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四紅樓

鎖定
五四紅樓即為北大紅樓,位於北京故宮東北角,北京五四大街29號,建立於1918年,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紅樓是北京大學舊址的一部分,是五四運動的重要活動地點之一。李大釗、毛澤東同志曾在這裏工作過。紅樓後面是華北學聯於1947年命名的“民主廣場”。現已成為紀念新文化運動和宣傳“五四”運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得到國家文物局的特殊保護。
中文名
五四紅樓
別    名
北大紅樓
位    置
北京故宮東北角
建立時間
1918年

五四紅樓基本信息

五四紅樓即為北大紅樓
北大紅樓是北京城內一座具有極不平凡歷史的建築,因其主體由紅磚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紅樓落成伊始,她就成為中國先進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紅樓,紅色的起點。在經歷了中國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的洗禮之後,一大批仁人志士瞭解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紅樓,革命的起點。共產黨的先驅者作為社會先進文化的代表,當年在這裏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從此,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北大紅樓歷史一頁
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同時也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在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戰鬥歷程中,無數先烈用殷紅的鮮血拋灑在古都的熱土上,用錚錚忠骨為這座城市書寫了驕傲。
83年前,在北京故宮的東北角、被稱作沙灘的地方,矗立起了一座包括地上4層、地下1層的“工”字形長條建築。它坐北向南,其西洋式的風格,在當時稱得上北京城最有現代氣息的建築。
但這座建築最具有視覺衝擊力的,還在於它的色彩。紅樓是名副其實的紅色,整個建築主體都是用紅磚砌成的,所以從建成起至今一直被叫作紅樓。在陽光的照射下,這幢樓熠熠生輝,充滿活力與希望。
當初的建築者肯定沒有意識到,從這時起,紅色就成了中國歷史的主調,一批批仁人志士從這裏走出去,投身於火紅的革命征途。
歲月流逝,這座見證了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紅色建築也飽經了滄桑。受風雨侵蝕,建築的不少處已經可以明顯地看出用青磚修葺過的痕跡,但她屹然挺立着,紅色的主調沒有改變,紅樓的名稱仍然被叫響着。
紅樓現在的地址是北京五四大街29號,光從名稱上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條有着許多光榮的大街,而用一個歷史事件來命名一條街,這在北京眾多的道路名稱中恐怕是獨一無二的。在紅樓大門右側的牆壁上,鑲嵌着一塊大理石,上面刻寫着由北京市學生聯合會北京大學學生會題署的説明:作為舊址的一部分,説起紅樓,自然需要簡單回顧一下將近一個世紀前的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現位於北京西北角的中關村地區,紅樓在1918年建成。
如果僅僅是一座有年代的紅磚建築,北大紅樓不大可能在1961年3月4日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份殊榮來源於北大紅樓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及共產黨歷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她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

