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房衝村

鎖定
九房衝村是隸屬於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鎮的一個行政村。地處匡河鎮北效,羅田匡河觀音山腳下,距離匡河鎮2公里,跟離省內著名景區觀音山5公里,土地面積5.2平方公里,下轄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37人。這裏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人們熱情好客,非常適合旅遊、居住。
中文名
九房衝村
別    名
九房衝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鎮
地理位置
匡河鎮北郊
面    積
5.2 km²
下轄地區
9個村民小組
電話區號
0713
郵政區碼
43861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037人
著名景點
匡一墓 觀音山
機    場
天河機場
車牌代碼
鄂J
方    言
羅田話
村支書
匡海泉

九房衝村地理位置

九房衝村地處匡河鎮北郊,觀音山東側,東臨黃絲鋪村,西接觀音山林場,南望祠堂河村,北與九口塘村交界。

九房衝村地理環境

九房衝村環境

九房衝村屬於半山區地帶,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土地面積5.2平方公里,海拔100米至400米之間。山地面積佔全村85%,耕地面積13%,森林覆蓋率85%,主要以馬尾松,紅楓,油茶,香樟等樹木為主。村裏有兩條小河穿過,在村口聚集成一條大河,河兩岸便是稻田。村裏的房屋多半依山伴河而居。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九房衝村氣候

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17.5℃,年降水量1408毫米,冬幹(冷)夏濕,春暖秋涼,年均總日照時數2047小時,年均輻射熱量109.25千卡/平方釐米。全縣年平均氣温16.4℃,極端最高氣温41.6℃,極端最低氣温-14.6℃,無霜期平均240天。年均降水量133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5、6、7三個月,約佔全年降雨量的50%左右。年平均氣温17.5℃。

九房衝村交通狀況

九房衝村距離羅田縣城37公里,距離匡河鎮中心2公里,距離省內著名景區觀音山5公里,Z004縣道貫穿全村,水泥路直通村裏。交通便利,有小巴士穿梭全村

九房衝村歷史傳説

九房衝村是一個以匡姓為主的村,全村人大部分都姓匡。在村正中,有一個大灣內住了五六十户人家,過去這裏房屋户户相通,家家相連。構成一幅和諧大家庭的氛圍。相傳一匡姓人家搬到這裏生了九個兒子,各自名下代代相傳,這九個兒子就代表九房,九房傳下的子孫便以九房的名義給這個村起名九房衝。九房衝離觀音山非常近,走直線的話,三四里路就可以到達,只是山道險阻,沒被開發,人們多半選擇走修好的水泥路。正因為在佛陀腳下,這裏人民向善和諧。
這裏風景優美,小橋流水,良田美池,阡陌交通,構成一幅美麗的世外桃園。這裏是山區氣候,村莊處在山腳下的平坦開闊地帶。
天庠(三房)系下6世福一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燕子巖匡家畈”,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1370年)授任湖廣漢川令。蒞任未期,而福一公之父仲實(注①)公故去。時值元朝末年社會動盪不安,至秋進退維谷。福一公孝思純篤,遂扶櫬枕戈,偕妣尤氏,哭走彷徨。適過湖北羅田九房衝,有山叫“駱駝銜寶”,實為荒僻之地。山之陰有一石窟,可容几席。公妣入焉,闃其無人,得甑爨熟飯,爐火未熄,復拾碗數個,箸數雙,輒駭相謂曰:“此胡為乎來哉,得毋天欲保我室家而肇跡於茲也耶?”遂奠厥居先君仲實公於梧桐落葉之旁,以開世業,福一公遂為羅田匡姓之始祖。福一公生五子:長文一,歸江西原籍;次子文二,即羅田開宗二世祖;三子文三,隸鄖陽房縣軍籍;四子文四,遷安徽太湖;五子文五,遷安徽霍山。羅田匡氏尊遷羅田始祖福一公為一世祖,現已傳23世。羅田匡氏聚居地為今羅田縣匡河鄉(義水)九房衝村,現人口約1500人。 [1] 

