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元反差指數

鎖定
二元反差指數,即第二、三產業或非農業產值比重與勞動力比重之差的絕對值。二元反差指數理論上也為0-1之間,與二元對比係數相反,反差指數越大,第一產業和第二、三產業的差距越大,經濟二元性越明顯;當二元反差指數為0時,二元經濟轉變為一元經濟,二元性消失。
中文名
二元反差指數
對    象
非農業產值比重與勞動力比重
屬    性
測度指標
計算公式
G1 +G2 =G

二元反差指數定義

比較勞動生產率、二元對比係數和二元反差指數是二元經濟結構的三個主要測度指標
由於二元反差指數採用部門產值(或收入)比重與勞動力比重之差來反映二元經濟結構,而不像比較勞動生產率二元對比係數採用部門產值(或收入)比重與勞動力比重之比來反映二元經濟結構,使得二元反差指數的意義不像比較勞動生產率和二元對比係數的意義那麼直接和明晰。

二元反差指數意義分析

二元反差指數數學意義

二元反差指數的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由於G1 + G2 = G,Ll + L2 = L,所以G2 = GG1,L2 = LL1,從而二元反差指數的數學計算公式可以變為: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消除絕對值後,我們知道二元反差指數的數學意義包括如下三項內容: (1)當時,二元反差指數的數學計算公式變為(2)當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時,二元反差指數的數學計算公式變為R2 = 0;(3)當時,二元反差指數的數學計算公式變為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二元反差指數邏輯意義

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的進程,經濟發展也正在實現從農業經濟現代工業經濟的轉化。從農業經濟現代工業經濟轉化的經濟發展過程角度來認識和分析二元經濟結構,我們發現,二元反差指數正好體現了其中的邏輯意義,即二元反差指數的數學意義所包含的三項內容與二元經濟結構的演化過程具有邏輯上的對應關係。
在由農業經濟現代工業經濟轉化的經濟發展過程的最早期(以下稱其為由農業經濟現代工業經濟轉化的經濟發展過程的第一時期), 由於農業部門是整個社會的絕對經濟重心,而非農業部門剛剛萌芽產生,很稚嫩、很不完善,因而,農業部門勞動力比重與農業部門產值(或收入)比重均接近於l。又由於剛剛萌芽的非農業部門的生產力水平顯然低於農業部門,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斷:在這一時期,農業部門的產值(或收人)比重大於農業部門勞動力比重,即: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隨着新興的非農業部門的逐步發展和完善,其生產力水平越來越接近於農業部門的生產力水平,在歷史進程的某一個時期,農業部門的產值(或收人)比重與農業部門勞動力比重相等,即: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utf − 8,我們稱這一時期為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轉化的經濟發展過程的第二時期。在這之後就進人到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轉化的經濟發展過程的第三時期,這一時期的特徵是農業部門的產值(或收人)比重會小於農業部門勞動力比重,即:
數學計算公式 數學計算公式

二元反差指數理論意義

1、經濟發展過程角度的理論意義分析
依據前面的對二元反差指數的邏輯意義分析結果,我們知道,二元反差指數實際上是一個對由農業經濟現代工業經濟轉化的經濟發展過程的二元經濟結構變化的綜合測度指標,它濃縮了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轉化的經濟發展過程的三個階段的二元經濟結構變化情況。也正因為如此,其意義才表現得不像比較勞動生產率二元對比係數那樣直接和清晰。
2、現實角度的理論意義分析
我國現階段正處於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轉化的經濟發展過程的第三時期,農業部門的產值(或收人)比重小於農業部門勞動力比重,因此,現實角度的二元反差指數的理論計算公式為二元反差指數逐步增大的時期(稱為二元經濟結構加劇階段)以及二元反差指數逐步減小的時期(稱為二元經濟結構緩解階段)
二元反差指數逐步增大的時期(稱為二元經濟結構加劇階段)以及二元反差指數逐步減小的時期(稱為二元經濟結構緩解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