五四紅樓歷史信息

光輝足跡紅色起點
毛澤東曾經明確地指出:“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瞭歷史的發展。”
1915年,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後改名《新青年》)雜誌,他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新文化運動由此發端,成為新的革命風暴到來的前奏。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他提倡在學術上兼容幷包,就任後立即聘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年底,李大釗到北大任圖書館主任。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
曾是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創建時14名成員之一的張申府回憶道:“1918年夏,沙灘的紅樓建成,圖書館也搬了進去,佔了紅樓的第一層樓。李大釗的主任室就設在紅樓東南角上的兩間房子裏。一時紅樓成了新思想運動的中心,許多進步的教員、學生聚集在這裏讀書、座談。”“李大釗到任後,對圖書館的業務進行了一些重大的調整和改革,並開始注意收集有關馬克思學説的書籍以及俄國十月革命以來的著作。”
紅樓一層東南角這間李大釗的辦公室,房號是119。搬入紅樓後不久,李大釗在1918年11月發表了《庶民的勝利》等文章,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次年5月,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並親自撰寫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這是中國人著作中第一次對馬克思主義作系統完整的介紹。
在紅樓這間普通的辦公室裏,李大釗主持成立了北方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他還在這裏召集過少年中國學會的會員開會,北大紅樓成為北京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活動的重要場所。張申府回憶道:“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圖書館成了北大校內一個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許多激進的學生經常到圖書館和大釗討論各種新的思潮,聽他介紹新的思想。大家也常常在此聚會,探討中國的出路,尋求救國拯民的方法。”
1918年8月,一位面容清秀的年輕人風塵僕僕來到北京,隨後也走進了紅樓,他就是來自湖南,日後改變中國命運,把革命引向勝利的偉人毛澤東。這是毛澤東第一次來北京,當時他和李維漢等24人是為了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而來北京的。事後,毛澤東留在了北京,經人介紹,他結識了李大釗,並在圖書館當一名助理員,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説。毛澤東也開始具體地瞭解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走上了共產主義道路。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毛澤東曾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精闢地指出:“‘五四’運動是在思想上和幹部上準備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今日此地更添風光
整整83年過去了,當記者邁步走入北大紅樓,一種歷史的凝重感油然而生。
紅樓靜謐地矗立着。在大樓四周的地上,“禁止吸煙”的警示牌到處可見。抬頭望去,整幢樓的樓面外看不到一個空調。走入其中,能真切地體會到現在的使用者格外精心的呵護,一個個擺放整齊的滅火器很是顯眼。由於大樓主要是木質結構,每天晚上6時大樓內要拉電閘,以保證絕對安全。
這麼多年來,紅樓面臨過不少危難。日軍侵華期間,這裏被日軍憲兵隊當了7年的隊部,地下室曾被作為囚禁迫害愛國志士的監獄。1976年唐山大地震,紅樓受到了嚴重破壞。
為挽救這座具有光榮歷史的建築,國務院專門為搶修工程立項並撥專款。工程持續了3年,耗資80萬元。按照文物維修的原則,在保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工程設計組制定了一套中國傳統建築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抗震加固方案:把鋼結構卧入樓板層內的水平鋼桁架,在內牆體兩側加鋼筋網穿牆拉固,澆注豆石混凝土,牆體內外用型鋼拉固,使這座早已超過使用年限的磚木混合結構建築恢復了強健的“體魄”。在建築和文物保護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完工後的紅樓室內外原狀和整個色調沒有任何改變。
1998年北京大學舉行校慶100週年活動,不少老北大的教授來到紅樓瞻仰,他們對紅樓保護得如此完好非常滿意。
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遺存,北大紅樓也正在發生着變化。
1995年,北京市政府批准了《北京文物事業發展五年規劃》,其中要求當時紅樓的使用部門逐步搬遷出來,市政部門將整治紅樓周邊環境。由首都規劃委員會牽頭,有關部門在紅樓後面舉行了環境整治現場會,明確規定限期拆除原民主廣場周圍的所有違章建築和臨時建築。
國家文物局機關單位開始搬遷至位於北京東二環的文化部大樓內。與此同時,“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和“國家文物局紅樓管理處”兩塊新牌子也赫然掛在了大門口。
把紅樓建成紀念新文化運動和宣傳“五四”運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是國家文物局已籌劃多年的方案。據瞭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設想十分宏大,籌備工作計劃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恢復李大釗、毛澤東原來的辦公地點等最初舊址,籌辦專題陳列,儘快對外開放;第二步是復原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的辦公、講課舊址,復原北大印刷廠舊址,在地下建設文物庫房,並建立新文化運動研究中心和資料中心;第三步將擴大展覽規模,在紅樓周邊地帶建設標誌性雕塑羣和展覽配套設施,並擬恢復更多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舊址。
紅樓內部的變化是靜悄悄的,但現在紅樓周邊環境正在發生着大變化。位於紅樓東面的道路正在緊張施工中,用不了多久,貫通南北、從長安街至平安大街長達3公里、被叫作皇城根花園的寬廣道路即將完工。可以想見,在如茵綠樹、似錦繁花的映襯下,紅樓這幢有着光榮歷史的建築將更加鮮豔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