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度標記法

鎖定
五度標記法(five level tone mark),即五度制調值標記法,是趙元任1920年代發明的一種記錄語言聲調調值的方法。 [1]  五度標記法在漢語方言、苗瑤語及侗台語調查中大量使用,在其他語言的描寫中也有影響。 [5] 
中文名
五度標記法
外文名
five level tone mark
別    名
五度制調值標記法
作    者
趙元任
記錄對象
語言聲調調值
常見形式
曲線法、數字法

五度標記法內容

五度標記法的第一則,是要描述某個聲調時,應記錄下那個聲調起點處、終點處及拐點處之音高。只用記下聲調輪廓,不關注對中間段的描寫,也不只在質上描寫升、降等調型。
  • 記單字聲調音值的方法是用一個漸變的音高管(sliding pitchpipe)讓發音者將一類的字一個一個的讀,同時用音高管一頭兒吹一頭兒移動着摹仿他的聲調,摹仿對了,就看看音高管上是從什末音到什末音,再到什末音,用五線譜記下來;至於時間的比例只可以約略估一估,也用樂譜的音符記它。——趙元任 [2] 
第二則則指出,字的調值是相對音高而非絕對音高。每個人一般説話時的音調,都可以分出12345五個相對高度,即最低、次低、中、次高、最高。但不同人發出同一相對音高時,其絕對音高未必一樣,換言之,某甲念出來的最低音調值可能跟某乙念出來的最低音調值不一樣,但聆聽到都能分辨出那個調值是該人物説話時的最低音調。
  • 先取某處的五線譜的記錄,(例如蘇州)取它的最低音(小f#)跟最高音(中c#)的中點aa#)於是乎把這個中點一律叫它做do或是mi或是sol。從許多例統計起來,最便利的叫法是管這個中點叫做me3b)或是ri2#)。……取定中點為3b之後,那其餘的1234簡譜就都可以定了。——趙元任 [3] 

五度標記法標記形式

五度標記法曲線法

以一條位於右方的豎線作標尺,從低到高分作四段,各端點從低到高即分別表示相對音值的最低、次低、中、次高、最高。聲調的高低升降變化用豎線左邊的從左到右的線條表示。使用這種標記法的符號稱為「調符」或「聲調字母」(tone letter)。
例如記錄這些字在官話北語普通話裏的念法:“番”(fān)[fan˥],“茄”(qié)[ʨʰiɛ˧˥],“炒”(chǎo)[tʂʰɑʊ˨˩˦],“蛋”(dàn)[tan˥˩]。
此外,以粵語粵海片標準粵語的念法為例則是:“三”(saam1)[saːm˥],“碗”(wun2)[wuːn˧˥],“細”(sai3)[sɐi˧],“牛”(ngau4)[ŋɐu˩],“腩”(naam5)[naːm˨˧],“面”(min6)[miːn˨]。
此外,如果想表示口語變調,可以把作為標尺的豎線畫在左方,顯示聲調高低升降變化的線條則在其右方。以普通話“你好”為例,“你”(nǐ)字本讀[ni˨˩˦],“好”(hǎo)字本讀[xɑʊ˨˩˦]。但二字連讀時會變成(ní hǎo)/ni˧˥xɑʊ˨˩˦/這種念法,這時候就可以寫成:⫽ni˨˩˦꜔꜒xɑʊ˨˩˦⫽。
以曲線法表示的普通話、廣州話聲調調值 以曲線法表示的普通話、廣州話聲調調值
若是輕聲,則把顯示聲調高低升降變化的線條改為點。例如普通話裏的這些詞彙:“玻璃”(bōli)[pwo˥li꜋]、“伯伯”(bóbo)[pwo˧˥pwo꜊]、“喇叭”(lǎba)[la˨pa˩꜉]、“兔子”(tùzi)[tʰu˥˩t͡sz̞ᵚ꜌]。

