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峯山

(山西省原平市山名)

鎖定
位於山西省原平市的五峯山屬五台山餘脈,因有五峯而得名。五峯山景色幽美,有“小五台”的美譽。其歷史底藴濃厚,建於中峯的壽寧寺與五峯外圍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慧濟寺均為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
中文名
五峯山
所屬山系
五台山
地理位置
山西省原平市
海    拔
1259 m

五峯山五峯山概況

五峯山位於原平市區東北26公里處。因山有五峯而得名,屬於五台山的餘脈。五峯山最高海拔1259米,主要植被有華北落葉松雲杉、油松、柏樹等。野生動物有土豹、野豬、山雉等。東峯有漱玉泉,南峯有冥府殿,西峯有梵王宮,北峯有水草廟,中峯上的壽寧寺為五台山壽寧寺的下院,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致祭。五峯山山色秀麗,風景優美,有“小五台”之美稱,舊稱:“地角枕流”,為崞縣八景之一。五峯山是五台山麓餘脈,儘管其海拔只有1200多米,但在廣袤的黃土高坡綿綿密密的溝壑簇擁下,依然顯得格外挺拔俊朗。

五峯山歷史文化遺蹟

區域內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清光緒版《續修崞縣誌》載:“五峯山,在縣治東二十五里,五峯高聳,松柏萬千,蒼蔚深秀,分域而生,移栽互埴則不榮,根巨末鋭,形類犀角,俯臨滹沱,似人俯首而卧。舊志所謂地角枕流,為崞縣八景之一。中峯聖母殿泉水出神像下,禱雨輒應。通志雲:天涯為天涯,五峯為地角。”歷代名士墨客曾遊五峯山絡繹不絕,並留有許多詩賦。唐懿宗大中八年,由國子監毛博士出任簡州刺吏的雍陶曾於十年間兩遊五峯山,寫下了四言絕句:“每憶雲山養短才,悔緣名利 人塵埃。十年馬足行多少,兩度天涯地角來。”
建在中峯之上的壽寧寺,山門懸匾“五峯聖境”。接官廳面寬三間,內部陳設唐代以來各種佛像45尊。聖母殿亦為三間,有聖母等塑像六尊。傳説,此聖母由原來民間賢淑善良的線姑娘坐化,主管風調雨順,座下一眼山泉,歷史上原平境內逢有大旱,鄉民多來此處祈雨,流傳眾多美妙的故事。而令,這裏風景優雅,成為人們欣賞大好河山的旅遊勝地。壽寧寺內,還保存有清康皇帝御筆“五峯化宇”真跡。壽寧寺始建年代不詳。明嘉靖十年碑載:“上下左右基址佈置鹹有條理-----於至順元年重修,洪武十年再度修葺。”這通石碑將有史記載的重修時間追溯到了元代,新修千佛殿時從舊址挖出了隋唐時代碩大的寶裝蓮瓣柱礎石和灰色大板瓦,是當年古廟遇火毀損後殘存的遺物。由此可以斷定,壽寧寺建寺初始時間最遲應在隋末唐初。相傳,清順治帝福臨第四子玄燁出征邊地,戰事失利遭遇飢渴,遇一婦人食物相助。玄燁感其恩德,問其住址,婦答曰:山西五峯山。玄燁即位登基後,派員專訪五峯山,結果在崞縣東五峯山見有一座聖母廟,才知當年相助之婦原來早成神仙。遂頒詔下旨,敕封為“金天聖母”,於四月初六親往祭之。之後,康熙帝號令崞縣知縣於每年四月六日代帝而祭,五峯山壽寧寺便由此建起一座為祭聖母線娘娘而專設的官廳(即今羅漢堂,也叫三聖殿)。
山西省原平市五峯山 山西省原平市五峯山
五峯山外圍練家崗村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濟寺。寺廟坐北向南,創建於唐,重修於宋,建築完整,其中正殿為宋代建築。神台上有宋代彩色泥塑10尊,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與五台山中心區宋代彩塑別具一格,跟太原晉祠宋塑屬同一流派,是研究五台山外圍佛像藝術的典型實物。大殿內,還保存有宋、明時期木雕像150餘尊,姿態各異,刻工精細。殿內懸有聯匾,上書:“寶殿巍峨,已接三清法界;天香縹緲,如遊九府神宮。”五峯山周圍,是原平市杏子的集中產區。每逢杏熟季節,香飄十里,吸引着許多遠方商賈。

五峯山位置和路線圖

山西省原平市五峯山 山西省原平市五峯山
走高速,崞陽出口下來後,走到丁字路口向左拐向北走,走幾百米就向東的岔口拐,然後直走就到大陽 (丁字路口)再向南走1公里左右 ,可以看到西頭村站牌 ,向東有一個坡 ,一直往上走到井溝,從河槽穿過就可以到廟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