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次擊穿

鎖定
二次擊穿是指功率晶體管早期失效或突然損壞的重要原因,已成為影響功率晶體管安全可靠使用的重要因素。自從1957年Trornton和Simmons發現二次擊穿現象以來,二次擊穿一直受到十分關注。 [1] 
中文名
二次擊穿
外文名
secondary breakdown
起源時間
1957年
發生機理
熱型和電流型兩種
影響因素
電阻、電流脈衝等
學    科
電子信息工程

目錄

二次擊穿定義

圖1 圖1
當集電極反偏電壓逐漸升高到某一數值時,集電極電流急劇增加,晶體管出現擊穿現象。如圖1所
示。這種現象稱為一次擊穿(見圖1中“2”曲線),一旦反向偏壓降低,器件就可復原,因而它是一種非破壞性的可逆反應。當集電極反偏電壓進一步增大,集電極電流增大到某一臨界值(圖1中“2”曲線A點對應的臨界值)時,管子反向電壓突然降低,電流仍然繼續增長,表現出負阻現象,這個現象稱為二次擊穿。簡稱SB(Second Breakdown)。這時,工作點將由A點以毫秒級的速度移向低電壓大電流區的B點,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就會造成很大的過電流,使晶體管燒燬。因此,二次擊穿是一種熱電擊穿,它是破壞性的不可逆反應。這一點是與雪崩擊穿(一次擊穿)有本質差別的。 [2] 

二次擊穿機理

很多研究者對二次擊穿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但對其機理的瞭解仍不甚完全和充分。一般認為二次擊穿的機制分為熱型和電流型兩種,熱型又稱為熱不穩定型,電流型也稱為雪崩注入型,下面分別進行分析討論。
一、熱不穩定型理論
熱不穩定型理論認為,二次擊穿與“過熱點”有關,發射結電流集中,局部熱起伏是形成過熱點,產生熱斑的主要原因。由於發射極電流隨温度增加而指數上升,因此,在發射結偏置電壓一定時,如果熱起伏使結局部温度升高,由此引起電流增大,耗散功率增加,如果增加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必然進一步引起局部温度升高,電流更加集中。這樣循環往復,就會在晶體管體內出現高温區,形成熱斑,實驗發現,熱斑的直徑只有
cm,而電流密度卻高達
A/cm²。當熱斑的温度升高到半導體本徵温度時,呈現本徵導電,pn結耗盡區消失,大量熱‘激發載流子使集電結短路。晶體管進入低壓大電流的二次擊穿狀態。若無限流措施,大電流通過截面很小的局部熱斑,將產生大量熱量,而單位時間能散發出的熱量是有限的,由此,引起熱斑温度急劇上升,直至達到半導體材料的熔點,使材料熔化,產生熔融孔,造成晶體管永久失效。因此,二次擊穿是局部温升與電流集中往復循環的結果,而循環和温升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觸發延遲時間較長。
二、雪崩注入二次擊穿
實驗發現,硅
外延平面晶體管中存在快速二次擊穿,由高壓狀態向低壓大電流狀態過渡十分迅速,延遲時間很短。這種二次擊穿是由
結處雪崩注入引起的,稱為雪崩注入二次擊穿。
基極開路時,流過晶體管的電流為穿透電流,集電結空間電荷區的寬度隨着外加電壓的增加而展寬,若外延層厚度較薄,在外加電壓增加到處延層穿通後,空間電荷區的電場將隨外加電壓的增加而很快上升。當最大電場達到雪崩臨界場強時,Ma→1,集電極電流急劇上升,晶體管一次雪崩擊穿。在pn結附近雪崩區內,由雪崩倍增產生大量的電子-空穴對,電子向集電極漂移,大量電子通過
側空間電荷區,使有效正向空間電荷減少,雪崩區寬度增加,載流子倍增,
進一步增大。當電流密度增加到
時,電流再增加,通過n區的電子濃度
,n區變為負空間電荷區,最大電場移至
結處,雪崩倍增區移至
結附近。倍增產生的電子直接由集電極收集,空穴通過n區空間電荷區漂移到基區。空穴在負空間電荷區的非雪崩區內將中和部分可動電子,使負空間電荷密度下降,電場分佈變化,分佈曲線包圍的面積減小,晶體管上承受的電壓下降,晶體管進入低壓大電流二次擊穿狀態。 [3] 

二次擊穿防止措施

防止二次擊穿,改善器件可靠性的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設計方面
在發射極和集電極條上串接鎮流電阻,提高功率管二次擊穿耐量。對微波功率管也可利用鍵合引線的電感和氧化物電容組成的網絡,選擇適當的匹配參數實現功率的自動調整。
二、工藝方面
發生二次擊穿的部位常是存在工藝缺陷的地方,如管芯與底座間燒結層的空洞,發射極鍵合點壓偏使鎮流電阻短路,硅鋁合金常使基區厚度不均勻等。這些缺陷使電流集中,熱阻增大。局部發熱過甚,導致PN結燒燬,所以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工藝控制,確保工藝質量。
三、使用方面
使用時根據手冊使其工作在安全工作區內,在此區域內不會引起二次擊穿或特性的緩慢退化。 [1] 
參考資料
  • 1.    王守國編著.電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09
  • 2.    張安康.微電子器件與電路可靠性:電子工業出版社,1994年04月
  • 3.    曾雲,楊紅官編著.微電子器件: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