汲缾也。丼,子郢切。十一部。
“古者伯益初作井”注:出《世本》。 [11] 

廣韻

子郢切,上靜精 ‖井聲耕部(jǐnɡ)
丼,《説文》曰:“八家一丼。象構韓形。·,𦉥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丼。”今作井,見經典,省。又姓,姜子牙之後也,《左傳》有井伯。子郢切。二。 [12]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二字部】井;部外筆畫:2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子郢切,精上聲。穴地出水曰井。《釋名》:井,清也。《廣雅》:深也。易有井卦。《世本》:伯益作井。《汲冡周書》:黃帝作井。《孟子》:掘井九仞,而不及泉。
又《廣韻》:田九百畝曰井,象九區之形。《孟子》:方里而井,井九百畝。
又市井。《玉篇》:穿地取水,伯益造之,因井為市也。師古曰:市,交易之處,井,共汲之所,因井成市,故名。
又南方宿名。《史記·天官書》:南宮朱鳥東井為水事。注:東井八星,主水衡也。
又井井,經畫端整貌。《荀子·儒效篇》:井井兮其有條理也。
又往來連屬貌。《易·井卦》:往來井井。
又姓。漢有井丹。
又藻井。《風俗通》:堂殿上作藻井,以象東井,藻以厭火。
又綺井。左思《魏都賦》:綺井列疏以懸蒂。注:屋板為井形,飾以丹青,如綺也。
又古文井與刑通用。《左傳》:有井伯,即邢伯。《説文》:本作丼。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井字書寫筆順 井字書寫筆順
【筆順】①一(橫)②一(橫)③丿(撇)④丨(豎)
【寫法】❶兩橫上短下長,下橫在橫中線下側。❷第三筆豎撇和第四筆豎分列豎中線兩側,豎筆略長。 [14]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5]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ts
ǐe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ts
je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s
jie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s
jingx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ts
ǐɛ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ts
jɛ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ts
iæ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ts
jä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ts
ǐɛŋ
(參考資料:漢典 [16]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四十靜

開口呼
全清
子郢切
tsjɛŋ
集韻
上聲
四十靜

開口呼
全清
子郢切
tsiæŋ
禮部韻略


上聲






子郢切

增韻


上聲






子郢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tsiəŋ
中州音韻


上聲
庚青






葉晶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十八梗





子郢切

分韻撮要

陰上聲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ŋ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ŋ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ŋ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n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n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n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ŋ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tɕin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tsin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tseŋ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tɕin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tɕiɛn
31
上聲
文讀
tɕiɒŋ
31
上聲
白讀
贛語
南昌
tɕin
213
上聲
文讀
tɕiaŋ
213
上聲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tsiaŋ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tʃɪŋ
35
陰上
文讀
tʃɛŋ
35
陰上
白讀
粵語
陽江
tʃɪŋ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ɪŋ
51
上聲
文讀
tsĩ
5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ẽ
35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iŋ
31
上聲
文讀
tsaŋ
3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a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9-0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013.07:450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2]
  • 4.    平水韻 二十三梗  .搜韻[引用日期2019-09-02]
  • 5.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JKL[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4
  • 6.    《建築史專輯》編輯委員會.科學史文集 (五) 建築史專輯(2):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07月:第65頁
  • 7.    戴吾三著.漢字中的古代科技[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01:1-5
  • 8.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36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87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84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9-02]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18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71
  • 15.    各體書法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9-07]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02]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52
  • 18.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64-6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