九房衝村歷史名人

匡一(1876—1920),字範回,號雲觀,亦號羣觀,原名孫紀,民國二年(1913)躲避袁世凱搜捕時,改名匡一。
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鎮九房沖人,家境富足。 匡一少年時,跟隨父親讀書,後考取湖北經心書院,時值朝政腐敗,國力衰微,民生凋敝。目睹地方官貪贓枉法,胡作非為,匡一深感中國落後的原因,除政治腐敗外,當推法制之不健全,於是決心學法,謀求以法救國。
清光緒三十年(1904),匡一決定東渡日本,報考東京法政大學。當他將自己的打算告訴家人時,遭到堅決的反對,匡一乃從家中私取盤費,瞞着父親離家出國。留日期間,以其品學兼優,被推舉為東京中國留日學生會會長,並因此而結識了孫中山,成為至交好友。
光緒三十一年,匡一參加了孫中山在東京召開的同盟會籌備會議,為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八月,同盟會正式成立,匡當選為內務總長。他積極協助孫中山工作,在同盟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光緒三十三年,匡一畢業於東京政法大學,並獲得法學士學位。回國後,供職於北京大清總銀行,擔任法律教員。後調黑龍江,任該省高等審判廳推事。在此期間,他積極推行孫中山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宣傳三民主義學説,暗中建立起同盟會黑龍江支部。民國元年(1912)升任直隸省檢察廳廳長。
民國二年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匡一隨同孫中山組織討袁大軍。討袁失敗後,為躲避袁的搜捕,他們一同逃往黑龍江。因倉促中沒有帶足盤費,一路上,就*匡一賣字來維持生活。到黑龍江後,匡一以同盟會黑龍江支部為基礎,聯絡和發動該省資產階級革命左派,促使黑龍江省宣佈獨立,為當時反袁倒袁運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袁世凱死後,匡回到北京,任北京政法大學校長、北洋大學教授、天津律師會會長等職。民國九年,國民政府任命他為黑龍江省督軍,因身患重病,未能赴任。
同年七月,匡一病情惡化,終日卧牀不起,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將夫人叫到牀前説道:“我東奔西走幾十年,沒為你留下一點私產,現在只好先送你回羅田,以免我死後,你們孤兒寡母流落在外。”夫人不同意先走,堅持要和他在一塊。這時正好孫中山前來探病,他理解匡一的心情,便也勸説匡夫人:“你先回去也好,免得匡一總是放心不下,等他治好後,再接你們回來,這裏一切,有我。”此後不久,匡一就病故了。一切後事,均由孫中山處理。他將匡一的一輛小轎車賣掉,自己湊上筆錢,共存入銀行,作為搬運匡一靈柩的費用。他在白綢上,為匡一寫了一幅很長的輓聯,以表示哀悼。黎元洪等國民政府的要員也都送了輓聯。

九房衝村村內景點

匡一墓
匡一墓安葬於羅田縣匡河鄉九房衝村八組大灣對面青山之中,辛亥革命先驅匡一墓地破敗不堪,被雜草樹木山石重重包圍。有待相關部門能對墓地進行保護。
1920年7月,其族叔父匡一病故,摯友孫中山派人將其靈柩運回羅田匡河家鄉,歸葬於匡河鄉九房衝村黃龍擺尾地。解放前墓地一度被盜,族人於1947年將其遷葬於觀音山麓東脈九房衝村對面山上。由於年久失修墓地曾一度消失,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際,當地熱心文化事業的網友們根據民間傳説,踏遍觀音山將其尋找到。
匡河鄉文化站工作人員透露,2013年該站已對墓地進行了基本保護,並已上報縣文化主管部門,縣文化部門擬將組織對匡一墓地進一步考證。
希望各有關部門儘快拿出保護方案,同時呼籲全國敬仰辛亥革命先驅人士給予經濟支援,力爭早日修繕匡一先生墓地,讓“烈士”後人得以祭奠,讓先烈安眠。”

九房衝村鄉村建設

縣區域經濟發展辦公室、武羅快客專線公司到匡河鎮九房衝村開展村企共建美麗家園和送文化下鄉活動,助力精準扶貧。九房衝村地處匡河鎮西部,全村1037人,大部分羣眾散居在高山上,信息不靈,交通不便,是全縣的重點貧困村。2015年,縣區域經濟發展辦公室和武羅快客專線公司進駐該村後,從改善羣眾出行條件和基礎設施入手,積極幫助該村跑項目、找資金,落實幫扶措施。 [2] 
據九房衝村黨支部書記匡海泉介紹,縣區經辦及武羅快客公司到九房衝村駐點以來,九房衝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三個小組通了路,村部黨羣服務中心、廣場、塘堰整治、路橋的建設等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羣眾的思想穩定了,安居樂業,一門心思想致富。同時,武羅快客公司還結合自身客運車輛多、線路多的優勢,對該村在武漢讀大學的學生實行往返免票,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據瞭解,到目前為止,縣區域經濟發展辦公室和武羅快客專線公司已累計為該村投入資金20多萬元,提供就業崗位8個,解決了困擾羣眾多年的出行和增收難題。 [2] 
參考資料