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部樂

鎖定
九部樂》可稱之為《煬帝九部樂》和《隋制九部樂》。“九部樂”一詞的產生可以追溯到隋代。隋文帝在公元589年滅陳完成了國家統一,結束了持續近三百年之久的南北分裂局面。當時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於是形成了中外、南北、雅俗、宗教、世俗各種音樂大融合的繁榮景象。
作品名稱
《九部樂》
作品別名
《煬帝九部樂》和《隋制九部樂》
作    者
隋煬帝
創作年代
隋代
作品出處
隋代隋煬帝所著的作品

九部樂九部樂的溯源

隋文帝極重視音樂,文帝開皇初(約581~585)制七部樂:①《國伎》、②《清商伎》、③《高麗伎》、④《天竺伎》、⑤《安國伎》、⑥《龜茲伎》、⑦《文康伎》(即(禮畢))。隋大業中(605~608),增《康國伎》、《疏勒伎》成九部樂,並將《清商伎》列為首部,改《國伎》為《西涼伎》。

九部樂九部樂的制定

隋煬帝大業五年六月十一日西巡至張掖。六月二十一日在張掖舉行盛會,“上御觀風行殿,盛陳文物,奏九部樂,設魚龍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設於殿上,以寵異之。其蠻夷陪列者,二十餘國”。大業七年,隋煬帝七部樂之上擴設《九部樂》:
① 清樂——指漢樂,漢代正統音樂。漢族傳統音樂。
西涼樂——初稱“秦漢伎”隋稱“國伎”唐稱“西涼伎”呂光帝時盛於張掖酒泉、敦煌、 武威等地。由漢樂和龜茲樂混合之而成!
龜茲樂——西域音樂,
天竺樂——印度音樂,
康國樂————《康國》在今中亞烏茲別克一帶,《舊唐書·音樂志》載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年)娶突厥女子為後“於是龜茲、安國、康國之樂大聚長安”。
⑥ 疏勒樂——“疏勒”在今新疆喀什葛爾一帶。
安國樂——“安國”在今烏茲別克布哈拉一帶。
高麗樂——“高麗”即今朝鮮、韓國。
⑨ 禮畢曲——南朝樂府歌舞音樂。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在九部樂之上,取消了禮畢曲,貞觀十六年增高昌樂、燕樂設立十部樂,隋唐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統稱隋唐總樂。

九部樂龜茲樂辨考

古(今)人認為“龜茲樂”,自(漢代)公元二三世紀未期傳從西域傳到中原。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堅之大將呂光滅龜茲,將龜茲樂帶到涼州呂光亡後,龜茲樂分散。後魏平定中原,重新獲得龜茲樂
根據歷史學家向達考證,龜茲琵琶七調起源於印度北宗音樂。龜茲樂娑陀力(宮聲)來自印度北宗音樂的Shadja,般贍調(羽聲)來自印度北宗音樂的Panchama調。 龜茲音樂傳入中國,在唐代演變成為唐代佛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