五度標記法數字法

數字法就是把相對音高高度用數字表示。一般寫在國際音標的右上方。各種漢語語言的記錄,以1代表最低,以2代表次低,以3代表中,以4代表次高,以5代表最高。
例如記錄這些字在官話北語普通話裏的念法:“番”(fān)[fan55],“茄”(qié)[ʨʰiɛ35],“炒”(chǎo)[tʂʰɑʊ214],“蛋”(dàn)[tan51]。
此外,以粵語粵海片標準粵語的念法為例則是:“三”(saam1)[saːm55],“碗”(wun2)[wuːn35],“細”(sai3)[sɐi33],“牛”(ngau4)[ŋɐu11],“腩”(naam5)[naːm23],“面”(min6)[miːn22]。
聲調輪廓多以兩個或以上的數字表示。然而,一些人表示急速停頓的短聲調(比如入聲)時,為了強調它的短,寫成只有一個數字,例如音高較高而較短的音節,聲調輪廓則是/5/,長者則為/55/。這些“急速停頓的聲調”通常有一個非濁音的輔音或喉塞音,故此令元音急速停頓。然而,有些人選擇保持用雙位數字表示輪廓,避免令它跟聲調代號數字混淆。若使用曲線法,則/5/與/55/無異,都是“˥”。
須注意,記錄美洲原住民語言的學者,則往往以5為最低,以1為最高。跟漢語語言的記錄恰好相反。 [6] 

五度標記法兩種標記法的比較示例

平調
曲線法
˩
˨
˧
˦
˥
數字法
11
22
33
44
55
簡單升調及降調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
12
13
14
15
21
-
23
24
25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31
32
-
34
35
41
42
43
-
45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51
52
53
54
-
-
-
-
-
-
轉折調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
112
113
114
115
121
122
123
124
125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131
132
133
134
135
141
142
143
144
145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151
152
153
154
155
-
-
-
-
-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211
212
213
214
215
221
-
223
224
225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231
232
233
234
235
241
242
243
244
245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251
252
253
254
255
-
-
-
-
-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311
312
313
314
315
321
322
323
324
325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331
332
-
334
335
341
342
343
344
345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351
352
353
354
355
-
-
-
-
-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411
412
413
414
415
421
422
423
424
425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431
432
433
434
435
441
442
443
-
445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451
452
453
454
455
-
-
-
-
-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511
512
513
514
515
521
522
523
524
525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531
532
533
534
535
541
542
543
544
545
曲線法
˥˥˩
˥˥˨
˥˥˧
˥˥˦
-
-
-
-
-
-
數字法
551
552
553
554
-
-
-
-
-
-

五度標記法主要影響

五度標記法國際音標

國際音標標示單字字調的方法有兩種,其中一種就借鑑了五度標記法。以[a]為例,最高調可以表示為[a˥](或[a̋]),次高調為[a˦](或[á]),中調為[a˧](或[ā]),次低調為[a˨](或[à]),低調為[a˩](或[ȁ])。 [4] 
國際音標聲調變音符號和聲調記號(部分) 國際音標聲調變音符號和聲調記號(部分)

五度標記法漢語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對聲調的表示示例 漢語拼音對聲調的表示示例
漢語拼音方案的聲調標記方法也借鑑了五度標記法的曲線法,用¯ 、ˊ 、ˇ 、ˋ 分別表示。由於普通話中的四個聲調調型都不同,因此沒有必要用豎標來標明相對高度。

五度標記法分域四度標調法

朱曉農提出的分域四度標調法,則是對五度標記法的改進。先根據發聲態的不同,把音分為不同的域,一般的清聲態處中間,假聲態較高,濁聲態較低。在各自域中再區分四個相對高度 [7] 
分域四度標調法可以更好的處理如韶關土話中小稱變調的“超高調”等問題,也更有利於跨語言、方言的調值比較。但五度標記法對絕大部分方言都比較適用,因此仍然是方言調查中的主流。
參考資料
  • 1.    Chao, Yuen-Ren(1930).[A system of "tone-letters"], Le Maître Phonétiqu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0
  • 2.    趙元任.趙元任:科學出版社,1956年11月:3-4
  • 3.    趙元任.趙元任:科學出版社,1956年11月:74
  • 4.    Cambridge, UK.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199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 5.    Fon, Janice; Chaing, Wen-Yu.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99:13–37
  • 6.    Bright, William.The classification of North American and Meso-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American Indian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1984:3–29
  • 7.    朱曉農.語音學:商務印書館,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